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7)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曆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隻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王羲之 《姨母帖》
一、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麽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複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王羲之《初月帖》
二、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麵、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王羲之《上虞帖》
三、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
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王羲之《寒切帖》
四、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來自 「雲上文化」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