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霄別夢寒。
這首《送別》的旋律和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的形象印在腦中已是很久以前的事,前不久才偶然知曉其作者及作曲都是出自李叔同。李叔同,這位將西洋音樂帶進中國的第一人,這位開創中國裸體寫生課的第一人,這位集各種文化藝術於一身的傳奇人物,也最終成為中國一代高僧。豐子愷是這麽評說自己的老師的,他說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為教師,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他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因為他是一個非常“認真”之人。在李書同出家之前,他說教學並沒有讓他看到希望,因為,人們都沉落在苦難之中。
猜想他所說的苦難便是心,正如哲理所說,心態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我也絕對相信,隻有當你相信了,才可能看到,所以弘一法師相信“佛”能救自己和救眾生,才使他看到了自己最後的希望,達成了自己的宏願。多少年來他苦研律宗,說佛解經,使更多的人找到了自我。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誤解佛意,誤導世人,說佛是悲觀消極的,卻不知多少朝代最興旺之時也是佛教發展最高潮。其實,我並非佛教徒,我也不認為佛教徒就是真懂佛的一種標識。“佛”在我心中是一個境界,無可言論,唯有心證。正如禪無所不在,人生皆是禪,你了悟了便得到了。我們渴望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對世間一切真實的解剖與自我釋放,而釋放自我不是為所欲為,那便是貪念所至,並非人本身最真最樸實的東西,可人們的確存在夜望,也同樣存在善良,我們需要看清自己,讓自己不痛苦的本身就是減少因夜望而產生一些罪惡感,讓內心多擁有一些善良。人是會迷失的,因為世間太多夜望存在,無時不在令人失去理智,佛,隻是比凡人明智,因為他們能看清自己內心世界,能讓善良代替夜望,寧可自己清苦把愛留給眾生,成為超脫之人。正所謂,出世也是為了更好的入世。
弘一法師出家前送別妻子時,妻子最後問:“弘一法師,什麽是愛?”他說:“愛是慈悲。”
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是否因為愛得宏大而悲感眾生之苦,以心救苦救難呢?許多人說佛家無愛虛空,或許正是因為許多人心中本就是空虛無以為寄,許多人心中並不懂得人生所求為何,何為愛。守著一個愛人,或守著一個家固然是愛,可那隻是世間極小的一部分,但若能做好這一部分,也可算是挺幸福的了,隻是,許多人並不會珍惜這一點點,人心的不滿足,便使他們看不到幸福。弘一法師正是看破了這一點,他舍棄了自己那一點點愛和幸福,而把終生的事業拋向眾生,他的確是了悟一切,也擁有了一切。
人生道路,最終要自己走。當人犯錯之時,如果了解一些佛理,了悟一些真實,懂得慈悲為懷,多行善事,少為惡,便可讓自己減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其實,現實中許多人總在尋找一個解脫的理由,讓自己變得快樂,而實際上內心又不斷的夜求,夜望越多,而達不到便更痛苦,哪怕達到了卻發現又不是自己最終想要的,依然是痛苦。不滿足,永遠難以快樂。
渺小如我,內心仍有幸福的企盼:做自己的主人,並懂得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