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鷹001

端起的酒 喝半杯 餘下的在斟酌中回味
正文

狀元榜眼與探花郎

(2008-11-01 19:21:37) 下一個

耐得十年寒窗苦,一舉成名天下知。

從隋朝元年(公元 605 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科舉考試經曆了整整 1300 年, 全中國有狀元 608 人。
曆代科考製度不同,但大致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
1. 生員(秀才)每3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叫作鄉試,考取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2. 舉人們隔年春天齊聚京城禮部參加會試, 錄取者稱進士, 第一名為會元。
3. 同年,天子設殿試或廷試,把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 分稱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三甲若幹人。

中國的戲曲小說,不少作品以男主角科舉高中為結局。有趣的是,戲曲中的男主角以考中狀元的為多,如《西廂記》的張生,《牡丹亭》的柳夢梅,最後都市狀元及第。然而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有不少是最後考中探花,如《兒女英雄傳》的安驥平,《山冷燕》的平如衡,《紅樓夢》的林如海,最後都市探花及第。
戲曲小說中的男主角, 很少有中榜眼的。

受好奇心的驅使, 做了一番探查, 原來這探花郎享有特殊的榮譽。

"探花"一詞始自唐代, 當時還不是一甲第三名進士的專稱, 而是一種特殊的榮譽 。科考榜公布後, 這一科的新進士在曲江的杏園有盛大宴遊活動, 稱為"探花宴"。推選兩名青年英俊新科進士為探花郎, 遍遊名園,折取名花。若他人先折名花,二使者被罰。探花郎原意隻是戲稱, 與科考名次無關。在這種情況下, 狀元可以是中年人和老頭子, 而探花郎必須是英俊的年輕才子。 因此, 探花郎往往比狀元公還吃香。  直到南宋末,為了區分一甲的二三名,探花才漸漸地成了第三名的專稱, 但探花郎一直為士子們所豔稱。
 
傳說清朝時,一次殿試,江西萍鄉人劉鳳誥取中第三名。此人其貌不揚,是個獨眼人。乾隆欽點見劉的相貌後,認為讓他當上探花很不雅,但又不好直說。思忖片刻,有意要考考劉鳳誥,便出對要他回答,

上聯是:      獨眼不登龍虎榜
劉鳳誥對:    半月依舊照乾坤
 
清帝也不禁為之嘉許,但還想要試試,

又出了一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
劉鳳誥答道:   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一來無奈,二來愛才,就同意了他做探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