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9)
千百年來,矗立在神州大地上的千年古建築——中國名樓,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在登高攬勝之餘留下了諸多名詩名篇,給古樸的建築增添了縷縷墨香,成就了獨特的名樓文化。這些詩篇,展現出了中國文人登高遠望的博大胸懷,洋溢的是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黃鶴樓,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修建。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麵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唐朝詩人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成為曆代文人推崇的珍品。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以至於大詩人李白登黃鶴樓時,也隻能這麽題寫:“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的《黃鶴樓》,使黃鶴樓昂首於中華名樓第一的位置上。
嶽陽樓位於湖南省嶽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就出自於北宋傑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從此,嶽陽樓不僅是文人騷客傾訴情感的地方,還成為了胸懷天下者抒發政治抱負的勝地。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所建,故名“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恒的經典。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洪州牧閻伯嶼在滕王閣宴請各界名流,並想讓其女婿吳子章為這個活動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吳子章假意謙讓時,旅居洪州,跟著親友來滕王閣看熱鬧的青年才俊王勃卻提筆而作,一氣嗬成。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的《滕王閣序》,贏得在場人士的一致喝彩。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了流芳後世的經典詩句。
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而死,時年27歲。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詩文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的黃河東岸,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時期,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周圍風景秀麗,吸引了曆代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詩,其中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負盛名。
王之渙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尤擅描寫邊塞風光的五言詩。王之渙性情桀驁不馴,詩詞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常被百姓用於歌詞進行吟唱。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幾乎家喻戶曉,是中國詩詞中認知度最高的一首詩。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蓬萊閣位於山東省煙台市,同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蓬萊閣始建於宋朝嘉佑六年(1061年),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
傳說秦始皇為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物,派一個叫徐福的人,帶領著很多童男童女去尋找神藥。徐福曆經千險,飄洋過海尋到了蓬萊閣,並在此定居煉丹。後來的曆代王朝也先後在這裏建立宮觀。
蓬萊閣還以“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大觀樓,位於雲南昆明市,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為三重簷琉璃戧角木結構建築。大觀樓建成以後,不斷有高人韻士,來此選勝登臨,遂逐漸成為雲貴一帶第一名勝。清乾隆年間,孫髯翁隨在雲南任職的父親寓居昆明,來到大觀樓攬勝,為其撰寫180字長聯,號稱“天下第一長聯”,被後人尊為聯聖。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讚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毛澤東評價“從古未有,別創一格。”大觀樓因長聯而成中國名樓。大觀樓與黃鶴樓、嶽陽樓、鸛雀樓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化名樓。
上聯: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zhu)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huan)霧鬢(bin);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侭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閱江樓位於南京市獅子山巔,遠眺揚子江,近觀南京城,有“江南第一樓”之稱。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前,曾在南京獅子山上指揮數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的40萬人馬,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朱元璋下詔在國都南京城西北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朝廷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閣曾名“天星閣”。我國古天文學有天象二十八宿星座之說,其中有一宿叫軫宿,軫宿旁邊有個附屬小星,名叫長沙星。傳說“天星閣”與天上的“長沙星“對應。故而,“天星閣”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不僅用來觀測星象還喜歡來這裏祭祀天神、祈福消災。
清乾隆11年(公元1746),撫軍楊錫在此主持興建樓閣,更名為“天心閣”。天心閣取自《尚書》“鹹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
清代大學者黃兆梅的名句“四麵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成為了天心閣的千古佳句。
(九)
鍾樓
鼓樓
西安鍾鼓樓是西安鍾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位於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西安鍾樓始建於明洪武17年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10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鍾,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鍾樓”。西安鍾樓是一座具有濃鬱中國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鍾樓。
西安鼓樓始建於明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比鍾樓的建造時間稍早。清康熙38年和清乾隆5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麵,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西安鼓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鼓樓。
古時擊鍾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鍾暮鼓”之稱。同時,夜間以鼓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清兩代,西安城內各府署衙門,和四周居民均以鼓聲為時,高樓大鼓的鼓聲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
相傳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鼓樓重修後,陝西巡撫張楷模仿乾隆皇帝的“禦筆”為鼓樓書寫了南匾“文武盛地”,鹹寧學士李允寬書寫了北匾“聲聞於天”。南北兩匾就像兩顆鑲嵌在西安鼓樓上的兩顆明珠,與鼓樓一同飽經風雨的曆練。可惜的是兩匾額文革時被毀。2004年西安市政府參照原匾額照片,重新製作了“文武盛地”和“聲聞於天”兩兩匾額,終於還曆史於原貌。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天一閣現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
天一閣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