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原文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S5bfqJuqCa1YEkwpep8ugg
尹思泉 號香穀先生、老泉。1963年出生,加拿大籍華裔。文學學士、語言學碩士。詩人, 書畫家,職業網球教練。
學書習字是一種心平氣和的興趣愛好,要有長期實踐,循序漸進的思想準備,用一種持久的熱情支撐自己。一時衝動學不成,急功近利也學不好。
學書沒有速成,無捷徑,而且還得走足夠長的彎路,因為彎路讓你曆練,給你豐富的經驗。縱然苦情多甜頭少,也要始終帶著歡喜心敢於不斷試錯 。一旦頓悟,冰山忽化,如遇靈感。
臨帖是初學者必經之路,不臨帖無以言學書。即使成了書家,臨帖又是自我提升,更上層樓之階梯。跑百米衝刺靠爆發力,跑馬拉鬆卻要憑耐力,而學書是沒有終點的馬拉鬆。
首先是選帖。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曆代碑帖浩如煙海,名家燦若星辰。信手拈來,各臻其美。家家都好,帖帖皆善。但不可能每家都寫,所謂生有涯而知無涯。故初學隻能擇一家一帖而習之。擇帖猶如找對象,氣味相投方能長久。盡管一時看不上的,也不要輕發議論,或許是尚欠欣賞能力。
字帖當選古人,現代人的字即使名氣大也不宜臨。老師的好處是傳授方法和經驗以及品行修養,不是讓學生去臨自己的字。
選帖後,堅持臨習,深挖洞必有井水出,不要見異思遷,東一家西一家,橫一榔頭豎一棒子,好比攢雞毛湊撣子,得之皮相而已。球要一拍一拍地打,字要一筆一筆的臨。
臨帖有對臨,背臨,意臨三個階段。對臨是一個重複而悠長的過程;背臨是建立在對臨的基礎上,對原帖有一定深度的把握,默記在心;最後到意臨,這是在把原帖寫得爛熟後參入己意,相當於創作前奏。這三個階段是逐步遞進的,越來越高難。未嚐聽聞有反著走倒著來的,恐怕舍本求末,落得江湖習氣就難改了。
我不主張雙鉤填墨的摹寫方法,容易造成依賴性,而且字寫不活,影響以後的獨立發揮。雙鉤填墨隻適合於特殊需要,如為了對古人真跡進行拷貝,籍以流傳,像唐人摹寫的《蘭亭序》等。
很多人忽視讀帖的重要性,拿筆就寫。好像剛剛接觸一個人,就要急於親近,結果事倍功半。其實了解原帖背景,研究原帖字體的結構特點,字形字勢,印象在胸 ,有助於動筆。名家書體都有自己的結字規律,無外乎瘦硬寬扁,收放開合,欹正就讓,內揶外拓,上緊下鬆,下緊上鬆,左高右低,右高左低。字體如人的形體,高矮胖瘦,各具姿態。有秀美的,也有壯美的。胖大的威武,瘦小的精神。
可用硬筆鉛筆臨寫間架結構,先把原帖走一遍,得其形勢大意。相當於閱讀書籍的泛讀,先了解故事梗概,對感受原帖神采有先入為主之利。
須知讀帖和臨帖不是一個來回就能解決的事,要反複讀反複臨,如同學唱歌,反複聽原唱反複練習,一次比一次多一點體會,久而久之,眼光便提高了。
馬馬虎虎臨不如認認真真讀。
點畫方麵,先注重兩頭(即起筆和收筆),再顧及中間(即行筆)。轉折頓挫和彎鉤處是一個字的肩周和關節,是字的力道和精神所在,如果太弱, 一劃而過,字就塌了。
學藝術,漸漸會變成有心人。常言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欣賞書法也是如此,一開始看不中的,到後來卻發現越看它越好;反之,一開始覺得好看的,後來卻覺得它少了某些味道,因為眼界提高了,所以能看出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
蓋房子,要按圖紙先搭架子,再砌牆壘壁,著手細節,最後裝修入住。同樣道理,臨帖重在結體,初不急於糾結筆法,先搭好骨架,再做肌理細辨。筆法是後來的事,是緊跟著實踐慢慢悟出來的。古人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字臨百遍,其法自通。倘若一開始就追求筆法,吹毛求疵,可能始終寫不出一個完整的字來。間架結構是戰略,用筆方法是戰術。
臨帖日課不同於抄寫,不需要貪量多,乃至不求甚解,食而不化,離開帖又不會寫了。出版字帖中每頁的字數排列,是經過編輯們有意整理為之的,目的是便於讀者學習。可抓住相鄰的幾個字,觀察其間的關係。分塊分組, 既看縱向又看橫向,既看黑又看白,帶著想法去寫,較之囫圇吞棗的臨,可謂事半功倍。
寫得像不像,不是要和原帖一模一樣,而是要表現出字與字之間的連貫關係。
試讀一些書論,體會古人對書寫的具象描述,提高審美力,培養對周圍景物的觀察意識,把自然物態與字形聯係起來。
古人擬人擬物之語俯拾皆是,諸如點似高山墜石,橫如千裏振雲,豎雲萬歲枯藤等等。字勢有如公孫大娘舞劍,壯士拔山,寒猿飲水,擔夫爭道,搖櫓蕩槳等形而上的描述。
古人理論 ,作為書法知識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旨在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但不必死扣字眼,刻舟求劍。曆代評論家各有側重,縱觀起來也不乏矛盾之處,或有故弄玄虛之詞,令後人無所適從。所謂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某些方麵知道有那麽回事即可。
書法人的內心是熱忱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如醉如癡,漸入佳境,以至於心追手摹 。古人以指畫膝,以箸劃灰,以錐畫沙,一日不書覺思澀等等,都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好像健身,練到肌肉酸漲才覺著舒服,也才有效果。否則,不痛不癢,徒勞無功。
臨摹是學書人的私生活,是內功,不是表現給人看的,但可以多方交流,向高手明師請教,以求得提高為目的。否則即使有一時所領悟,也得不到印證,講不清,看不透。
現在人學書,有的沾沾自喜的勁頭代替了鑽研,動動筆就曬出來求讚。此乃途中之樂,終未到家。
還有人能寫多種書體,楷書像柳體,隸書像曹全,行書像米芾,寫什麽像什麽,可是放在一起,卻不像出自一個人之手,實際上就是沒有融會貫通,不能以個人氣質來引領,未注入個性“催化劑”去發生“有機反應”,這樣就不可能有個人麵目。
我七歲用毛筆,那時候稱之為寫大字,沒有宣紙,把硬紙盒裁成方塊片,一片上寫一個大字,算是開始習書識字了。十一歲臨漢隸,十五歲寫柳公權《玄秘塔》,大學後溯本求源,在先生們的指導和同伴們的鼓勵下,逐步進入到曆代書家係統研習。四十多年臨池,多數寫在廢紙上,或者在不成功作品的背麵,沒想著示人,重點在體悟心得,所以大部分作業寫完就丟棄了。
然而,臨帖畢竟耗時耗力,寫的滿意的自然可以保存,一可以作為學書旅程中的一段留作紀念,二可以供後來作自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以往的不足。
總之,臨帖是學書的手段,目的是要借鑒傳統加以自運,進行創作。古人一劄,後世千家。有了基礎,懂了筆法,即可隨臨隨創,不知老之將至。禪客雲,法久成弊,年老成魔。入境之後,任爾一片神行,無跡可尋。
2020年春月整理於多倫多
(所示圖片均選自作者臨帖)
編輯 | 雲在
以書會友
共享書趣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