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如何正確臨帖

(2014-08-08 07:14:51) 下一個

(此文為上述《十大誤區》中的一段,特挑出來轉發)

如何正確臨帖? 大體說來,臨帖境界可分為三個層次:“細看”、“精臨”、“ 深悟”。
(1)細看。
細看,就是要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線條分割平麵後留白的分布予以重視,弄懂空間分布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疏密等因素。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隻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法帖的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都是充滿神韻的。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
(2)“精臨”
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熟”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神兼備,初臨下筆自然要緩慢而精到。久而久之,練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而神采自生。事實上,“精臨”對於每個學書者來說固有難度,可這是一切的基礎。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難達火候。

(3)“深悟”
“學而不思則罔”。用心去感悟,感悟點畫的形態和呼應,感悟結體的神態和照應,感悟字與字間的動態和顧盼,感悟行與行之間的分布和親疏,感悟整篇上布陣與和諧。所謂“形似”不過是對法帖外在形態上的深刻理解;要做到對法帖的風格意境和精神風貌的把握,必須“心悟”——去遐想和感觸前人在揮毫時的情緒變化、運筆動態及作品內在涵養。所以,王僧虔在《筆意讚》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即是說,書法貴在神采,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采不足的,隻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采之鮮活,那麽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裏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