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仰麵跌到),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剛勁有力)。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得之,須悟後始肯餘言也。
注:發筆,即落筆。要提得筆起,即落筆時要把筆提著,不要使筆有墜落感。自偃,不要讓筆自己跌倒。千古不傳語,用筆的千古秘訣。
自古以來,在書法用筆方麵有許多關於“筆力千鈞、入木三分”等等的說法。但是,“筆力千鈞、入木三分”,主要講的是關於書法線條中的力量感。書法線條中的力感,是用筆技巧的表現力,並不是指人們用力大小。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筆技巧很重要的方麵。這就是董其昌所說的用筆方法的千古秘訣。
用筆難,難就難在筆技巧的表現力上,難就難在筆力能不能剛勁有力。但剛勁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書之線條,要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用力過頭是僵硬,用力過小是柔弱。怒筆木強,是用力過大,是線條僵硬。倒輒不能起,是缺乏筆法技巧。會用筆者,筆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體操運動員那樣,能倒能起。如果不信,請你去臨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書,看看他們的用筆技巧,是不是都是這個道理。
笪重光《書筏》
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紐轉,脈絡之不斷在牽絲,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鉤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貫,形之錯落在奇正。
注:執,掌握和控製。使,支配和使用。筆的執使在橫畫,講的是寫橫畫,重在筆的掌握、控製、支配和使用。立體,字的設立和設置。字之立體在豎畫,講的是豎畫在字的結構中的重要性。豎畫類似建築物中的頂梁柱,要力強堅固,否則的話,字就會有失穩性。氣,氣勢氣概。舒展,展開。氣之舒展在撇捺,講的是一個字的氣勢大不大,展不展得開,在撇捺這兩個點畫上。融,和樂、怡適。筋之融結在紐轉,講的是字的筆畫與筆畫之間,連接得是否和樂和怡適,靠的是各點畫之間的連接和係帶。脈絡,血脈與經絡。脈絡之不斷在牽絲,講的是字的筆畫與筆畫之間應具有映帶關係,主要看牽絲。骨,筆畫剛勁有力。肉,筆畫豐滿有致。調停,處置。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講的是字的筆畫要剛勁有力,豐滿有致。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趣,意味、興味。趣之呈露在鉤點,講的是字的鉤點要寫好,鉤點正是表現字的趣味的地方。光之通明,是指點畫間的留白,留白宜勻稱。分布,安排。光之通明在分布,講的是字的點畫間的留白,要靠自己的巧妙安排。行,直排為行。流,流宕。貫,穿連。行之茂密在流貫,講的是一行之間有茂有密,靠的是點畫間、字間的流貫。形,字的樣子。錯落,參差錯雜。奇,同欹,傾斜、傾側。正,不偏不斜。形之錯落在奇正,講的是每個字的形狀要參差錯雜,靠的是錯雜有致。
橫之發筆仰,豎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折之發筆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挫,勾之發筆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
注:發,起筆送出。仰,把筆抬起。橫之發筆仰,指的是寫橫畫時行筆要邊走邊微微抬起。俯,低頭向下。豎之發筆俯,指的是寫豎畫時行筆要邊走邊微微向下。重,按住。撇之發筆重,指的是寫撇畫時行筆要按住走。輕,重的反麵,不要按住。捺之發筆輕,指的是寫捺畫時行筆不要太重,不要按住走。頓,停止、駐紮。折之發筆頓,指的是寫折畫時行筆要先停一下,把鋒調整好再走。裹, 裹鋒,書寫時筆鋒保持圓錐狀。裹之發筆圓,指的是用裹鋒書寫法。挫,折損。點之發筆挫,指的是寫點時要用挫法寫出。利,銳利,鋒利。勾之發筆利,指的是寫勾時,勾尖一定要銳利,鋒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藏,指的是上下筆之間的寫法,前者筆末用露鋒導出,後者筆末用藏鋒響應。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指的是一個字的外邊要寬,一個字的內部要緊。
周星蓮《臨池管見》
執筆落紙,如人之立地,腳根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強健。稍一轉動,四麵皆應。不善用筆者,非坐臥紙上,即蹲伏紙上矣。欲除此弊,無它謬巧,隻如思翁所謂,落筆時先提得筆起耳。
注:落紙,下筆寫字的時侯,筆應該如人一般,要使筆尖直立於紙麵(指筆身直立)。下筆要稍頓,寫字的時侯需視欲寫之點畫粗細狀況,作‘或粗、或細、或方、或圓、或重、或輕的處理。這好比人要做動作前,先要站起來,隻有站好、站穩了,什麽動作都容易做。用筆也是這樣,不會用筆的人,下筆往往壓力過重,往往失控,筆毫不是臥著扒著,就是蹲著伏著,這是用筆之大病也。要想改掉這個毛病,我們就得聽董其昌(號思白)的話,下筆的時候,筆一定要提得起來。
包世臣《藝舟雙楫》
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幸致。更有以兩端雄肆而彌,使中截空怯者,試取古帖橫直畫,蒙其兩端而玩其中截,則人人共見矣。
注:書法藝術,被人們稱之為線條藝術。線條是書法的語匯,線條是書法的生命。但是,對於書法線條的好與壞,人們往往隻留意筆畫的兩頭,而對筆畫的中間部分,常常有所疏忽。而古人則把線條的中截部分,寫得雄(雄強)厚(渾厚)恣肆(無所顧忌、不受拘束)。令人斷不可企及,意謂一般人所達不到。線條的中截部分,要豐而不怯、實而不空。如果沒有強悍的筆力是做不到的。寫不來的人,常常是兩頭雄肆而中截空怯。我們應該從古帖中去分析,請把兩頭蒙去,仔細看看他們的中截,那就明白了。
朱和羹《臨池心解》
信筆是作書一病,回腕藏鋒,處處留得筆住,始免率直。大凡一畫起筆要逆,中間要豐實,收處要回顧,如天上之陣雲。一豎起筆要力頓,中間要提運,住筆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懸針,或如百歲枯藤,各視體勢為之。
注:信筆,隨便寫寫。率直,輕率,不經意。書法最講法度,而不講法度,隨便而為,是學書之人最不可取的行為。所以,初學之人在用筆方麵最不可以率性,最不可以隨手信筆塗鴉,而是要筆筆講規矩。每寫一橫筆,起筆要逆入,中截要豐實,收筆要呼應。每寫一豎筆,起筆要力頓,中間要提運,收筆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懸針,或如百歲枯藤,哪裏可以隨便呢?
沈宗騫《芥舟學畫篇》
筆行紙上,須以腕送之,不當但以指頭挑剔,則自無燥烈薄之弊。用之既久,漸臻純熟沉著,而筆畫間若有所以實其中者,謂之“結心”。其法始焉遲鈍,後乃迅速,純熟之極,無事思慮而出之自然,而後可以斂之為尺幅,放之為巨幛,縱則為狂逸,收則為細謹,不求如是而自無不如是者,乃為得法。古人謂筆畫若刻入縑素者,用此道也,猶作書之入木三分也。
注:沈宗騫的這一段話,主要講的是運筆方法問題。在運筆方法中,突出了以腕送筆的問題,並且指出寫字不可以用手指頭去挑剔。用手指頭送筆,寫出來的字就會犯燥(焦燥)、烈(幹烈)、薄(不厚重)的毛病。以腕送筆,初時較難把握,待時間長了,就會慢慢純熟。純熟之極,出之自然就好了。想寫小就寫尺幅,想寫大就寫巨幛。放任一點為狂逸(不受拘束),約束一點為細謹(精致、精密)。心手相應,無使不可。古人以為,這就是入木三分。
朱和羹《臨池心解》
字畫承接(接續)處,第一要輕捷(輕快、輕便),不著筆墨痕,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停頓)處行,行處留,乃得真訣。
注:點畫與點畫承接的地方,用筆要輕快、輕便一些,交接處不要太顯露,要不露痕跡。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下一番功夫,功夫到了自然心靈手巧。要知道筆法便捷必須精熟,轉折的時候要暗中取勢,要象折金釵一樣,要一點一點地、慢慢地折。所以,行筆要留中行,行中留。這就是奧妙所在。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餘嚐題永師《千文》後曰:“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作書皆信筆耳。”信筆二字,最當玩味,吾所雲須懸腕、須正鋒者,皆為破信筆之病也。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辦。提得筆起,則一轉(轉折承接)一束(收)處皆有主宰(主張),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
注:董其昌認為,書法是最講法度的。寫字時,筆必須提得起,筆筆要有起有收,不可妄為。但是,現在有的人學書法,在用筆上很不重視法度,技法還沒有掌握,就大學大家氣派,信筆潦草、隨便揮灑起來了。然而,信筆二字一定要破,寫字必須懸腕,行筆必須中鋒,就是破信筆之病的辦法。因為用“信筆”寫出來的字,其點畫的質量都不會好,點畫質量不好,在書法藝術看來是萬萬不行的。把筆提起來,一轉一束都有主張。書家用筆不可隨便但要隨意。隨便是“信筆”,是無法,是膽大妄為。而隨意是“脫化”是從有法到無法,是心手相應,是不為法所束縛,是法度純熟至極的表現。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蕭散超逸,方筆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嫋空,頓筆如獅狻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在乎其人矣。
注:康有為說,書法的奧妙全在用筆上,而用筆之妙又全在方圓上,方圓的用筆方法是不同的,筆法熟了,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方用的是頓筆,圓用的是提筆。提筆中含,情趣藏在筆畫中,這是篆書的筆法。頓筆外拓,情趣露在筆畫外,這是隸書的筆法。中含者質樸自然,給人以陰柔之美。外拓者力勝強悍,給人以陽剛之美。提筆婉而通,是指點畫要簡約通順。頓筆精而密,是指點畫要精美細密。圓筆有蕭灑脫俗感,方筆有凝整沉著感。提筆有筋骨強勁感,頓筆有和樂怡適感。圓筆有引發和展示感,方筆有金石挈刻感。圓筆使轉時筆要提起,繼而用頓和挫的辦法寫出。方筆使轉時筆要先要頓住,繼而用提攜和帶領的辦法寫出。使用圓筆時,筆毫不能散開,要用擰絞在一起的辦法來寫出。使用方筆時,筆毫不僅要散開,還要用翻動和翻卷的辦法來寫出。圓筆不用絞法寫出則一定是病筆。方筆不用翻法寫出則一定是不靈動。書法妙在方圓相兼,圓筆勁,方筆駿,提如遊絲嫋空,頓如獅狻蹲地,妙在方圓並用,神而明之矣。
韓方明《授筆要說》
夫執筆在乎便穩(穩便、適意),用筆在乎輕(輕靈柔和)健(挺拔有力),故輕則須沉(深沉),便則須澀(不潤滑),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
注:執筆要穩便、適意,用筆要輕靈柔和、挺拔有力。但是,輕靈柔和必須沉著,要輕不浮滑,筆筆沉著。用筆浮滑,就會產生筆墨不力透紙背的毛病。
周星蓮《臨池管見》
用筆之法,太輕則浮,太重則躓(zhi跌倒),恰到好處,直當得意。唐人妙處,正在不輕不重之間,重規疊矩,而仍以風神(品質神彩)之筆出之,褚河南謂“字裏金生,行間玉潤”,又雲“如錐畫沙,如印印泥”(中鋒用筆);虞永興書如抽刀斷水,顏魯公折釵股、屋漏痕,皆是善使筆鋒,熨貼不陂(不正),故臻絕境。不善學者,非失之偏軟,即失之生硬,非失之淺率,.即失之重滯,貌為古拙,反入於頹靡(很差);托為強健又流於倔強(怪異),未識用筆分寸,無怪去古人日遠也。
注:書法用筆不能太輕,輕則浮滑。也不能太重,重則跌倒。所以,用筆要輕重適當,恰到好處。唐代人用筆用得妙,就是在不輕不重之間。用筆是很講規矩的,線條之粗細,筆之輕重,都很有分寸。失之毫厘,差之千裏。字中的品質神彩,都靠筆法來保證。褚遂良說用筆是棉裏藏針,要做到字與字之間是內含剛勁;在字外,行與字之間應該是如珠玉之圓潤。又說,寫字要中鋒用筆,“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虞世南用筆像抽刀斷水,非常幹脆。顏真卿轉折處用筆像折釵股很圓、寫豎畫用筆像屋漏痕,行筆頓挫,不一瀉直下。他們都是很善於用筆,所以非常規矩,非常絕妙。不善於用筆的人,在用筆方麵,不是太軟,就是太硬;不是太輕率,就是太重濁,看上去很古拙,實際上很差;看上去很強健,實際上很怪異。因為不知道用筆的道理,所以與古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宋曹《書法約言》
凡運筆有起止,一筆一字,俱有起止。有緩急,緩以會心,急以取勢。有映帶,映帶以連脈絡。有回環,即無往不收之意。有輕重,凡轉肩過渡用輕,凡畫捺蹲駐用重。有轉折,如用鋒向左,必轉鋒向右,如書轉肩,必內方外圓,書一捺必內直外方,須有轉折之妙,方不板實。有虛實,如指用實而掌用虛,如肘用實而腕用虛,更大則周身用虛。有偏正,偶用偏鋒亦以取勢,然正鋒不可使其筆偏,方無王(君)伯(臣)雜處之弊。有藏鋒有露鋒,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藏鋒高於出鋒,亦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寶劍)截鐵(削鐵如泥)之意方妙。即無筆時亦可空手作握筆法書空,演習久之自熟,雖行臥皆可以意為之。自此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擬蹊徑,自出機杼(自己的想法),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遊筆端,然後傳神。
注:凡是用筆,一筆一畫都有起筆和收筆止,一個筆畫也好,一個字也好,都是如此。但是,用筆有快有慢,要根據需要來決定用筆速度的。行筆速度慢,可以會古會今,從容不迫,意在用心去寫。行筆速度快,可以側鋒取勢中鋒行筆,以取得點畫承上啟下的態勢。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有時可以出現映帶,映帶可以呈現出各個點畫之間、各個字之間的相互的脈絡關係。用筆還有一個規矩,那就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意思,古人稱之為回環。用筆還有一個輕重問題,凡是轉肩過渡的地方,用筆一定要輕;在各個筆畫中,尤其在捺畫中,凡有蹲駐的地方,用筆一定要重。字有轉折,如鋒在左,必轉向右。凡字有轉肩的地方,必內方外圓。寫捺筆必須有轉折之妙才不會呆板。執筆之法,有虛有實,指實掌虛,肘實腕虛,周身亦虛。筆鋒也有偏有正,偶爾也可以用偏鋒取勢。然而,凡是用中鋒的地方,中鋒是不可以使筆鋒走偏的。也就是說,鋒有偏有正,可以用偏鋒取勢,取勢後仍要由偏轉正,才不會出現中鋒和偏鋒混雜在一起的毛病。用筆有時用藏鋒,有時用露鋒。藏鋒中含,露鋒外拓。藏鋒也不得模糊,也必須要有筆法,也要幹淨利落。如寶劍截鐵一樣,筆筆爽利。練習筆法,也可以空手作書空練習,即使走路、睡覺也可以用意練習。直到用筆能深沉而不輕浮,爽快而利落的時候,才能真正獲得古人筆法的神妙。但是仿摹古法,又不必太拘泥,最終要脫出來,要有自己的聰明和才智,越來越老練,才能傳神。
蔣驥《續書法論》
作書有兩“轉”字:轉折之“轉”,在字內;使轉之轉,在字外。牽絲有形跡,使轉無形跡。牽絲為有形之使轉,使轉是無形之牽絲。
注:作書有兩“轉”字:一是轉折的“轉”,在字的內部;一是使轉的轉,在字的外部。牽絲是有形跡可求的,使轉卻是沒有形跡可求的。所以,人們一般都認為,牽絲是有形的使轉,使轉是無形的牽絲。無形的牽絲,指的是筆不著紙,是一個空中的動作,應該好好在意。
頓挫與提頓相連。欲挫仍須提,既挫又須頓也。知頓則精神完固,不可重滯;知挫則骨節靈通,不可拖遝。頓字易曉,挫法難明,竊用鄙詞以宣其旨:挫者,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有橫、有直、有轉,看字之體勢,隨即用收筆或又用頓運行。蓋點畫用挫則筆意不周,勾趯用挫則法無不到。趯筆用挫,須用衄鋒。衄者,即米老無筆不縮,無筆不收。
注:頓挫和提頓相連,要想挫就必須要提,既挫又必須要頓。要懂得頓的目的是為了使筆法能夠精神完備與穩固,但不能重疊與停滯。還要懂得挫的目的是為了靈活,不可以拖泥帶水。頓字容易理解,挫法難以明了。我以為,所謂的挫,就是說頓的時候筆要略略提起,要使得筆鋒能夠轉動,能夠離開頓的地方,或作橫筆、或作豎筆、或作轉筆,需要根據所寫字的具體體勢來決定,然後再作收筆和頓筆。要知道,寫點畫是不能用挫法的。但是,作勾趯是一定要用挫法的。趯筆用挫,一定要用衄鋒。就是米芾所說的無筆不縮,無筆不收的意思。
-------------------------------
轉自中國書法網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