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富春山居圖》是“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是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有“畫中之蘭亭”之稱。然而愈是珍貴,愈是坎坷,自其問世以來六百多年間,《富春山居圖》不斷流轉,經曆了火災幸而未毀,又曾有二百多年被當作贗品默默沉寂……
黃公望畫像
耗時七年的心血之作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耗時七年為其師弟無用創作的。這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裏讚歎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作為《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擁有者無用死後其後代將之變賣。走入明代,《富春山居圖》名氣愈來愈大,曆經多位大畫家收藏,也從此開啟世界繪畫史上少見坎坷傳奇的收藏故事。
被乾隆皇帝誤認為真品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黃公望預卜此畫命運 終難究其全貌
《富春山居圖》從完成的一刻,精通卜卦的黃公望已預言此畫未來命運將“巧取豪奪”。此預言不幸一語成讖。七百年裏,這幅畫牽動了太多人的悲歡。黃公望在公元1350年於畫末落款題跋,“暇日於南樓援筆……興之所至,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落款那一年是庚寅年,從此有關此圖的故事,不斷於不同的庚寅年出現轉折;而且凡想巧取或豪奪者,正如大癡預言,"終難究其全貌矣"。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乾隆皇帝的題跋
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隻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誌伊、董其昌、吳正誌之手。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上乾隆皇帝的題跋
焚畫殉葬 稀世國寶一分為二
清順治年間,《富春山居圖》在吳家流傳至第三代,碰到了癡畫瘋子吳問卿。其臨終前竟遺言,將此畫“火殉”。吳問卿生前愛此畫,除為其打造一間“富春軒”特別供奉外,據傳睡覺抱著它,飲食望著它。枕旁桌邊,一幅高僧本無痕、無用、無求的巨作,從此走上愛執癲癡的悲劇命運。根據記載,吳問卿在明代覆亡之際,還曾光著腳帶著這張手卷躲入山中避難。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就在稀世珍品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識貨的侄子從火中把富春長卷搶救出來。當時文壇已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王羲之的《蘭亭》相提並論,所謂國之二寶。曆史巨作雖未燒成劫灰,卻從此一分為二,一大一小。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卷”;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乾隆富春疑案
《富春山居圖》的最後一個傳奇,在清乾隆年間進入高峰。酷愛藏畫收畫的皇帝,下召臣子,普尋《富春山居圖》。了不起的黃公望冥冥之中,鬧了皇帝一個大笑話。公元1745年,等了十年的乾隆拿到了一幅偽作,大樂不已,上下蓋滿了皇上的章及密密麻麻的題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
不過這一回被錯認成贗品,倒使真跡因禍得福。“子明卷”因被認為是真跡,為乾隆一再把玩,六下江南也帶在身邊。這位喜好題跋蓋印猶如收發室老大爺的皇帝在上麵的禦題、禦跋、禦記、禦識多達五十五處,密密麻麻滿布山巔樹梢,把個畫卷弄得“滿目瘡痍,體無完膚”。後來實在無從下筆了,才戀戀不舍地題上“以後展玩亦不複題識矣”。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
合並後的《富春山居圖》
跨越360餘年的再聚首
時代變遷,幾經輾轉,《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真跡在清宮裏靜靜安放了187年。直到1933年,日軍攻占了山海關。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自此之後的15年中,《富春山居圖》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曆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裏,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至抗戰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台灣;而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並最終於1956年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合並後的《富春山居圖》在台北展出
直至2010年溫家寶拍板浙江博物館所藏《剩山圖》無條件與台北故宮後八分之七《無用師卷》合璧,至此距離上一次聚首已有三百六十餘年。分分合合,《富春山居圖》誕生以來的近700年間,其背後離奇曲折的故事,也讓這件稀世珍品更加神秘傳奇,也成就了一段段藝術佳話。
來源:畫籍(art_hj)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