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6)
蕭嫻(1902-1997),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嫻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裏;1964年被吸收為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為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曆時一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曆時最長、觀眾最多的書展之一;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貴陽市翠微閣觀有為蕭嫻作品陳列館。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為勝,受康有為書法影響極深。其書法作品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宗。受康有為影響,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與現在一般入從楷書開始不一樣。她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篆是圓筆,隸是方筆,圓筆方筆都掌握到了,不論改寫楷書、行書或草書都不難掌握了”。取法乎古,這當然是最難得的。她的書法,開始就是以“三石”為宗;“三石者,《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是也。曆史上,女書法家並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麗婉約見長。蕭嫻的字卻有偉丈夫氣概,這與她宗“三石”是很有關係的。她最以大字行楷書勝,點畫縱橫馳騁,外放內斂,大氣磅礴,與老師書如出一轍,以重、拙、大的特點,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一般而言,專寫碑體者容易產生持板滯的缺點,而蕭嫻的字卻是清映厚重,神彩遠出。她篆隸楷皆精,而以楷書為第一。她的行楷大字,筆力雄厚,結字精微,氣息渾涵,氣勢磅礴,毫不誇張地說,足以睨視前賢,獨步當代。康有為贈詩中所說的“衛管”,即東晉的衛琰和元代的管道兩位書家,其書風均屬典雅秀媚一路,論美學境界實不足以與蕭嫻相比。蕭嫻辭世後,在大量的挽聯挽詩中,不少人尊之為“女書聖”。蕭嫻的書法造詣,當得起這個崇高的稱號。在受康氏影響時,她摒棄了作行書偏求氣血貫通,致使用筆時失質實的弊端,於氣勢感悟的同時,講求字劃的完整性。傳蕭老平日習字,有一特點即善於對由風雨年月浸蝕的斑剝字跡予以還原。這一麵體現了她認真求實的書法態度和對既往書跡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麵或許是在有意矯正康氏的積習。蕭嫻篆書,取資於石鼓文為多,以“筋”勝,“氣”則輔之。蕭嫻是將《散氏盤》那種蒼茫渾樸的氣韻,作為她前後諸體書法的背景旋律對待的,對其篆、行等書風格皆起著間接的斡旋作用。漢《石門頌》的縱逸放達,在蕭嫻筆下由“中和”而凝斂,元氣內蓄;不作雕飾處又略似早期的《萊子侯刻石》而墨味有加;用筆直拙瘦勁體現出“骨法”特征。而左昂右低的體勢,遙感“散盤”,於排列的整飭中見搖撼——不管蕭嫻對散盤看法如何,但某人對某一法書雖並不定就寫它,卻傾注著一生的衷情。這種固執乃至迷戀狀態,似乎此書與此人有著某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潛在關聯;反之,在此人之書中,也總能感覺到那法書的脈絡。
蕭嫻的藝術主張歸納起來有七條:
一是悟。她說:“悟者,書魂之竅妙也,有賴於學識,多所聯想。 未必全出於聰明。”
二是學。她說:“認真讀書,讀得越多越廣越好,不讀書就沒有 內含神韻的書卷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
三是氣質。她認為:“氣質對於書藝,如土壤之於植物。同等 的陽光雨露,鹽堿地無從播種,貧瘠地無望豐收。土壤可以改良, 人的氣質也可以變化 。”
四是膽。她認為“不管臨池還是創作,抓起筆來就寫,往往得趣;若左顧右盼,患得患失,人既窘迫,書必不佳廣。”
五是愛。這就是愛生活,愛自己的事業。
六是脫略名利。她說:“名利之貪心蔭發,藝術之真趣頓失。 沒有殉於藝術的操守,藝術斷無成就,藝術需要癡情,名利場窒息 一切藝術。”
七,最後則是“天道酬勤”四個字。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