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臨摹有三種方法,刻意、著意和寫意。

(2016-03-23 13:17:01) 下一個
臨摹有三種方法,刻意、著意和寫意。
一、刻意臨摹
刻意臨摹就是盡量接近原作。原作的表現分形和勢兩個方麵,初學者都重形不重勢,長了短了,粗了細了,對形斤斤計較,而對輕重快慢、離合斷續的勢則不甚留意。一般來說,空間特征是直觀的,容易把握。時間節奏是非直觀的,需要仔細領會。傳王羲之談臨帖經驗說:“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益加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就是說先熟悉手感,再求整體形和勢的初步體會,然後重點在點畫結體的形貌,做到大體相似,最後第四第五遍就在節奏的把握上了。根據這種說法,我理解臨摹上的“形神兼備”,“形似”與空間特征相對應,“神似”與時間節奏相對應。對一個書法家來說,你叫他再寫一遍,形一定是有出入的,而勢大體不變,因此臨摹上的“遺貌取神”就是強調要掌握和再現時間節奏。
 
二、著意臨摹
臨摹要再現原作的空間關係和時間節奏是不可能的,所謂的“亂真”其實隻是比較像而已,而且,假如能夠臨摹到完全一樣了,也沒有什麽意思,除了炫技還能說明什麽?於創作沒有關係,與藝術更是不相幹的。因此,我覺得學習書法在入門階段,應該強調刻意臨摹,等有了一定的創作能力,就應當強調著意臨摹。
書法創作是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灌注到對傳統的分解與組合之中。然而,什麽樣的思想感情與什麽樣的點畫結體相對應?語言難以說明,隻能靠作者到傳統中去尋找去發現,這種尋找和發現的途徑就是臨摹,而臨摹的方法就是碰,碰的意思就是齊白石先生在《搔背圖》題詞中說的:“上麵上麵,下麵下麵,左邊左邊,右邊右邊,不是不是,正是正是。”碰是一種假設與求證的過程,需要多看多想多實踐,如果局限於一件作品,絕對是碰不出什麽名堂來的,必須擴大臨摹範圍。米芾臨書的過程轉益多師,廣綜博覽,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也說:“吾聞人能書者,輒言寫歐寫顏,不則言寫某朝某碑,此真謬說。今天下人終身學習,而無所成者,此說誤之也。至寫歐則專寫一本,寫顏亦專寫一本,欲以終身,此尤謬之謬。誤天下學者在此也。”有說:“揚子雲曰:‘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仲尼、子輿論學,必先博學詳說。夫耳目隘陋,無以備其體裁,博其神趣,學烏乎成!若所見博,所臨多,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於目,盡存於心,盡應於手,如蜂采花,醞釀久之,變化縱橫,自有成效。”
因此,我們臨摹一本字帖,不能盯著它死寫,臨到七八成像時,應當將它放到一個更大的傳統範圍中去比照著學習,或者在同一類型的書法中順藤摸瓜地生發開去,或者在相反風格的作品中尋找對比,發現問題,當你看得多了寫得多了,再回過頭來臨摹,一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和新的表現。不斷地周而複始,溫故知新,就會自然而然地融會貫通,進入創作狀態,形成一定的風格麵貌。
 
三、寫意臨摹
如果說刻意臨摹時帖為主我為次,著意臨摹是帖我並重,寫意臨摹便是我為主帖為次,帖不過是借題發揮的一個話頭而已。明末清初的書法家特別強調寫意臨摹,董其昌、王鐸、八大山人的作品,落款上說是臨摹,其實主要是自運,風格與原作差別很大。
寫意臨摹,強調目擊道存,遺貌取神。然而神很玄乎,怎麽取法,古人告訴我們:“神何在,反求諸己,得之矣”。原作之神,產生於審美主體的能動觀照,因此取神的方法要通脫。董其昌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麵,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我的實踐體會是:寫意臨摹時,不必多看多想,要保持你感覺到的第一個印象,這個印象的主觀成分很重,是對原作全部造型元素及其相互關係的感悟,是對自己所擁有的全部知識的激活、重組和創造。
 
作者:沃興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