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專題
[摘要]
現在不少年輕人知道父親王蘧常的名字,是因他的書法、他的章草。其實,他首先是一位孜孜以求專攻子、經、史、文的學者,一位諄諄教誨樂育英才的教授。
主要論著有:
《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書答問》、《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國學講演稿》、《國恥詩話》、《王蘧常章草藝術》、《諸子新傳》、《荀子新傳》、《明兩廬詩》、《續許氏嘉興府誌經籍誌》、《商史墳典誌》、《商史·湯本記》、《禮經大義》、《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書答問》、《抗兵集》、《梁啟超詩文選注》、《顧亭林詩集匯注》、《顧亭林詩譜》、《顧亭林著述考》、《書法答問》、《明兩廬題跋劫餘錄》等。遺著《秦史稿》。主編有《中國曆代思想家傳記匯注》(與錢萼孫合作)、《江南二仲集》。又有著作《錢衎石年譜》等多種,經戰亂散佚。
王蘧常論書
我七八歲時,父親給我清人愛新覺羅永瑆寫的詒晉齋帖,教我臨摹,並說最要注意的是橫平豎直,這是我最早聽到的寫字格言。記得九歲時,我問父親,永瑆是學誰的?父親說:是學歐陽詢等。我說:那麽,為什麽不學歐陽詢呢?父親大笑說:很好!很好!這是取法乎上啊。於是就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從此就逐漸上學王右軍羲之的小楷、行書、草書,皇象的章草,漢代的隸書,秦代的小篆,以及周代的大篆,都是取法乎上的思想所引導的。
當我學王右軍書時,我老師沈寐叟說:右軍的絕詣,是堅緊清迥四個字。這是我第二次聽到寫字的格言。絕詣是最高造就的意思,現在俗稱絕招。堅是說堅強,當他小兒子王獻之七八歲時寫字,右軍竟拔不下他的筆,這說明用筆的堅強了。緊字是說結構的不鬆散。清是說清澈,迥是說高遠。我寫字時,總牢牢記住堅緊兩個字,但清迥兩個字,至今還不能達到啊。
至於學字之要,曾作過書法答問一書,回答學生,現在已遺失,大概有六條:
一,在專一。
二,在敏速。
三,在誠正。即心正則筆正的意思。
四,在虛心。凡是能寫幾筆字,就自以為書家了,這是最可恥,故步自封,還能有進步嗎?切戒!切戒!
五,在博取。多學碑帖。
六,窮源委。如寫楷草,必須知道是從篆隸而來。
怕寫得太多,不能扼要,就此結束了。
王蘧常與章草高峰
康有為曾在王蘧常恩師沈曾植麵前說過“咄咄逼人門弟子”(《書譜》總76期18頁)一語,沈先生以為獎譽過甚,實則與衛夫人當年流涕感歎“此子(王羲之)必蔽吾書名”(祝嘉《書學史》1984年版61頁) 無異。事實證明,王蘧常以其不可替代的藝術成就遠遠超出了他的恩師,成為本世紀可與古代的書法大師相提並論的一代宗師。
王蘧常先生晚年在進行書法創作
章草主要盛行於漢至晉代,與行草類似,大多筆意流暢,字跡娟秀,屬帖學一路。除晉代陸機的《平複帖》以外,其他章草書跡均以嫵媚勝,元代趙氏,明代宋克更是每況愈下,去古益遠。清代末年,阮、包、康諸賢力倡北碑,始有大量寫碑的書家出現。沈曾植並探索草書與北碑的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沈更多從倪元路、黃道周等明代書家入手,點畫方折過死,做作太甚。用筆常尖鋒入紙,使點畫尖刻外露。結字東歪西到,有意跌蕩,過於安排。沈所以名大,一緣於官高,二緣於學顯,功力實有不逮。沈曾植為後代開一種風氣。本世紀其他章草書家如王世鏜基本上局限於帖學範圍,鄭誦先雖吸收了一些漢碑及少數北碑,但未能徹底,麵目仍近於帖學一脈,他們並沒有沿著沈氏的路子發展下去,充其量能夠承傳薪火而已。
王蘧常出現,章草麵目為之改觀。魏碑和草書本來有些水火不容,一個以方筆為主,多折而少轉;一個以圓筆為主,多轉而少折。沒有方折談不上北碑,沒有圓轉也談不上草書。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鑄帖之說,許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圖開創書法新局麵。而草鮮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終於慨歎“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廣藝舟雙楫》),未能涉及草書。王蘧常先生則力攻其難,將凝重的北碑與流暢的章草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先生不依不傍,不僅與沈寐叟有別,更與古代任何一位章草書家相區別,字形多變,變幻莫測。當然,這種變化並非是憑空臆造,而是集古代書跡於一身,將先賢遺跡化為己有,字字有來頭,筆筆有出處,其字形豐富之程度超過了此前的所有書家,真可謂章草之集大成者。現代社會信息資料之豐富,遠遠優於古代社會,現代書家對法書的擁有也遠遠超過古代書家,但事實上,這種有利條件對大多數書家反而造成一種信息幹擾,許多書家雜學亂臨,筆墨浮躁,有利變為不利甚至有害。王蘧常先生是最善於利用這種有利因素的現代書家,他幾乎將現有的資料運用到最佳狀態,從而使現代書家應當超越古代書家的理論成為事實。當然,王先生的真正創造還應是他的筆法。我們不能否認沈寐叟對王蘧常的影響,但成熟後的王蘧常已然脫胎換骨,尤在筆法上已創造性地步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筆遲澀,有金石味。王先生筆力沉雄,毫無虛筆,一洗沈寐叟尖刻之習,古今無有匹敵。尤其先生後期之作,老辣生澀,直若刀鑿錐刻,非是軟筆所為。其次是用筆以中鋒為主,適當輔以側鋒。中鋒使筆畫沉著幹淨,即便是許多澀筆也顯得筆跡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飄浮的缺陷;側鋒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點畫的豐富程度。這些同樣也不是說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憑空創造出這種模樣,而是來自於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對《爨寶子》、《爨龍顏》的臨習非常值得注意,他幾乎是把這兩種碑刻唯一沒有寫死的書家,由此上溯,他同樣把方正一路漢碑寫出草書旨趣,碑與帖的互用,終於蛻變出他的章草風格。
現代書法隻可供人欣賞,不能讓人效法,隻能視作書法,不能當作法書。比如說“書壇泰鬥”沙孟海的書作、“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書作等等,都不可視作法書。清末民初的吳昌碩、國畫大師齊白石、於右任等少數書家外,再很難令人想起來還有誰的書法可被稱之法書。而王蘧常章草卻填補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紀便有法書可遺後人,後人研習便會多一條途徑,中國書法也因而多了一種法帖。可以說,王蘧常書法真正豐富了中國書法這一本已豐富的藝術寶庫,他的章草也已成為傳統書法經典的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為本世紀屈指可數的經典書家。
在中國書法史上,章草曾出現過兩次高峰,一個是漢魏時期,一個是元明時期。王蘧常的出現,則標誌著章草的第三個高峰。漢魏章草與漢簡相近,用筆輕靈,結體略扁,隸味較濃。元明章草則基本上是漢魏章草的繼承。元明人寫章草往往以楷法為之,古意已漓,整體水平已不能與漢魏同日而語。明以後,章草這一書體又趨於式微,問津者寥寥。民國以降,王世鏜繼起,然未能形成規模。至鄭誦先、王蘧常這一代,稍稍有所改觀,而到文革結束,書法熱興起,章草才出現了第三個高峰。當代書壇,節奏變化極快,先後出現了魏碑熱、小楷熱、章草熱、漢簡熱、《書譜》熱等,值得注意的是,諸種效法熱當中,隻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們已經把王蘧常章草當法書進行學習了。那麽,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經超過了古代的法書,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漢魏章草同漢簡一樣,是對隸書的簡化,而簡化總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漢魏時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書作都有趨今的特點,格調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謂不落唐以後人一筆,實則不落東漢以後一筆,有三代古樸遺風,其書銅鏽斑斑,風蝕雨浸,金石之氣濃鬱,可謂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筆有實無虛,虛靈不如同期其他書家,這與當代人的審美習慣有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樣的聲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應該會出現改觀。
王蘧常年表 (後附作品)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1歲
6月2日(農曆五月初六)生於天津三太爺廟街,取名蘧常,字瑗仲。小名"鐵彌陀",號明兩,又號端六,齋號有繼明軒、四照堂、窈窕軒、珠朗樓,仰韶樓、鵬天海之樓等。世出楓蚲王氏,明末遷於嘉興,遂為嘉興人。
1906年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7歲
父王甲榮官廣西富川縣知縣,舉家同往。畢讀四書與毛詩,然後及禮記、尚書、左傳等。母授以杜詩。
1907年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8歲
始臨成親王永藜書,父以其性偏陽剛,授以歐陽詢《九成宮碑》,此為學書之根基。
1912年 民國元年(壬子) 13歲
入嘉興高等小學。於國文、史地常得滿分、圖畫、手工亦優、惟算術、英文獨鈍。是年,始學作詩。
1913年 民國2年(癸醜) 14歲
是歲夏入浙江第二中學校。各科教師多為名家,尤喜曆史。
1915年 民國4年(乙卯) 16歲
患惡虐輟學,父授以唐拓《十七帖》,因病在身,不能筆摹,遂以指畫被,此為學草書之始。
1916年 民國5年(丙辰) 17歲
聽大兄銘遠言,改歐體《化度寺》為《張猛龍》、《鄭文公》二碑。
1918年 民國7年(戊午) 19歲
謁沈曾植於上海哈同花園,拜為師,沈教以讀書分類劄記之法,且言"書法學行草,唐宋諸家已為人摹濫。即學二王,亦鮮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出……章草。自明宋、祝以後,已成絕響,汝能興滅繼絕乎?"又曰"學章草,必須從漢隸出,趙子昂所書,雖著意發波,仍是唐宋人筆法,非其至也。""汝愛家雞,然當不為所限。楷法亦然,力避庸俗,滇疆二爨,未嚐非醫庸俗之藥石也。"自此治學,力杜常蹊,且為學章草之始。沈亦頗稱其詩,因益致力於詩,從唐宋以上溯子建、康樂,及漢郊祀歌、鐃歌十八曲,皆有抄本。經沈介紹,與王國維交往。
1920年 民國9年(庚申) 21歲
考入唐文治創辦之無錫國學專修館,同試者一千五百餘人,僅錄24人。父命問業於梁啟超,著重於子史。
1921年 民國10年(辛酉) 22歲
就學國學館,受唐文治先生影響極大,經學理學外,尤深得於其論文及讀文。作《觀浙潮賦》,以蛟螭銼鱉喻軍閥內戰,翻江倒海,民不聊生。大受唐先生稱賞,謂寫此題,不能再好矣。
1922年 民國11年(壬戌) 23歲
奉唐先生之命,與同學六七人每赴蘇州,從曹元弼受儀禮。與同學唐蘭交好,一時有"王奇唐怪"之稱。
1924年 民國13年(甲子) 25歲
1月,無錫國學專修館第一屆同學畢業,唐文治嚐言:"吾唐門弟子中有三鼎甲,狀元王蘧常,榜眼陳柱,探花是錢萼孫。"返裏,閉門讀書。秋冬之季,奉唐先生之命往無錫任私立無錫中學畢業班國文教員。
1925年 民國14年(乙醜) 26歲
是歲及明年,繼任私立無錫中學教員,又受聘為無錫國學專門學院講師。
1927年 民國16年(丁卯) 28歲
是歲及明年,任私立光華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教員、私立大夏大學預科講師。始究諸子書。
1928年 民國17年(戊辰) 29歲
又受聘為私立複旦大學中文係講師。寫定《諸子學派要詮》。為諸生指授書法,作《書法答問》若幹篇。
1929年 民國18年(己巳) 30歲
任私立光華大學附屬中學高中教員、私立複旦大學中文係講師、大夏大學國文係教授。
9月21日,與沈靜儒女士結縭於嘉興。
1931年 民國20年(辛未) 32歲
"九·一八"事變,日寇犯我東三省,義憤填膺,作《旅順義丐傳》、《聞警》等詩文,歌頌忠義,痛斥日寇。此後頗有此類詩文刊於報端。 1936年 民國25年(丙子) 37歲
1月,《嚴幾道年譜》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6月,《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答問》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 1939年 民國28年(己卯) 40歲任遷滬無錫國專教務長、遷滬私立之江文理學院曆史係教授。
1940年 民國29年(庚辰) 41歲
汪偽政府屢邀出任偽中央大學文學院長,斷然拒絕,並作《節婦吟》明誌。《補嘉興府誌經籍誌》由之江文理學院年刊刊出。
1946年民國35年(丙戌) 47歲
奉唐文治命主持無錫複校事宜,是年2月招生上課。 1947年 民國36年(丁亥) 48歲書《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6月碑刻竣工,立於交通大學校內。重九,作《跋漢魏法書漢章帝千文斷簡》。上巳,作《索征西書出師頌墨池堂本跋》。《國恥詩話》由新紀元出版社出版。
1948年 民國37年(戊子) 49歲
《抗兵集》由新紀元出版社出版。 1950年(庚寅)
51歲任中國文學院副院長、交通大學中文科主任教授。秋,中國文學院並入蘇南文化教育學院,遂專任交大教授。
1952年(壬辰) 53歲
院係調整時,調複旦大學任中文係教授,後任曆史、哲學係教授。心髒病大發作,養病於家中,至1961年始好轉。 12月,作《宋秘閣續帖月儀帖跋》。 1962年(壬寅) 63歲病初愈,哲學係研究生4人來家受先秦哲學課。
1966年(丙午) 67歲
《顧亭林詩集匯注》殺青,交稿於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8年(戊申) 69歲
被紅衛兵兩次抄家。著作手稿、日記、文集幾乎全被撕毀。
1969年(己酉) 70歲
10月,作《清晏歲無室藏右軍此事帖墨跡景本跋》。
1970年(庚戌) 71歲
3月,作《宋仲溫書急就章跋》。
1971年(辛亥) 72歲
11月,作《絳帖漢車騎將軍鄧騭書跋》。
1973年(癸醜) 74歲
作《唐拓十七帖景本跋》、《武威漢簡跋》。 1974年(甲寅) 75歲作《三希堂瞻近帖書跋》、《趙孟緁書急就章跋》。
1982年(壬戌) 83歲
12月,上海師範學院為拍攝書法教學電影。
1985年(乙醜) 86歲
作《重修先師唐蔚芝先茹經堂記》。為許慎紀念館、趙翼紀念館、張元濟圖書館等題聯多幅。
1986年(丙寅) 87歲
應遼寧博物館之請,為館藏宋高宗趙構草書《洛神賦》作詩跋。為曲阜孔廟獻聯"克己複禮,仁歸一貫;嗟麟歎鳳,道不終窮。"隆冬,書正草隸篆四條屏。
1987年(丁卯) 88歲
妻沈靜儒去世,悲痛欲絕,作挽聯7副。為夏承燾作墓誌銘。
1988年(戊辰) 89歲
6月19日"慶祝王蘧常教授從事教育工作、學術活動六十五周年暨九十壽誕"活動舉行。複旦大學、交通大學之校長及著名學者、政府領導皆來祝賀。《王蘧常書法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己巳) 90歲
2月,主編《中國曆代思想家傳記匯詮》由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7月,應楊仁愷之請為遼寧省博物館作頌辭並書巨幅以贈。 9月,創作《十八帖》,10月中旬完成。 10月25日,因心肌梗塞,搶救無效而逝世。葬於天馬山麓。
王蘧常作品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