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這份漢簡,見證了漢隸走向草書

(2019-06-17 12:31:02) 下一個

轉載:這份漢簡,見證了漢隸走向草書 |

視界藝術 四海書院USA  2 days ago

《肩水金關漢簡》(下文簡稱《金關簡》)主要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土於甘肅肩水金關遺址的漢代簡牘,是新近結集出版的重要文獻資料,其簡牘數量龐大約一萬一千枚)、語料價值豐富。這批簡牘大約書寫於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期,簡上的文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漢字的書寫麵貌,是研究當時漢字使用情況和『隸變』後漢字形態的『活化石』,在文字學和書法學研究上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們從書法學的角度對這批簡牘中的書體進行窮盡性分類統計,並對這些書體進行描寫。這裏的『書體』指篆、隸、草、楷、行等『大類別、總風格』概括,包括筆畫、結構、章法等區別特征。《金關簡》因簡牘文獻性質、書寫條件、書寫態度、字體發展以及書手眾多,使得這批簡文書體較為複雜,包含了篆書、隸書、隸草、草書、楷書、行書六大類書體,下麵分類描述《金關簡》中各類書體的使用情況。

 

篆書

 

 

《金關簡》中篆書簡十七枚, 其中幹支簡十一枚、文書簡二枚、檢楬簡二枚、內容不明簡二枚,共計七十二字(計重複),其中幹支類的四十二字(計重複),這些幹支文字無對應關係,並不表示紀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員為平日書寫練習之作。日常的官私文書、賬薄、符券、郵書刺課等文書中未見篆書的使用。

 

 

 

《金關簡》所見篆書筆畫圓潤、粗細均勻、字形結構對稱細長,有的筆畫書寫誇張。這些篆書簡大多是殘簡或二次書簡,也有的篆字書寫在棄簡的空白處,因此簡文上的篆書大多為屯戍人員的習字所作。

 

隸書

 

學界對隸書的發生看法不一,代表性的如:陳夢陶釜就頗有隸書的風格了。六國文字的日漸草率,正是隸書的先導』 ;裘錫圭指出『從考古發現的秦係文字數據看,戰國晚期是隸書的形成時期』 ,趙平安又補充『本文的看法與裘先生的看法有所不同,一是把戰國時期秦國文字的某些簡率的寫法直接看作古隸,二是把隸書的產生時間明確卡在戰國中期』。由此可見『隸變』發生的上限存在爭議,有待更多的出土文字資料證明,但隸書成熟的大致時期是可以推斷的。《金關簡》大約書寫於漢武帝晚期至東漢初期,簡文中書寫成熟的隸書隨處可見,這個階段的隸書與西漢早期的古隸在形體結構上有明顯的區別,與後世的『八分』極為接近,有的學者也稱西漢中晚期的隸書為『八分』。

 

一、隸書的成熟

 

 
 

日本學者田中有《 漢簡隸書考八分的完成》,將漢簡『八分』字體分為四個階段:太初三年到始元年為古隸到八分的萌芽時期,元鳳元年到神爵年為八分隸書古式樣成立期,五鳳元年到初始年為八分新式樣發生和確立期, 始建國元年到更始年為八分爛熟完成期。

 

文公列《漢簡牘書法研究》將『八分』的演變分三個時期:秦末至漢武帝為萌芽期,昭宣之際為發展期,漢元帝至東漢中後期為鼎盛期。裘錫圭指出:『至遲在昭宣之際, 八分已經完全形成。從書體上看,在武帝晚期也已經出現了古隸即將演變成為八分的形式。』 馬瑞則認為八分隸書的初形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末,而八分發展到西漢中期的漢宣帝時期,已盡脫隸意,趨於成熟。

 

一種書體的萌芽與成熟通常沒有絕對的界限,我們都隻是根據現有的書體現狀推測其發展演變的大致時太初五年已有成熟隸書(即『八分』)的寫法,如太初五年的:簡,雖寥寥四字,卻已經具備了成期。從《金關簡》中有明確紀年的隸書簡來看,漢武帝熟隸書的蠶頭雁尾、波磔筆法,以及豎筆的長尾波。之後的漢昭帝年間有紀年的成熟隸書簡二十三枚,這表明漢昭帝時期成熟的隸書寫法已不是偶然。漢宣帝時期成熟隸書簡至少二百一十一枚。

 

宣帝年間隸書風格筆法已經成熟,與西漢早期的古隸寫法明顯不同,筆畫完全脫離了篆書筆法的限製,形成扁平、左右舒展的成熟隸書,從有紀年的隸書簡來看,成熟隸書的寫法在漢昭宣之際蔚然成風。西漢晚期的漢元帝、漢成帝、漢平帝等各個時期均有成熟的隸書簡,表明成熟的隸書已是當時通行的主要書體。

 

《金關簡》的絕大多數簡牘沒有紀年,這些簡牘中亦有大量的隸書簡。從書有明確紀年的隸書簡可知,大約在漢武帝晚期的太初年間就已有成熟的隸書簡,它們的寫法與西漢早期漢簡及秦簡中的古隸已有明顯的差別,在沒有紀年的隸書簡中不排除有更早時期書寫的簡牘。因此,我們大膽地推測成熟隸書的形成至少可以推算到漢武帝晚期。

 

二、《金關簡》隸書的特點

 

 
 

筆畫特征

橫筆多蠶頭雁尾、撇捺有波磔、筆畫粗細較均勻,末筆偶有粗筆,折筆方折突出。其中橫筆的蠶頭雁尾和撇捺的波磔起勢是成熟隸書最突出的特點,橫筆突出,加上左撇右捺的波磔,使隸字重心壓縮,從而形成扁平之勢。

 

因《金關簡》為實用性文書,講求書寫效率,故在書寫時大多筆畫粗細均勻,除少數字的末筆、豎筆寫得較為誇張外,少有誇飾之筆。簡文隸字中除標準隸書外,部分微變體的隸書不如標準隸書的筆法講究,但其蠶頭雁尾、撇捺波磔的基本筆法依然存在。

 

結構特征

簡文隸書字形扁平,大小均勻、上下收緊、左右舒展、橫向取勢,整字呈內緊外鬆。就單字而言,構件左右勻稱、伸縮相互避讓、上下構件結構緊密。

 

章法特征

簡文中隸字字形端正、筆畫整齊、筆畫間距得當、字距疏密有致。書寫規整的隸書皆有端莊典雅之氣,筆畫的波磔增加了字形的靈動感。整齊講究的筆畫和合理的筆畫距離,避免了字體結構過密或過疏。字與字之間相互揖讓,根據簡牘大小和書寫內容多少來協調字裏行間的茂密與疏朗。《金關簡》以單行隸字簡為主,字少者字間距疏朗,字多者字間距茂密。較寬的簡牘則書多行,有的通篇茂密、有的通篇疏朗、有的字間茂密行間疏朗、有的行間疏朗字間茂密。

 

《金關簡》是西漢中晚期及東漢初期的簡牘,其書寫工整的隸書已經是成熟隸書體,與西漢早期及秦時期的古隸在字形結構上有明顯的區別,與同時期漢碑上的隸書字形有頗多共通之處。然而,這些簡牘上的文字畢竟是日常生活用字,書寫並無嚴格的規範要求,大部分的隸書簡書寫得並非十分工整,有的筆畫或構件甚至是古隸書字體的遺存,整體仍是隸書風格,這類簡我們也歸入隸書簡討論。

 

《金關簡》中隸書簡四千八百六十二枚,約占總簡數一萬二千一百九十一枚的,書檄、簿籍、藝用的文字,大量的簡文以草寫的隸書為主,裘錫圭認為文、檢楬、刺課符券等文書中均有隸書的使用,其中檢『草率的隸書不能看作狹義的草書』,隸草與草書是 楬和藝文類簡牘基本以書寫隸書為主,檢楬是提示說明的標題、封緘,其字數較少,文字要求清晰易識,故書以標準的隸書。藝文類包括典籍、幹支、方技、小學習字等為學習和使用類文書,亦要求書寫規整便於識讀。就隸書數量而言,書檄類和簿籍類的簡牘數量最多。由此可見文書類型及其作用在書體類型選擇時有一定的導向性。

 

隸草

 

『隸草』一詞是最早見於東漢趙壹的《非草書》:

 

『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功並作,軍書交馳,羽檄分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這裏所說的『隸草』指因軍務煩冗,在快速書寫軍事文書時產生的隸書草寫即為隸草。隸草是介於隸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與隸書、草書在形體上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字體。『隸草』在前人的簡牘書體研究中常被歸入廣義的『草書』,如陸錫興的《漢代簡牘草字編》、李洪才的《漢代簡牘草字整理與研究》、金美蘭《漢代簡牘草書藝術研究》等論著均將西北漢簡中的隸草字體納入草書類進行分析。

《金關簡》簡文是漢代河西邊境屯戍人員日常使字體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二者在書體形態上有明顯的不同,草化程度有顯著的差異。隸草書寫較為隨意,既不像成熟隸書那麽費時費力,又不像草書那樣難於辨認,因其書寫快速又不造成識別困難的優越性,使得隸草成為了《金關簡》中最主要的書體。我們對書體的討論,旨在以梳理書體演變過程對文字形體發展的影響,故將『隸草』與『草書』這兩種草化程度有較大差異的字體區別來談。

 

一、《金關簡》中隸草的特點

 

 
 

筆畫特征

隸書與草書筆法的融合。減少了橫筆的蠶頭雁尾和撇捺筆的波磔,折筆的方折變得圓轉,多了草書筆畫的省減和連筆。整體筆畫勾連、省減自然,是隸筆與草筆的自然融合,是介於隸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過渡字體。

 

結構特征

隸草存隸意、多橫向取勢、存扁平之體,字形筆畫省減、結體靈動、重心較平穩。單字參差錯落,大小勻稱。字體結構緊密,左右、上下構件布局鬆緊有度。隸草為草寫的隸書,其本質為在隸書章法上的快速書寫,是對隸書筆法的自覺改進,以適應繁重的公文及賬簿抄寫,因此無論是在字形結體上還是在筆畫章法上均存隸意。因隸草書寫較為隨意,規範性較低,故隸草簡中每個字的草化程度不同,有的字草化程度高,有的字草化程度低,有的字甚至沒有草寫,這在隸草簡中都是較為常見的。

 

章法特點

隸草的章法體現為字字獨立,字距、行距靈活多變。整體而言,隸草的章法不如隸書整齊勻稱,字間筆法隨意靈活,字距根據書寫內容和簡牘大小靈活揖讓。《金關簡》中的隸草字距嚴密者較多,字距疏朗者較少多行書寫的隸草行簡間距直接受製於簡牘的大小和書寫內容的多少,如《甘露二年禦史書》有的將其認定為草書,嚴格來說應為隸草,其字裏行間均十分茂密,章法略顯雜亂。

 

《關簡》中隸草簡五千四百九十六枚,約占總金簡數的,是《金關簡》使用得最廣泛的書體,簿籍簡、書檄簡、刺課郵書簡等均大量使用隸書。隸草的廣泛使用與書寫的經濟性密切相關。隸草簡中包含了部分古隸草寫簡,因古隸簡牘數量較少且與隸草形體相近,我們將草寫古隸歸並到隸草類簡牘中討論。

 

 

草書

 

啟功在《古代字體論稿》雲:『草,本是草創、草率、草稿之義,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體方麵,又有廣狹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狹義的或說是當作一種專門的字體名稱,則是漢代才有的。』啟功的草書論為後世接受,在具體的, 簡文書體研究中大多遵循了廣義的草書論,陸錫興的《漢代簡牘草字編》、李洪才的《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等在漢簡草字界定時將簡文寫得潦草的字均處理作草書。

 

 

唐蘭《中國文字學》指出建武二十二年的一簡卻已然是草書了,所以草書的成熟至晚也是西漢末、東漢初。裘錫圭認為:『在使用古隸的簡牘裏,可以看到,整簡、整牘的字都寫得相當草率的例子……但是絕大多數字雖然寫得潦草,字形構造卻仍然跟一般的古隸沒有多大的區別。所以這些簡牘的字體隻能看作草率的隸書,不能看作草書。』唐、裘二位學者論及了隸草與草書的區別及草書發生的年代,廣義的草書包括了隸草,狹義的草書則不包括。狹義的草書指書寫極為潦草、隸意基本解散的字體。我們取狹義的草書來分析《金關簡》中的草字簡。

 

一、成熟草書的形成年代

 

 
 

裘錫圭根據《居延漢簡》的神爵二年簡和永光元年簡上的草書推測其形成至遲不會晚於元、成之際,很可能在宣、元時代就已經形成。李洪智在《漢代草書研究》也指出:『據我們掌握的材料即可以肯定地說,漢代草書在宣、元時期已經形成。』為了進一步補證漢代草書成熟的年代,我們統計了《金關簡》中有紀年的草書簡,其中有明確紀年的草書四十一枚,這些簡分別書寫於漢宣帝元康、五鳳、甘露年間草字簡,它們的寫法基本已脫離了隸草的意味,筆畫減省、連寫流暢,字字獨立。這些草書簡都表明草書在漢宣帝早期就已經產生。還有大量沒有明確紀年的草字簡不排除有早於漢宣帝時期的,但因西北漢簡的紀年範圍基本限定在漢武帝晚期到東漢初年之內,西北漢簡中能見到的草書簡最早可能不會早於漢武帝晚期。

 

二、《金關簡》草書的特點

 

 
 

前賢相關研究成果如李洪智的《漢代草書研究》第五章、李洪財的博士論文《漢代草字整理與研究》第四章都較為詳細地歸納了漢代草書的特點。據《金關簡》草字簡的個體性特征,略作補充。

 

筆畫特征

筆畫減省,連筆突出,『解散隸法而又不失隸法之外』 。解散了隸書嚴苛的方折平直、蠶頭雁尾的筆法,偶強調撇捺筆畫或末筆,筆畫有頓挫。隸法基本解散,偶露蠶頭雁尾,不失隸法之意味。如此草字簡中:『言』寫作『 』、『天』寫作『 』、『直』寫作『 』、『使』寫作『 』、『張』寫作『 』等字的蠶頭雁尾明顯,尚存隸書筆法。正如啟功所言:『漢代簡牘草書中的字樣,多半是漢隸的架勢。無論一字的中間如何草省,而收筆常常帶出雁尾的波腳。』

 

三、結構、章法特征

 

 
 

字形大小均勻,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相互揖讓。章法疏密有致、字體間距較小,書檄類的草書簡整體行文較為緊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視界藝術”。)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