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張畫拍出3個億--任仁發

(2016-12-07 06:42:41) 下一個

 

12月4日晚,北京保利2016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共50件精品上拍,其中,任仁發的《五王醉歸圖卷》以谘詢價形式上拍,經過近一小時、147次的激烈競價,最終以2.64億元落槌,成交價3.036億元,刷新個人作品拍賣紀錄。

 

這應該是本年度最貴的拍品了,《五王醉歸圖》明末以來的收藏者非常明確:朱尚賓、王麟郭、王永吉、梁清標、耿昭忠、耿嘉祚(經考據半古軒書畫印是其藏印)、乾隆、嘉慶、溥儀、盧芹齋、杜博思、美籍德國人侯世泰。特別是梁清標、耿昭忠都是清初公認眼力最好的收藏家。直到2007年侯士泰去世,才由候氏家族將此卷拿出在香港佳士得於2009年第一次拍賣,當年是4658萬港元成交,在當時以是一件天價作品了。

 

元 任仁發 設色紙本 35.5x212.5厘米

 

五王,臨淄王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禮,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唐玄宗少時與四位兄弟感情十分和睦,經常相從宴飲,鬥雞擊球,或出外打獵,或到別墅遊賞。後來他以非長子身份即位,為防範兄弟幹政,依群臣的建議,將四位兄弟任命為地方官,分散每年入朝的時間,終至引來岐王謀叛的意圖。

 

這幅畫描繪的是唐朝臨淄王李隆基、宋王李憲、申王李撝、岐王李範與薛王李業花萼樓宴罷醉歸的情景。此卷現存的麵貌除了包首破損被更換過,其餘大多保留了清宮原來的裝裱。此卷曾由宣統帝溥儀於1922年以賞賜溥傑為名,偷運出宮,由天津轉長春偽滿皇宮,事稱“小白樓事件”,而在同一日被賞賜名單中,還包含了宋徽宗《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這件國寶級文物,由此可見這一批賞賜作品的珍貴性。此後數年,這幅圖卷先後輾轉“琉璃廠八仙”博聞簃經理郝葆初與盧芹齋及女婿杜伯秋之手,並被帶往美國。

 

之後此卷在美國又轉手德國裔收藏家侯士泰之手,直至2007年侯士泰去世,才由候氏家族將此卷拿出進行拍賣。時至今日,此件國寶漂洋過海,得以重歸故土,乃是冥冥注定的緣分。古代書畫界鑒定泰鬥徐邦達先生在《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記述此卷:“《五王醉歸圖》(美國)真跡,上上。”這是徐先生對於古畫鑒定結論的最高評語。

 

任仁發(1254—1327年),字子明,號月山道人,其先祖為邳縣(今屬江蘇省)人,後遷居鬆江(今屬上海)。擅長書法、繪畫,畫馬尤其出色,曾奉敕畫禦苑馬廄中的名馬,得到皇帝的賞識。此外任仁發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水利專家,曾先後主持修治浙西吳鬆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並有水利工程著作傳世。他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

 

任仁發其它畫作欣賞


 

元 任仁發 張果見明皇圖 絹本設色 縱41.5cm 橫107.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是元代畫家任仁發人物故事畫的代表作。圖繪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謁見唐明皇的故事。畫麵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一老者坐繡墩上,著青衣,雙掌向上,麵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於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左側一人著黃袍,戴襆頭,坐於椅上,頭略低,對所發生的一切表現出關注的神情。此人身材壯偉,麵相莊嚴,顯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全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極為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將所有人的目光集中於此,增強了畫麵的故事性。張果老的沉著自如,唐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平。

本幅左下款署:“雲間任仁發筆。”下鈐“任氏子明”印。畫麵中部有清弘曆題七言詩一首,末款“甲申夏六月上浣禦題。”本幅鈐“金匱寶藏陳氏仁濤”、“希世有”及清內府乾隆、嘉慶朝鑒藏印計12方。隔水鈐“金匱秘笈”、“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鑒藏印。後紙有元康裏巙、危素題二則,款下分鈐“子山”、“正齋恕叟”、“危氏太樸”、“世外玄賞”印。又鈐“仁濤銘心絕品”、“金匱室”、“仁濤”、“金匱室主”等鑒藏印4方。《秘殿珠林·續編》著錄。

 

任仁發 二馬圖卷 絹本設色 28.8×14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元朝任仁發的《二馬圖》卷,是一幅有著明確諷刺內容的繪畫作品,而且含義十分尖銳,下麵試解釋畫麵一二。畫麵很簡單,畫幅前邊是一匹壯實、膘肥肉厚的花馬,昂首,踏著輕快的碎步,尾巴揚起飄動,顯得自在得意。隨在這匹馬後邊的則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條條肋骨清晰可見,它低著頭,步履蹣跚,尾巴卷縮著,顯出吃力疲憊之態。畫家以極其寫實的手段,采用勾勒的筆法,描畫了馬匹的輪廓,線條極富表現力,然後賦以色澤,頗具唐人畫馬的傳統。

如果單純從畫麵來看,畫中描繪的隻是兩匹馬,我們似乎不會感到這是一幅諷刺繪畫,但是結合畫幅後麵作者自己的題記來看,其實它是對當時官場乃至社會的種種腐敗黑暗提出了強烈的批評。隻不過采用了隱喻、擬人的手法,曲折地表明了畫家的態度和觀點。這大概也是畫家所處的時代決定的,因為像《二馬圖》這樣的作品,當時除去作者本人以外,能看到的人可以說不會很多,這樣的繪畫活動僅僅隻能算是個人行為,不會像現在的漫畫作品能夠發表於報刊上,影響麵十分廣大,變成了一種社會行為。

 

這幅並無任何其他背景和道具的《二馬圖》卷,看似簡單,其實寓意深刻。內容的關鍵在於畫幅後麵畫家任仁發自己題寫的一段文字。他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瘦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風霜,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在寫完對兩匹馬的評語後,作者筆鋒一轉,進一步議論道:“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係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爲廉;苟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淤濫之恥歟?”看了這段跋語,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任仁發是借用兩匹馬來評論官場的得失利弊。他將畫中的肥馬比喻成為官不正的貪官,他們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壯;又將畫中的瘦馬比喻為廉明勤政的清官,因為忙於政務而累得皮毛剝落,骨瘦如柴。然後作者表明了應當以前者為戒、以後者為榜樣的態度。明白了任仁發畫這肥、瘦二馬的用意之後,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作者在畫中還安排了一個不大為人注意的細節,那匹肥馬馬首挽著籠頭,但是韁繩卻鬆開了,拖在地上,而瘦馬不但有籠頭,韁繩還套在馬頸上。一匹是沒有約束的脫韁之馬,失去了控製,就會無法無天,魚肉百姓而肥己。另一匹是有約束的拴著韁繩的馬,有了管束才能盡心盡力,克勤克儉。在這裏任仁發似乎又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對於官吏管理的看法,其用心可謂十分良苦。其深刻含義就是如果一個社會缺乏了某種監督和製約的機製,腐敗就將滋生。

 

元 任仁發 人馬圖卷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元 任仁發 出圉圖

 


任仁發 九馬圖 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

 

元 任仁發 31.4×37.5厘米
唐繪手鑒 筆耕園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 任仁發 任仁發 大豆圖 18.7×19.4厘米 
唐繪手鑒 筆耕園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 任仁發 馬人形圖 25.5×24.7厘米
唐繪手鑒 筆耕園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 任仁發 漢宮春曉圖 絹本立軸 拍品

 


元 任仁發 秋水鳧鷖圖軸 紙本設色 
30.6×4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元 任仁發 仕女圖

————————END————————

注:本文來源於網絡 ,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