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三希寶帖《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行書3行,共22字,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
撰稿人:李豔霞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王獻之《十二月割帖》 清人拓本,縱25cm,橫14.7cm。
釋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複,不得相,未複。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後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寶晉齋法帖》。墨跡早已失傳,現僅有拓本傳世。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書畫舫》雲:“獻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項氏子京,自有跋。細看乃唐人臨本,非真跡也。”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采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鑒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前隔水乾隆禦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禦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鑒藏印。
關於《中秋帖》、《伯遠帖》“二希”在溥儀趕出紫禁城後,流傳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抗戰勝利後,郭昭俊把他父親郭世五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他隨銀行撤退到廣州,在廣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將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匯豐銀行。因做生意賠本,一年後抵押期滿,無力贖回,準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伯遠帖》”,終於使“二希”回歸到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複《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書畫博士”米芾《中秋詩帖》
中秋登海岱樓作
目窮淮海兩如銀。
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撐損向西輪。
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
目窮淮海兩如銀。
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撐損向東輪。
信書亦一難事。
海岱樓位於漣水(江蘇漣水),是著名的風景名勝,米芾時常登樓,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銀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後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複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份施展。
在帖中米芾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對書法求好的態度。漣水時期,米芾勤於練習晉人草書,此帖與《焚香帖》、《草書論書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經常與薛紹彭書信往返,討論購帖事宜、交換習書心得,或是品評論書,兩人堪稱最佳書畫友。
米芾擔任漣水軍使(江蘇漣水)期間,最喜歡登臨遊覽的景點就是海岱樓。海岱樓在江蘇漣水地區,是唐、宋時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樓,自古以來,便是許多文人登覽賦詩的最佳旅遊景點,唐代詩人杜甫曾以“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來形容它視野遼闊、宏偉壯麗的景觀。它在米芾的詩文中也經常出現,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樓所見迷蒙的景致。在另一闕詞〈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並將海岱樓比喻為月亮上的“廣寒宮”,詩人登樓眺望,頗有遺世獨立的感覺。
藝術皇帝宋徽宗《閏中秋月詩帖》
宋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紙本 楷書 35×4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豔而優雅的氣氛。筆畫帶過之處,如遊絲行空,纏綿飄逸,是“瘦金書”中偏於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 此冊頁曾經清宋熒、乾隆內府、嘉慶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閏中秋月》釋文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
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歎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
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