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臨畫訣竅--陸儼少

(2017-04-26 12:04:08) 下一個

 文章來源:中國美術

臨畫不是一樹一石,照抄一遍,這樣的臨,好處不多。必須找尋其規律,以及用筆用墨的方法,問個所以,為什麽要這樣?悉心摹仿,把他的好處,成為我的好處,方見成效。

看一畫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一旦遇到好畫,對我有補益的,便抓住不放,盡情去看,先看其總的氣象、韻味、格調、經營位置,虛實取勢,然後再看用筆、用墨,要隨著它的起筆落筆、橫直走向、起伏徐疾、設色滃淡,全然默記於心,隻要眼睛一閉,便如在目前。

但看熟之後,還要用到創作上去,這樣看一張有一張的收獲。如果馬虎的臨摹一張畫,不去揣摩其筆墨,也不去問其為何要這樣布局取勢,雖也呈樹石泉瀑、屋宇橋梁,樣樣不少,不動腦筋的照抄一遍,這樣的臨摹還不如仔細地看為有益。

臨摹還須有好範本,好範本不常有,也不常見,如果沒有臨摹的條件,遇到好畫必須借重看、仔仔細細地看,逐筆琢磨,看之爛熟,把通幅的氣象、脈絡、筆墨深印在心,眼睛一閉,如在目前,開動腦子,時刻存想心中有[畫]字。動筆的時候想,不動筆的時候也想,看到與畫無關,而至理相通,一旦解發,有所悟入。

臨畫可以一筆一筆臨,放過的地方少,看畫也同樣可以一筆一筆看,使心中有個印象,甚至可以用指頭比劃它的起筆落筆、頓挫轉折之勢,這樣可收同等的效果,如果馬虎地臨,照抄一遍,反不如認真地看,得到好處。

看畫也叫[讀畫],畫讀得多了,胸中有數十幅好畫,默記下來,眼睛上閉,如在目前,時時存想,加以訓練,不愁沒有傳統。再來推陳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創出時代的新麵貌來。

我們要從傳統技法中得到養分,臨是必要的,看也需要,除此兩者,還要加之以[想]。如果有機會能到江南、太行以及黃土高原一帶,看到真實的山水,對照古法,猜想他們怎樣經過反複的實踐,而創造出這種風格和皴法來,那末就不會因為臨了古畫而食古不化。而且碰到另外不同的山水,借鑒他們的經驗,也可以創造出新的風格和皴法來,服從對象,為我所用。

從前人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這樣看上去好象師古人和師造化是互相矛盾的,實則兩者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古人一切技法,不是關了門憑空想出,也都是從造化中不斷實踐提煉而來。師古人可以省去很多氣力,這個借鑒的有無,差異極大。但是停留在古人的技法上,也不對,必須有發展創新,這就需要師造化。

看古代名跡的畫,要細心揣摩,看它總的神氣,再看它如何布局,如何運筆,逐根線條揣摩其起筆落筆,用指頭比劃,如何渲染,默記在心。

臨摹切忌他畫一棵樹,我也畫一棵樹,他畫一塊石頭,我也畫一塊石頭,照抄一遍,無所用心,這樣效果是不大的。必須一筆一筆地揣摩他的起筆落筆處,怎樣用筆用墨,多提出問題,為什麽要這樣,如果換一種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又怎樣?

高手作畫,能做到著紙疏疏幾筆,不見繁冗,筆雖少,而表現的東西卻很多,我們臨摹名畫,原本三筆五筆,筆不多而能表現不少東西,及至臨本,七筆八筆甚至更多筆,而所反映的東西反而少於原本。或則同樣三筆五筆,原本已夠,而臨本總覺不夠,不夠再加,筆又多了。其原因是原本筆無虛設,各盡其用,故雖少見多。臨本筆不管用,濫竽充數,甚至互相打架,作用抵消,故雖多見少。

注:本文來源於網絡 ,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