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談話的內容主要是談項羽。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麽計策教導寡人呢?韓信並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反問:如今可與大王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劉邦說是。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個人的勇猛和兵勢的精強,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默然良久,說:我不如他。韓信起身一拜說,這就對了。便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這就奇怪。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卻要背叛了項羽來投奔劉邦,豈不是犯傻?韓信當然不傻。他向劉邦透徹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原因。依照韓信的說法,項羽至少有兩條致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但在我看來,根據這一談話,還起碼得再加兩條,即“小家子氣”和“小心眼兒”。
先說“匹夫之勇”。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他這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麽,隻有別人怕他。他的身體也好。《史記》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
公元前207年,趙王君臣被秦兵圍在巨鹿,告急的羽書雪片般飛來。當時救趙的諸侯之兵凡十餘壁(營壘),卻無不做壁上觀,隻有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一以當十,與秦軍血戰九次,動天的殺聲把諸侯將士的臉都嚇白了,這才大破秦軍,救出趙王。有這樣的膽量,又有這樣的體格,項羽便覺得如果不讓它們有用武之地,實在是一種浪費,可惜了的。所以項羽便常常要逞威逞武。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每次戰鬥,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往往是,項羽的兵器還沒有出手,隻不過瞪眼一嗬,對方便魂飛魄散,一敗塗地。這樣的戰績,很是不少。我相信,每來這麽一回,項羽心裏一定充滿了快感。
這種快感甚至使他忍不住要同對方的主帥決鬥。他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寧這麽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嗎?幹脆我們兩個打一架,誰打贏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弄得天下人都跟著受罪!這真是英雄氣概十足,貴族派頭十足。可惜劉邦不吃這一套。他才不會和項羽單兵獨練,徒手過招呢!於是劉邦咯咯直笑說,劉某鬥智不鬥勇。
從審美的角度看,劉邦的表現一點也不酷。但從政治學和軍事學的角度看,劉邦卻是對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鬥爭的最高手段。戰爭的勝負,說到底,是政治鬥爭的勝負,至少也是戰略戰術的勝負,與主帥個人力氣、身材的大小沒什麽關係。
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項羽自己也不是不知道,否則他就不會去學兵法,不會說不學“一人敵”而要學“萬人敵”了。可惜,事到臨頭,他學的“萬人敵”一點也用不上,用得上的還是“一人敵”。可見項羽實非帥才,不過是一個特別霸蠻特別有力的匹夫。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將帥之勇是萬人之勇。戰場上是不能沒有勇敢的,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但是,這裏說的勇,是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當然,在某些時候,將領的身先士卒,確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就更是如此。然而,項羽的衝鋒陷陣,卻並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也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癮。結果,由於他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反倒讓其他將領和士兵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哪裏還會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司馬遷批評他“奮其私智”(隻靠個人),“欲以力征”(隻靠暴力),兩條都說到了點子上。
再說“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麵,也有怯懦的一麵;有殘忍的一麵,也有溫柔的一麵。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事實上也夠野蠻霸道的。他性情暴烈,恃強沽勇,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會稽郡守殷通和他前世無仇後世無冤,而且還是打算和他們合夥起義反秦的,說殺就殺了。
然而在鴻門宴上,麵對劉邦,他卻下不了手。
是因為劉邦與他無冤無仇嗎?殷通也與他無冤無仇。是因為劉邦於他有恩有德嗎?劉邦先入鹹陽,已讓他恨得咬牙切齒。是因為不知利害關係嗎?範增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劉邦“其誌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氣”,實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是沒有能力殺嗎?以項羽之武功,叫誰三更死,誰還能活到五更?何況劉邦名為項羽座上客,實為階下囚,裏裏外外都是項羽的人,連樊噲都對劉邦說現在人家是菜刀砧板,我們是雞鴨魚肉。是沒有機會下手嗎?機會多的是。至少在樊噲進帳護駕前,是沒有問題的。可任憑範增又是遞眼色,又是打暗號,項羽就是默然不應,終於讓劉邦這隻烤熟了的鴨子又飛了。氣得範增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這小子真不配和他謀事兒)!”
其實範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也就是“婦人之仁”。
但,項羽不是很殘忍的嗎?怎麽又會“不忍”?
實際上,項羽表麵上看很強硬,其實內心很脆弱。項羽是一個很愛麵子的人。愛麵子的人內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麽愛麵子。因為他受不了半點傷害,這才要拚命護住自己的麵子。項羽的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麵子的考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於是便留下了一句關於麵子的名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為什麽無顏相見呢?除心中有愧外,還因為受不了那份憐憫。對於項羽這樣一個一生要強的人來說,憐憫即是傷害。因此他寧願去死。
項羽的小家子氣有時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他占領了鹹陽,卻放著現成的皇帝不做,現成的帝都不住,隻是燒殺掠搶一番,把金銀財寶漂亮女人裝滿了車子,又跑回彭城(今江蘇徐州)當西楚霸王去了。有人勸項羽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都於此,可定霸業。他卻說,富貴了不回老家去,豈不是穿著漂亮衣服在黑夜裏出行(衣錦夜行),誰看得見?這真是小家子氣!
說這句話的人當場就被項羽扔到鍋裏煮了,但項羽的沒有出息,卻也幾乎成了公認的事實。王伯祥先生認為,衣錦還鄉的說法,不過是項羽的托辭。他的真實想法,是因為楚的根據地在江東,又放心不下楚懷王。其實,那個有名無實的傀儡楚王、項羽自己扶上台的放羊娃子又何足掛齒?
這就是小心眼兒了。正是這小心眼兒,使他謀殺懷王,從而失去人心。也正是這小心眼兒,使他疑心範增,從而失去臂膀。小家子氣已讓人看不起,小心眼兒更讓人受不了。於是,他身邊那些有能力有誌向的人如韓信、陳平便一個個都離他而去,隻剩下一匹駿馬一個美人和他心心相印。
項羽的孤獨,是他自己造成的。項羽的失敗,也是他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