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7)
彭睿壦是明清之際嶺南的遺民書畫家。他和當時很多不願事奉新朝的藝術家一樣,屈身荒野之中而矢誌於書畫,孜孜矻矻,在動亂中留下任後人評說的、反映其真正性靈的藝術佳構。他一生默默無聞,生平事跡幾至湮沒無聞,但其書畫卻極具藝術價值,讓後人透過其凝聚生命意誌的筆墨,直可洞悉三百餘年前那段飽含血淚與無奈的多事之秋。
彭睿壦(“壦”一作“塤”,讀xun),字聞自,一字公吹,號竹本,別署龍江村獠、江邨餘子、竹本山人、龍江邑獠、礫麓歸樵等,廣東順德龍江村人。生平事跡不詳。現在所掌握的資料僅知其父彭耀,字著卿,明代崇禎丙子(1636年)舉人,庚辰(1640年)特賜進士,為延川令(治所在今陝西延安)。清順治三年(1646年),出任桂王子永明王朱由榔治下之給事中。當時,恰逢唐王弟聿釒粵與大學士何吾騶自福建至,蘇觀生等擁立聿釒粵,永明王遣彭耀往諭,語甚切至,因曆詆蘇觀生諸人導致觀生震怒,因執殺之。後來,彭耀獲贈大理寺卿,諡忠湣。彭睿壦以父蔭授中書舍人。史書記載彭睿壦每次經過父親殉難之地,輒感喟流涕,因立父祠於廣州,並羅致一些奇花怪石,置之階下以資紀念。明亡後彭睿壦一直隱居不出,常寄跡僧獠野屋,人少識者,因而自稱龍江村獠。
雖然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無法清晰地認識彭睿壦的藝術曆程,但在零星的文獻和傳世書畫中,我們仍可大致勾勒其藝術活動之軌跡。
清人羅天尺在《五山誌林》中記載,羅孫耀“與陳元孝、梁寒塘、彭聞自、吳山帶、劉卓之輩結石湖詩社,暇則出遊山水名勝,旬月不歸”。按,羅孫耀,別號三鬆處士,廣東順德大良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與彭睿壦交遊最久;陳元孝即陳恭尹(1631—1700),廣東順德人,著名詩人,“嶺南三家”之一;梁寒塘即梁槤(1628—1673),字器圃(一作器甫),別署寒塘居士、鐵船道人,廣東順德人,擅畫山水,創立“寒塘畫派”;吳山帶即吳韋(1636—1699),一名文煒,號虎泉,廣東南海人,擅長書畫。三人都係當時粵中名流,以詩歌或書畫名世。據此可看出彭睿壦的交遊圈,其主要活動時間多在清順治、康熙年間。
廣州博物館藏有彭睿壦草書《七言詩二首》,第一首為《秋夜羅澹峰自李石湖與黃君簡、高望公分賦》,詩曰:“晚霞零亂雨初收,露竹風殫昨夜秋。聞說元偏愛月,肯容王粲賦登樓。誰雲有策堪經世,不擬將心更養愁。何處少年吹玉笛,欲回天地入孤舟”。其中,羅澹峰、李石湖、黃君簡姓名待考,高望公即高儼,字望公,又字儼若,號海濱漁父,廣東新會人,擅畫山水,兼工詩文書法,時人稱“人品詩畫,為吾粵翹楚”,約生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一生主要在清順治、雍正及康熙年間。第二首為《送同人周藻思從龔含五太史入都門》,詩曰:“倚天長劍截雲孤,蓋世雄心半已無。醉後劇談猶激烈,暮年風月層江湖。靈岩礁石留黃絹,古碣荒台辨赤烏。好把新詩頻唱和,新詩聲價滿皇都”。周藻思姓名待考,龔含五即龔章,字惕恃,號含五,廣東歸善(今惠州)人,生於明崇禎十年(1637),康熙二十六年(1687)時典試江南,後回歸故裏,一生主要活動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從以上詩題可知彭睿壦與當時的文人交遊頻仍,在嶺南地區的書畫圈中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台灣何創時藝術基金會藏彭睿壦《寄覺上人五言詩》軸雲:“寺門多種竹,別後幾枝斜。所見人皆老,何曾春耐華。猨拋穿磴菓,鳥踏落琴花。舊補寒山衲,前年著到家”,署款“寄覺上人,彭睿壦”,鈐印曰“彭睿壦印章”、“聞自氏”。按,覺上人,即覺浪道盛(1592-1659),清初著名高僧,別號杖人,福建浦城人,俗姓張,東苑鏡禪師法嗣,與名僧大汕、深度交善。
從以上事跡可知彭睿壦一生主要活動也在清順治、康熙年間,而且在盛年仍以積極的入世態度直麵人生,到了晚年,當“蓋世雄心半已無”時,才如史書所載“常寄跡僧獠野屋,人少識者”。
彭睿壦擅詩文書畫,尤以書法著稱。其書以草書見長,前人對其多所推許。麥華三謂其脫胎於懷素而自成一家,“於狂放之中,擅用折筆,以蓄其勢,不使一筆滑過去。其意境如奔泉咽石,曲折瀠回。其留餘不盡之處,真有一波三折之妙。古人所謂屋漏痕古釵腳之法,備於此矣”;馬國權先生稱“論書藝人品,他是完全可黃道周、傅山並肩而無愧的”,觀其傳世諸作,可知麥、馬二氏所言極是。
彭睿壦傳世書跡不多,就筆者所編著之《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公私藏家大致約三十件左右,最早的係作於康熙十五年(1676)的《草書詩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最晚的為書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行草《劉長卿詩》軸(廣東省博物館藏)。他的作品時間跨度不大,早期和晚期的風格也相差不大。從其數十件作品可以看出,其書多縱筆取勢,頗有明人草書風範。史書上並未記載關於他的藝術師承,但從書風看,確乎受到王羲之、懷素諸家影響而別具韻格,其結體、運筆均粗獷而率意。從運筆看,筆劃有粗有細,收筆處較為尖細,墨色濃淡相參,整個字體布局如枯藤老樹,初看如草草書就,實則筆勢老辣,水到渠成。單從字體看,似乎不太像是用毛筆書成,更多地像是用竹筆,不過沒有更多的文獻資料作佐證。據此亦可看出彭氏在駕馭筆勢方麵的超常藝術技巧。
現以行草《劉長卿詩》軸為例,可看出其書風之一斑。該書為紙本,縱157.8厘米、橫41.8厘米,書文乃錄唐代劉長卿詩歌,末署“右劉長卿《答秦山人》、《住碧澗喜皇甫相訪》、《錢起題精舍寺》、《晚入宣城界》,共詩四首,似□□詞道兄正書,時康熙癸酉陽月,竹本彭睿壦”,鈐白文方印“彭睿壦印章”、“聞自氏”和朱文方印“龍江村獠”。該書老筆縱橫,盤桓曲折,而筆意蕭疏,逸態橫生,代表了彭睿壦的典型書風。其他如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草書軸》也與此類。
彭睿壦的書法頗得時譽,據說當時從之者甚眾,以至於形成“竹本派”。遺憾的是,尚沒有任何文獻資料顯示彭睿壦的書藝具體的傳人。目前所見廣東歸善(今惠州)龔章的書風與之相類,所處時代也大致一樣,且二人有過交遊,因此疑與之同屬一派。
彭睿壦也擅長繪畫。從傳世的作品看,其畫以蘭竹為主,且多為水墨寫意。其畫蕭疏淡遠,意筆草草,這是與當時主流畫壇的遺民畫風相類似的。他的畫受元代吳鎮影響頗深,但從用墨及意境看,徐渭、陳道複對其也不無影響。廣東省博物館藏其《竹石圖軸》和《蘭石圖》扇麵,均可看出其畫風之典型特色。
《竹石圖軸》為紙本墨筆,作者自題詩曰:“未見管夫人,妄傳其筆勢。毋令識者看,但問三通弊”,款署“邨餘彭睿壦”。其畫用濃墨畫就,既有潑墨寫意之豪放,也有工整秀逸之謹嚴。從詩意可知,彭氏自己頗為謙遜,自認妄傳管仲姬之筆勢,且有“三通弊”。其實就技巧與意境看,此畫與作者所識大相徑庭,不僅筆墨老到,墨韻明淨自然,而且意蘊深邃,流露出遺民之蒼涼情結。所以近人李鐵夫、汪兆鏞、盧子樞等不惜筆墨為其題識,極為推崇。李鐵夫錄《題竹石圖》曰:“石爛海先枯,竹勁風能折。何物生來性堅?心史層函鐵。不轉任江流,有點皆湘血。寫出殷頑漢臘心,磊落千秋節”,將彭氏之筆意與畫格相提並論;汪兆鏞題詩兩首,其一曰:“兩葉風梢走筆奇,梅花老衲是真師。槎枒婀娜通神處,漫笑閨襜管仲姬”;其二曰:“遺祠花石渺難尋,醉墨淋漓寄托深。我羨盧仝茶夢熱,二彭風趣契苔岑”,對其畫風、人品、行跡等均讚許有加。
清道光年間順德進士陳小鄭在評彭睿壦的《竹石圖》時認為其“竹之低昂偃仰、滴露搖風神態,妙合天然。而餘所心折者,尤其畫石之輪廓,筆筆作草篆體,金剛杵、屋漏痕、折釵股,諸法備矣。而用墨濃淡,更與梅道人同妙。竹本以草書鳴,今觀其畫竹,亦以草法行之,古人謂書畫同源,然哉”,更是對其書畫有獨到的認識和高度的評價。可惜的是,由於彭氏書畫之罕傳及其文獻資料之闕如,使我們長期以來對其書畫缺少足夠的認識,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也和他的藝術水平不相適應。相信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種美術史上技高一籌的“失蹤者”會越來越多地引起學術界的垂注,從而確定其應有的曆史地位。
彭睿壦之身世與家國之痛造就了他的狂狷不羈、不與世諧之秉性,同時也造就其獨特的書畫風格,正如近人李仙根評曰:“自署村獠與俗辭,思親憶國淚沾衣。佯狂忤世書能見,竹本蘭根一派歸。”這可謂家國不幸藝術幸。在廣東書畫史上,彭睿壦是一位值得發掘與高揚的風雲人物。(作者:朱萬章)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