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章草草法特征

(2016-11-25 17:40:04) 下一個

 

章草草法特征
 
 

 

 

章草的形成是草書藝術成熟時期的開端,章草的主要特征是保留隸書波磔,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獨立,偶用連筆牽引,簡化了隸書結構,但筆畫清晰,斷多連少,正像張懷瓘所說“字字區別”,不過由於自身的演變和發展也含有了草書連綿等因素。

 

章草的傳世名作除大量的簡牘外,有史遊《急就章》,索靖《出師頌》《月儀帖》,皇象《急就章》以及《淳化閣帖》中所載的章草作品。至元代在趙孟頫、明代宋克等人的努力下使得這一書體又得以複蘇。

 

章草雖是草書,與今草草法不同,有約定俗成的草寫規律以及自身的一套規則,這是章草準確易識而又結字美觀的依據。

 


《出師頌》

 

章草草法嚴謹,極有法度。章草結字,筆畫已盡可能進行省變、精練,一點一畫都是有根據、有來源的。如果在書寫時不合草法,隨意連筆草寫,就容易似是而非、妨礙認讀,也不容易美觀。學習章草應關注如下幾點:

 

(一)互不相連,字距均勻

章草通篇,字與字之間幾乎是獨立的,並不相連。筆畫之間也很少有牽絲映帶,這種相對隻要經營好單個字並把每個字的字形寫好的布局章法模式,對於初學者而言會容易許多。事實上,章草的通篇氣息必須是圓融的、渾然的、協調的。

 

(二)字型扁方,減筆連畫

章草的形體是從隸書的橫扁勢態發展為豎長方形或圓形或方形,相比原先的結構類型豐富了很多。這是由於“草寫”本身而帶來的一種活潑性的改變。在字形的處理上,還是較多地保留了隸書中宮開闊的意態。

 

(三)順勢入筆,發揮磔筆

章草用筆大多是直接順勢而入,長橫筆畫還是顯示出隸書的意味,收筆還明顯地保留了隸書的磔法,尤其在捺畫收筆處,更是盡可能地發揮了磔的寫法,重頓後順勢右上平出,顯得十分古樸。

 

(四)圓轉弧彎,轉鋒簡便

章草在行筆的轉折處,為了提高書寫速度,省去了提按頓折的麻煩,改作手腕圓轉而形成的弧彎,在書寫上大大簡化了用筆的複雜性。這種書寫方法與初期章草從隸書演變而來不無關係。

 

(五)筆合隸意,符號相代

章草在形體的簡化中,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省簡筆畫,把鄰近的筆畫連接起來,變兩筆為一筆,甚至把許多筆連接變成一筆。省略筆畫後使一些筆畫符號化,在約定俗成之中,出現了一些定型的替代符號,這些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的符號給書寫者帶來極大方便。為了簡便,有些字甚至打破自左向右的書寫規則,直接從右向左書寫。而今草中有些字形的變化就是來源於章草。

 

 

 

 
章草筆畫解析
 
 

 

 

(以宋克書《急就章》為例)


宋克書《急就章》(局部)

 

 

(一)點

章草中單點的形態與楷書比較近似,多點間的書寫要注意筆勢呼應。無論單點還是多點的書寫都要防止“楷化”,用筆要有起伏感。

單點寫法與後來的楷書的點較為接近,但比楷書的點活潑,因此在書寫中要防止“楷化”用筆現象的出現。

 

 

1.順勢右下落筆。

2.稍頓後提筆,書寫時要加強筆毫的起伏感。

有時起筆處或收筆處會引帶出與上一筆或下一筆呈應接關係的虛尖。

雙點的組合方式為左右或上下,可斷可連。

1.根據雙點的組合方式決定第一點的落鋒和出鋒方向。

2.順勢寫出第二點,第一點下麵筆畫的位置決定第二點的出鋒方向。 雙點分開時要注意筆勢的連貫性。

三點的組合方式為左右或上下,可斷可連。

1.根據三點的組合方式決定第一點的落鋒和出鋒方向。

2.順勢寫出第二點,第三點的位置決定第二點的出鋒方向。

3.順勢寫出第三點,第三點往往會因為向下一筆畫牽引而引帶出虛尖。

三點分開時要注意筆勢的連貫性。

 

(二)橫

章草對於一字中的主筆長橫經常會用“磔尾”來表現,書寫時要見筆毫彈性,不可拖遝。其他橫畫書寫有連有斷,不過都要注意筆勢的啟承和呼應。

雁尾長橫,是章草的重要特征,一般第一筆或最後一筆長橫表現為帶有隸書筆意的“雁尾”形態,橫向舒展。

 

 

1.露鋒或逆鋒入紙。

2.中段略提。

3.漸行漸按,像隸書雁尾一般出鋒。

長橫,其書寫方法與楷書十分接近。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直接以楷法入草。

1.露鋒或逆鋒入紙。

2.中段略提。

3.收筆處略提,輕頓駐筆。

多橫相疊,在章草中多用牽絲進行連接書寫,書寫時注意各橫之間的長短、輕重、俯仰等變化。

 

(三)豎

豎畫一般空搶入紙,翻壓後果斷下行,行筆中段要勁挺。

 

 

用駐筆豎方法,與楷書垂露豎形態較為接近。其收筆處理方式與楷書不同。

1.鋒麵入紙後稍駐筆調鋒。

2.向下果斷行筆。

3.駐筆提收。

懸針豎與楷書懸針豎形態較為接近。

1.豎交叉時,橫畫切鋒入紙,空搶與豎畫交叉。

2.收筆時漸提出鋒,有時也不一定會出尖。

 

(四)撇

撇畫書寫要有爽利之感,從形態上講,短撇如“匕首”,雖形短力強;長撇如長刀,書寫時要力送筆端,方可表現彈性。

 

 

短撇短促有力。

1.露鋒入紙。

2.左下行筆。

3.漸行漸提出鋒。

長撇舒展爽利。

1.露鋒入紙。

2.左下行筆,並保持線條在一定長度中的粗細基本不變。

3.收筆時漸行漸提出鋒或順勢向下一筆引帶。

長撇有時會有一些變化,如呈較明顯曲度、收筆不出鋒或上挑等。

 

)捺

章草中的捺畫變化豐富,正捺是章草的特征筆畫,誇張“磔尾”書寫;反捺則順勢下鋪;點捺收筆以小“磔尾”形態呈現,多有活潑之感。

 

 

正捺,也是表現章草特征的一個重要筆畫,凝重舒展。

1.露鋒右下入紙。

2.漸行漸按。

3.重頓後,提筆出鋒。

反捺書寫方法與單點類似,行筆路程稍增長。

點捺一般是一個字的最後一畫,形態活潑生動,其書寫方法是正捺的縮寫,不過出尖更為明快。

 

(六)鉤

鉤畫,一般是附著於橫、豎等其他筆畫之後而構成的一個新的筆畫。書寫時筆毫推出有厚重之感,不可輕易挑出。

 

 

豎鉤在行筆至鉤處蓄力向左上推出。

橫鉤在此帖中多為右下頓折後,向左手腕推出。

豎彎鉤在行筆至鉤處蓄力向上推出,除了常規的豎彎鉤外,“走之底”也常寫成這種形態。

 

(七)轉折

所謂轉折,“轉”為圓,書寫時多用手腕擺轉而成,為章草書寫的常態;“折”為方,有時翻折而下,有時略做駐筆後順勢下行。

 

 

圓轉,此法來自篆書筆意演變,書寫時講求中鋒,整體要圓厚飽滿富有彈性,筆毫不可散鋒,手腕擺動速度較快。

方折,這種轉折整體感覺硬朗,折時駐筆下行即可,不必有太多動作。

 

(八)提

章草中的提畫形態與楷書較為接近,書寫時要體現筆畫運動的起伏感,切勿出現“楷化”現象。

 

 

提與楷書提畫類似,重頓輕提,漸行漸出鋒,長短相宜。本帖中提畫有時會與承接筆畫連筆書寫。

 

文章源於網絡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