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4)
作者:水城新津書畫
一、什麽是章草
“大多數人對章草的印象隻停留在一些名家刻帖的認識範疇,對章草萌生的時代及其淵源於流變了解不多。從近百年來新出土的簡牘帛書墨跡來看,章草完全不同於今草,是與隸書一並產生的,由篆隸草寫演化而來的書體,它的演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趨變的過程(劉青凱語)。”
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範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章草絕非一時一人所創造,它是從秦代的草隸中演化出來的,經過長期流行通用,繼而約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代表了西漢至東晉時期四百多年間草書藝術的麵貌。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麵成熟,隸書及其俗體——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這種字體最初隻稱為“草書”,後“今草”出現後,為示區別,改稱得“章”名。它的命名曆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於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遊用於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從“章”字的本義來分析,它的準確含義是篇章、章法、章則,含有法度的意思。東晉新體草書形成後,由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逐稱“章草”,新體草書則稱“今草”。所以說,把當時規範化的、章法化的草書稱之為“章草”,還是十分允當的。
“我們今天談論的章草,包含了兩方麵意思,一是俗體的章草,即通常所謂的原始狀態,筆畫簡直、用筆源自篆隸,雖然在字法上已漸趨規範,但筆畫意趣上仍處於不成熟的初創階段,如“平複帖”、“濟白帖”和簡牘中的草書墨跡。其最根本的用筆方法基本延續了篆隸書的平鋪直敘,運筆過程中體現出拖和絞轉的特點,注意點畫線條的遲澀感,結字靈動和變化,縱橫交錯、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線條用得較多,整體上有渾樸爛漫的色彩。有人將這些書體稱之為草篆、草隸、隸草。總的來講,這些書跡應該稱之為篆書或隸書草化的產物,或稱之為草書的雛形,它們都是草書最古老的形態,是章草藝術的源頭,是章草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二是嚴格意義上已經規範化了的章草,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折特征,雖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與嚴謹,顯然已(基本)衍變為一種新書體了。我們隻能從其明顯而誇張的波折來認同它與隸書的親緣關係,這一類作品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後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等多以此法為宗。規範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經很少能見到隸書的痕跡了,用筆的提按使轉漸趨成熟,字法結構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幾乎無異於行楷。”
因為紙張的出現,簡牘書寫機製的失傳,真跡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頭漸被人們遺忘。在龐大的新章草資源麵前,研究、整合、消化、在創作是當代章草(草書)藝術家們麵臨的新使命。(摘自2009年香港《書譜》雜誌(總第九十五期)
劉青凱“章草藝術持續發展的時代機遇”)
二、章草的特點
章草由隸書草化而來,使之省易簡便,故其用筆仍然多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在橫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筆有方圓、法兼使轉、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的筆法和“字字有區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的總體特征。
其用筆和結構特征有以下幾點:
一、第一筆起筆和最後一筆收筆的橫畫,常帶有隸書“蠶頭雁尾”的筆調,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則不重二。
二、最後收筆的右斜捺,凝重而長,帶動整個字形既險峻又靈活。
三、重筆多在字的末筆,收尾都比較沉穩。
四、字的部件之間連寫比較普遍,尤其是筆畫之間聯係頻繁,大量使用牽絲,且筆畫多為圓弧形,俯仰臥盼,相互呼應,分寫的點,連勢也十分強烈。
五、左右結構能不連一般不連,字與字間斷而不連。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書差不多,有些和草書差不多,極少數字和楷書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樣,向右旋繞,彎向上鉤。
八、由於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書不同,絕對不是把上述“蠶頭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筆調參雜寫成的,要參考前人的書跡,要有本有源,才不至於謬誤。
三、章草的分類
如何對章草分類,餘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論述:因為章草傳帖較少,風格近似者,每類人數也寥寥,三兩個人便說已成流派,畢竟有些勉強。正因為如此,這一部分隻就章草的純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個劃分。以純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為七個類型:
一是原始型。其特點是章草法度在字中當屬不穩定狀態,或者說正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還具有初步的性質。各種漢簡屬於此類;
二是簡章型。其特點是章草帶有一定的漢簡風格。陸機的《平複帖》和一些西晉殘紙墨書屬於此類;
三是標準型。其特點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穩定,在簡率的筆意中顯現隸書的底蘊,堪稱章草之典範。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出師頌》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點是以章草為主,間或參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麵目。祝允明的《長門賦》等屬此類;
五是今章型。特點是各字細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筆法,帶有濃厚的章草韻味。敦煌章草,孫過庭《佛遺教經》等屬於此類;
六是正章型。特點是全帖皆用章草筆法,但每個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楊嘉祚的《先文貞敷仁廟碑》等屬於此類;
七是章篆類。特點是章草融入了篆書的筆意,而顯得高古厚樸。王蘧常的《千字文》屬於此類。
四、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若欲今草大成,當學章草。書家王世鏜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又說:“今處於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 《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於章草,等於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歐陽中石先生說:“在我國書法史上,這種章草字既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更為我書壇藝術提供了一種字體的特殊風貌,成了一種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不能用它來解決實用,但作為藝術卻流傳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為之,極見情致,既顯得古雅,又顯得深沉;既顯得豐富,又顯得雋逸,很能展示藝術的表現能力。所以我們學習草書,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獵,也應是必修的課程之一。”由此可見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五、如何臨習章草碑帖
如何學習章草,辛一夫先生在《怎樣寫草書》一書中有全麵的論述,摘要如下:研習章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臨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階段要求酷肖,待結體、使轉熟練後,再融入陸機的《平複帖》的筆意,求其簡峭古拙;
第二階段,臨摹皇象的《文武將隊帖》、《頑闇帖》,隋人《出師頌》,獻之《江東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後放大臨摹,用以壯大自己腕下的氣宇,書勢自然逐漸走向開張、雄闊;
第三階段,臨摹索靖的《月儀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蘭亭序跋》,用以豐富章草的筆意,求其結體變化多姿,矯健有力,而又氣韻生動;
第四階段,臨摹分析研究秦、漢期間帶有濃厚篆書筆意的簡書,一方麵要理解:古人書寫的初期章草出現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時辨別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曆史局限性。另一方麵要有分析的進行約取。深入研究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於浸潤吸收簡書的氣韻和結體上的簡峭巧思,最後達到簡古痛快的境界。
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研習,大體上可以領悟到章草的結體、用筆特點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結體有如隸書,應當方而略扁一些;運筆時,環轉取篆書法,其它和隸書接近;章法要求豎成行,而不必強調橫成列;字與字之間不相牽連(意應連,但不以縈帶相連);一幅作品中,單字各有姿態,同體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點和豐富的結體變化,又能融會吸取眾家之長於腕下,積時長久以後,當能夠隨心所欲地駕馭這種書體抒發情懷時,自可窮通妙造、風格獨具了。
六、學習寫章草應注意的事項
沈鵬先生在2009年香港《書譜》雜誌(總第九十五期)舉行的“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時,在談到學習章草注意事項時說:“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續,如果能把兩者融匯起來,可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學習章草應注意避免習氣,章草具有特征性的筆法比如波磔,倘若過分誇張,便失去內在的美;如果沒有這樣的筆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
“今章二體有異同,今草可以連續書寫,所謂‘字群結構’。章草承隸法,每個字是獨立的,所以我認為章、今二體結合會更完美。……明代宋克寫章草有很好的成就,習氣也比較明顯。……有人一開始就學宋克,我覺得不好。鍾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頭。” ……“漢代的木簡、晉唐人寫經,還有陶磚瓦文等,都可以學習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筆法,可能令人生厭。我一向主張融合、博取。”
陳巨鎖先生近三十年來致力於章草創作,他說:“草書的產生,是實用之需,所謂“趨急速耳”、“赴急之書”。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數十年來作章草,是對藝術的追求,無“赴急”之為。故所作書,一是下筆有源,無不遵循章草法則和規律,絕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學習中轉益多師,鑄熔百家,以為我用。漢魏迄今兩千年來,章草由盛而衰,流傳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見到的、我無不臨習。從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儀帖,到隋人出師頌,以及趙子昂、鄭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鏜、鄭誦先、王遽常等名家作品,無不揣摩品味,以汲取營養,豐我羽翼。三是忘我,作書每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經意,嫌拘謹;不經意,則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著痛快。不沉著,難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風采韻致。四是不求變而自變。人之麵目,由少年而青年終至老年,形態在漸變。若驟然變臉,人將不識某甲某乙。蒙養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彌堅,境界也將不斷升華。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筆不激不厲,不溫不火。心態平和,法而無法,有而不為法縛,無而不離矩矱。”(以上摘自2009年香港《書譜》雜誌(總第九十五期)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
謝孔賓先生(荷澤學院教授)在所著的《怎樣寫章草》一書中說:“在學習寫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布局。書寫時選用硬毫筆或兼毫筆為宜,用墨要濃潤。在運筆的韻律中多半是:左輕右重,上輕下重;入筆較輕,出筆較重。在結字的特點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寫、一字多姿,姿致變化美輪美奐。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諧,氣脈連貫,給人以水到渠成燦然成章之美。”又說:“古代的章草字數有限,因而我們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學家餘德權先生說:‘寫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書寫時盡可能選擇簡率成度不很高的體型。如果沒有簡率成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書創造,隻要用章草的筆法來寫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們在認真繼承傳統時不可故步自封。應該在多寫多讀中不斷積累書識;練手、練眼、練心,以求化古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