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自由的茨岡 | 詩與曆史

(2025-04-08 14:52:21) 下一個

來源:盤絲洞 洞見

 

如今,微信群多的已經成了負擔。然而群跟群是不一樣的,我去過一些微信群,每個人都爭著說話,每個人都壯懷激烈,每個人都大義凜然,每個人都舍我其誰……我生性膽小,看見這樣的場麵,先自怯了三分,趕緊退出。記得有一回我從一個專家教授群逃出來,驚魂未定的跟姐妹們講:我剛剛在一個教授專家群裝了一個多小時孫子——不會寫兵法那種孫子,艾瑪,還是我們這裏好啊!

 

我們的小群叫盤絲洞,11個姐妹已經在洞裏居住了十多年。大家安安靜靜地聊天,聊生活中的煩惱,聊種種不如意,聊自己喜歡讀的書,聊自己喜歡看的電影。也對社會問題發表看法,但安靜。

 

其實,不喧嘩,自有聲。

 

那天在群裏聊古代詩歌,湯圓驚異說古人咋寫了那麽多那麽多詩歌?我說咱們老祖宗有才唄!姐妹們問中國古代的詩歌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說第一個時期是從西周到春秋,那時主要內容有兩個,一個是男女關係,一個是打仗殺敵。那會兒有本書叫《詩經》,第一篇就是談戀愛,“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後就一大堆,什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什麽“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躇”。最那啥的非《野有死麕》莫屬:“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然後就是打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對了,還有反貪反腐詩……

 

湯圓大驚,打斷我問:那個時候就開始反貪反腐了?那可是公元前啊?

 

我說你以為呢?我們民族的第一篇反貪腐宣言就發表在公元前,全文如下——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死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我要潤去那樂土。美樂土呀好樂土,是我安居好去處。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麥!多年辛苦養活你,沒日沒夜多苦累。發誓從此離開你,我要潤去理想地。理想地啊理想地,勞動所得歸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苗!多年辛苦養活你,也沒有人來慰勞。發誓從此離開你,我要潤去那樂郊。樂郊美啊樂郊好,再不傷心長呼號。

 

湯圓感慨道:反腐敗還真是任重道遠呢。

 

我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沈雲帆說:這初心也不近呢。

 

我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沈雲帆誇獎我:我就喜歡看你傻乎乎的勁兒,詩經以後該誰了?

 

我說:該楚辭了,屈原和宋玉是代表。這倆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照死了誇自己,屈原誇得比較猛,宋玉稍遜。這也是因為人屈原有的誇,他在《離騷》裏一開頭就介紹了自己不凡的血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知道電影《牧馬人》裏朱時茂飾演的男一號為什麽叫許靈均了吧?張賢亮是把他自己當屈原來塑造的。知道寫《長安十二時辰》那位為什麽叫馬伯庸了吧?他要當屈原的爹!屈原還說自己喜歡奇裝異服,“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恨楚懷王的狠心冷落,最後一咬牙跳了汨羅江。有一陣子凡事都講究國貨,號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光是抵製聖誕節,還嚷嚷要抵製馬拉鬆。我說跳江是咱自己的,你們呼籲一下,咱練跳江得了。

 

沈雲帆說:崖山跳海也是咱自己的。

 

我說對對對,別人的,咱不稀罕,自己的,要堅決守住,跳江跳海,要時常練著。小白臉宋玉也是誇自己,但他特會誇,他在他那篇《登徒子好色賦》裏說:有個叫登徒子的大夫趁著在楚王身邊而汙蔑宋玉,登徒子說這個宋玉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希望大王不要讓他出入後宮。楚王便以登徒子之言詰問宋玉。宋玉答曰:體貌閑麗,所受於天也——那時的人類還不懂基因說——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楚王曰:你說你不好色,有根據嗎?有根據就陳述,沒根據就退下。宋玉就開始說根據: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有多美呢?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曆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大王你想一想,我倆誰好色?

 

姐姐們都說登徒子好色。

 

湯圓問宋玉咋知道登徒子媳婦有痔瘡的,於是大家一起嘰嘰呱呱笑。

 

我說但是教員認為宋玉完全是是非顛倒,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登徒子娶了那麽醜的媳婦,還相親相愛,一口氣生了五個孩子,百分百的模範丈夫。

 

姐妹們說也是啊。

 

後來就到秦漢了,那時整出個樂府詩,可流行了,很真摯,也很正能量。著名的有《陌上桑》,歌頌堅貞的羅敷美女,痛斥無良渣男。還有《孔雀東南飛》《上邪》《木蘭辭》。其實秦漢的主要工作就是打仗,所以反映戰爭生活的樂府詩很多。打仗是君王要打,老百姓並不要打,老百姓厭戰反戰,因此就出現了很多厭戰反戰的樂府詩,如《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鬆柏塚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春穀持作飰,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向東看,淚落沾我衣。秦漢完了就是南北朝,南北朝有意思,時間不長,人物眾多,各持己見。躺平派是以陶淵明和竹林七賢為代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派是以諸葛亮和曹操為代表。南朝承自東晉,北朝承自十六國。南朝北朝各不相讓,但最終北朝戰勝了南朝。原因很簡單:南朝士族借上以淩下,北方士族則附下以抗上。士族庶民團結融洽,所以能頂住南朝的大規模北伐。人心向背,由此可知。曆史經驗,值得注意。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很美,而且頗有地域色彩。如“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南北朝結束後,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時代就到來了,因為大唐誕生了。四個英姿勃勃的少年首先出場,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簡直就是夜空中的四顆啟明星,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然後,陳子昂、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接踵而至,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閃亮登場。

 

大唐氣象,不同凡響。

 

然而,荔枝的特供和藩鎮的割據給煌煌大唐埋下了禍根,被那麽多詩人喝彩的大唐最終被一個叫黃巢的小子用一首菊花詩徹底唱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興盡悲來,大唐落幕。陳橋兵變,兩宋登場。後人都說宋詞好看,其實唐詞也好看。

 

如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如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如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當然,後來宋朝的詞人蜂擁而至: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風頭一時無兩,早已蓋過了唐朝那幾位。

 

我一直懷疑蘇軾是天上的星宿,人間不能有啊!22歲喪母,31歲喪父,45歲開始被貶來貶去,貶東貶西。不停的貶謫,貶謫,貶謫,直到66歲去世。他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詩詞,其中居然帶“笑”的就有三百多首。

 

柳永也是個異類,他居然弄到“有井水處皆歌柳詞”的境地,一輩子混跡在勾欄,都是白嫖,一路嫖宿到天涯,一分錢都不用花。他的葬禮都是三陪小姐湊錢辦的,真牛叉。他稱自己是“白衣卿相”,兩次在詞中提到這個稱號,一次是在他的“鶴衝天”裏:“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另一次是在他的“西江月”裏:“腹內胎生異錦,筆端舌噴長江。縱教片絹字難償,不屑與人稱量。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風流才子占詞場,真是白衣卿相。”

 

太牛了!

 

小女子李清照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她的詞寫得好自不用說,但她懟起那些文壇大佬來也一點麵子也不給。她寫了一篇《詞論》,文章很短,不過千把字,卻把那幾位詞界翹楚懟了個不亦樂乎。

 

她先拿柳永開刀,說他雖懂音律,但格調低下,然後拽出歐陽修和蘇軾,說雖然他們的學問非常深奧,但是連斷句都弄不好,而且還不懂音律,因為詩隻分平仄,而詞要分宮商角徵羽五音,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叫“五音不全”,說的就是這五音。還要分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還要分發音的輕濁輕重。像王安石曾鞏這樣的人,他們的文章有西漢的風格,但如果他們作詞,就會讓人笑倒。

 

李清照寫《詞論》的時候,柳永、蘇軾、歐陽修均已去世,但他們的鐵粉也沒人出來鬧騰,我想即便他們都活著也不會出來反唇相譏,時代不一樣,格局自然也不一樣。

 

兩宋再美好,也讓蒙元給滅了。

 

蒙元來了,緊跟著,元曲也來了。不就是沒有科舉了嗎?沒就沒了吧,一樣活。不就是看不起儒生嗎?看不起就看不起吧,沒關係。不就是看不懂詩詞嗎?咱給你弄能看懂的市井生活——雜劇和散曲。元曲其實就是民謠,讀過民謠詩人周雲蓬的《綠皮火車》,他說隻要槐花還開楊柳還擺,民謠就還在。它會自己長,帶著腥味兒從硬土裏拱出來。白天黑夜,種子被鳥帶走,被風吹來,帶著青濕之氣,繩子捆不住,石頭也壓不死,鑽過籬笆,在水邊暗暗匯合,蔓得千枝萬枝。

 

真像說元曲呢。

 

漢族的文人有多少?窮措大猶如過江之鯽!個個都是文章好手,原本憋著考編製呢,蒙元來了完犢子了,閑著也是閑著,寫散曲寫雜劇吧。這些人,一出手就不同凡響。有的傷感枯藤老樹昏鴉,有的哀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十分喜歡陳草庵的《山坡羊》: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遙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蒙元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至少胸襟和氣魄比咱們漢人大。當初有個漢人同胞叫梁棟,他寫了一首莫名其妙的詩,沒人知道他要說什麽——碧雲遮斷天外眼,春風吹老人間心。大龍上天寶劍化,小龍入海明珠沉。結果讓另一個漢人同胞給舉報了,說他惡毒攻擊大元朝廷。而審理此案的官員也是咱漢人同胞,他一不徇私,二不舞弊,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認定這首詩就是攻擊朝廷,建議將梁棟問斬。那時殺個人還挺麻煩呢,要上報給蒙古官員去複核。這位蒙古官員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就批示說詩人寫詩怡情,又不是誹謗神仙。即便此人真的誹謗神仙,亦非我堂堂大元所不能容,放人!

 

蒙元君臣其實也很蠢,他們知道自己的那一套百姓不喜歡,不是怎樣做到讓百姓喜歡,而是為防止造反收繳菜刀。規定幾家共用一把,由村民小組長監管。但是他們忽視了信息傳遞的重要性,中國北方人民有個民俗是七月十五互送用白麵捏的麵人兒,而這些麵人兒裏卻藏著一個致命的紙條:八月十五殺XX。

 

至今在山西省的農村裏,還能聽到老人講述這個故事。

 

也不用捏麵人兒了——公元1368年農曆八月初二,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占領元大都。徐達在給朱元璋的報捷軍書裏說:“臣與遇春等已於八月二日勒兵入城。”

 

蒙元覆滅,明朝駕到。

 

別以為朱元璋是民族英雄,他的戰爭重點是消滅漢人的遊擊兵團,發生在元朝末年的戰爭,完全是漢人軍閥之間的混戰。朱元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淹死了韓林兒,這才打出了反元旗號。

 

明朝人也不知道是咋回事,一副看開了的熊樣子,特別是那個楊慎,好像普天下就他是個大明白,寫了一堆消沉頹喪的西江月,其中一首是這樣的: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翻雲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清景好天良夜,賞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那意思就是快啥也別幹了,趕緊喝酒去吧。他還弄了幾首臨江仙,也是滿滿的負能量。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這樣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不思進取的西江月本來傳不了那麽廣,可它被弄成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了,《三國演義》多火呀,一下子家喻戶曉了。問題是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生於1330年,死於1400年,活了71歲。而大明白楊慎生於1488年,死於1559年。也就是說,羅貫中死了88年後大明白才出生,怎麽開篇詞就是楊慎寫的?後來才知道他被流放到雲南的時候沒事做,寫了一大篇《二十一史彈詞》,裏麵就有這首詞。清初有一對父子文學批評家毛綸毛宗崗,這爺倆在刻印 《三國演義》的時候讀到了楊慎的西江月,覺得好,便放到了《三國演義》毛宗崗評刻本的卷首作了開篇詞。

 

還有一個唐伯虎,他的詩詞比楊慎還頹廢。

 

當然也不能盡是這種人,仨倆正能量的也還有,譬如領兵打仗的戚繼光,他有這樣一首絕句: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我是為皇帝打仗的,我在戰場上也要眺望皇帝的金鑾殿。

 

這種精神不是大明白和唐伯虎所能理解的。

 

還有一個於謙,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他寫的: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可以,品格必須清白。嘖嘖嘖。

 

沒用,明朝還是完犢子了。

 

明朝完蛋大辮子就來了,有辮子的朝代跟沒辮子的朝代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不厭其煩追求細節的朝代——留不留辮子是個細節吧?可是不留辮子就砍頭,少說幾十萬顆腦袋瓜就因為辮子給砍了。等到終於每人後腦勺都撅著一根豬尾巴了,他們又跟漢字過不去了。清朝的盛世叫“康雍乾”盛世,康是康熙,雍是雍正,乾自然是世界範圍內產量最多的大詩人,江湖人稱“萬詞王”的乾隆老師了。話說雍正朝有位翰林叫徐駿,翰林嘛,有事沒事總愛整幾句兒,賣弄風雅唄。有一天晚上他在花園裏納涼,聽到晚風嘩啦啦翻他放在石桌上的書冊,又看到螢火蟲在枝葉間飛舞,便吟出了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須亂翻書。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吟畢覺得不錯,便回到書房,工工整整的抄錄下來。

 

給皇帝寫奏折要認真,但這個徐駿偏偏不認真,這一回,他出事了,他把陛下的“陛”寫成了“狴”。

 

狴是傳說中的一種走獸。

 

雍正不高興了,但僅憑寫錯一個字就治罪,也有點說不過去,畢竟是盛世,盛世一般都要講政策。

 

於是下令去他家搜搜看。

 

這一搜,便搜到了那首破詩。

 

雍正的穿鑿附會能力跟後來的姚文元有一拚,他認為“清風不識字”就是嘲笑滿清的少數民族幹部沒文化,而少數民族幹部們已經蔚然成風的讀書習慣也被他惡毒的嘲諷為“何須亂翻書”。

 

徐駿斬立決。

 

這個案子僅是眾多文字獄中的一例。

 

但是清朝還是有許多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傳世,如龔自珍和他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如鄭板橋和他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如趙翼和他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清朝盡管盛行文字獄,但留下是詩詞數量超過此前任何一個朝代。毫無疑問,應該歸功於乾隆,丫一個人就寫了四萬多首!

 

當然,幾乎全是垃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裏一聲槍響,給我們送來了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眼見大勢已去,便以她家那瓜慫的名義頒布了退位詔書,兩千年帝製到此終結。退位詔書據說是張謇的手筆,寫的不錯:不卑不亢,寓情於理,文筆端雅,清廷因此而得以體麵謝幕。詔書中說:“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此種深明大義,當下亦因紀念。

 

縱觀兩千年曆史,哪次改朝換代莫不是皇族家破人亡國喪城陷伴隨連年戰亂人口滅失,權力集團從來逃不過被屠滅的下場。

 

隻有這次例外。

 

皇帝突然就沒了,民國突然就來了,最欣喜的非文人莫屬。一下子沒了禮教的束縛,發瘋吧,頭一個發瘋的叫易順鼎。

 

易順鼎是山西人,高幹子弟,他爹做過山西、江蘇、四川的布政使,算副省級吧。易順鼎很會寫詩,有皇帝的時候他寫的詩是這樣的——《天童山中月獨坐》:

 

青山無一塵,青天無一雲。

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此時聞鬆聲,此時聞鍾聲。

此時聞澗聲,此時聞蟲聲。

 

他還有一首絕句是這樣的:

 

湖光天景入空濛,海立雲垂暝望中。

記取僧樓聽雪夜,萬山如墨一燈紅。

 

後來沒皇帝了,他就瘋成這樣了:一願化蠶口吐絲,月月喜奎胯下騎。二願化棉織成布,裁作喜奎護襠褲。三願化水釜中煎,喜奎浴時為溫泉……

 

詩裏這位喜奎姓劉,是當時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員,很紅,易順鼎愛上人家了,寫下了如此情真意切的美好詩句,發誓願做劉喜奎的衛生巾、內褲和洗澡水。

 

話說易順鼎當時並不年輕了,不是懷春的少年維特,而是一個糟老頭子,他彼時官居北洋政府印鑄局代理局長,杠杠的司局級幹部。易局長每天公務之餘必來劉喜奎的寓所一次,入門必高呼“親娘我又來啦!”有那好事的竊笑之餘用打油詩記錄了下來:

 

騾馬街南劉二家,白頭詩客戲生涯。

入門脫帽狂呼母,天女嫣然一散花。

 

應該算是舔狗界第一名。

 

可惜他直到1920年掛掉,也未能夠一親芳澤。

 

民國與清朝一個顯著不同是穿衣自由了,不像皇帝在的時候,除了短打扮就是馬褂。那時有一組描寫民初北京市井生活的竹枝詞,其中有一首說旗袍流行的:

 

髻鬢釵朵滿街香,辛亥而還盡棄藏。

卻怪漢人家婦女,旗袍個個鬥新裝。

 

還有說滿大街時裝秀:

 

絹衣不耐晚來風,短褂新裁剪白絨。

試向稷園高處望,一群鷗鷺夕陽中。

 

還有說時髦女郎招搖過市的:

 

蓬鬆燙發最時興,鞵著高跟底數層。

外罩毛衣半光腿,春風一路看摩登。

 

必須說彼時的人比較正常。

 

旗袍也好,時裝也好,燙發也好,高跟鞋也好,我看不慣,就說幾句,開始並沒有公權力介入,但後來就不行了,各路軍閥都派人在街上抓露胳膊露腿的女人,鬧了個烏煙瘴氣。後來我們群裏說國慶節的時候,看到有愛國群眾把公園裏穿和服拍照的姑娘帶到派出所的八卦新聞。我說其實和服是從吳服來的,最重要的元素出自江南。而且派出所也是從日語裏來的,從明朝到清朝,我們都叫“巡檢司”。“警察”這個稱謂雖然不是來自日語,但也是源自日本漢字的用法,那時我們叫“捕頭”、“捕快”、“巡捕”,清末民初,中日交流愈盛,日本的漢字用法被引入中國,“警察”這個稱謂開始在中國使用。國慶節的“國”也有來頭的——正體字是一個口裏麵一個或字,或在古漢語裏有疆界、土地的意思,所以成“國”。我開頭也不曉得國和玉有什麽關係,後來一查,原來也是從日語裏來的。

 

姐妹們一起嗬嗬嗬。

 

我說那時西風東漸,各種思潮蜂起,有人歡喜有人愁,那位投海自殺的陳天華烈士就在他的《警世鍾》裏憂心忡忡:帝國主義何其雄,歐風美雨馳而東。南社創始人之一的高天梅也寫詩說:歐風美雨橫渡太平洋,帝國主義侵略其勢日擴張。也有歡呼歐風美雨的,如後來成為革命烈士的寧調元就在《感懷》詩裏說: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歐風唱自由。同盟會女傑唐群英則歎息傳統太頑固,以至於歐風美雨進不來,她說:文明未播中原種,美雨歐風隻自嗟。

 

思潮蜂起,爭論必多。但沒有你死我活,也不問候對方母親。

 

民國肇始,新鮮事層出不窮。有人快樂,有人憂愁。首當其衝的,是轎夫們的生計突然變得艱難起來,因為滿大街都有駱駝祥子在飛跑。又便捷,又便宜,誰耐煩去坐晃晃悠悠的轎子?有一首竹枝詞這樣說:馬路縱橫處處通,洋車飛跑氣衝衝。獨聯轎館門羅雀,轎佬圍談訴困窮。另外一景則是一身青青子衿的女學生,竹枝詞說:或坐洋車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樸素容幽靜,程度絕高女學生。

 

政權鼎革,奇奇怪怪的人和事總不會少。就拿天橋說吧,曆來魚龍混雜,底層藝人多在此地混碗飯吃,此時便出了一位“大兵黃”。他既不撂跤,也不練武,更不胸口碎大石,隻做一件事:罵人。靠罵人而養家糊口,真牛!竹枝詞裏有他的位置:燕京不愧帝王邦,臥虎藏龍是此鄉。閑問天橋為怪傑,賣糖我羨大兵黃。《天橋紀事》裏也有對他的記載:市人環顧立中央,吐氣揚眉道姓黃。熱罵冷嘲無忌憚,卻原兜售紙包糖。那麽他罵誰呢?竹枝詞告訴你:罵不絕聲立廣場,群皆矚目大兵黃。官僚軍閥從頭數,博得遊人笑斷腸。《北平風物》裏對他的罵技有過介紹:大兵黃又髒又破,信口而罵,招來一圈人,然後找個題目,且說且罵,唾沫星子四濺,眼珠瞪得像個雞蛋,麵紅耳赤,一蹦多高,然後換來一小堆銅板。他是賣紙包糖的,也分不清哪個是主業哪個是副業了。

 

千萬別以為他逮誰罵誰,他鬼著呢,張作霖在北京,他罵吳佩孚;馮玉祥在北京,他罵閻錫山。老百姓又不挑,隻要是罵當官的就高興。

 

蹄蹄就笑,說軍閥就是蠢,不懂得跨省啊?

 

姐妹們嘰嘰呱呱也笑了一氣。

 

我說那時也已經有了空話連篇大話昂揚的時髦人物,竹枝詞同樣刻畫了他們的嘴臉:高談雄辯驚四筵,吐囑歐風醉欲顛。博去功名心便死,算來不值一文錢。無獨有偶,一百年後,今人陳四益先生亦有竹枝詞說:樹大招風自古傳,也須立腳似金堅。若還俯仰隨風舞,院士一般不值錢。

 

竹枝詞裏活靈活現的記錄了西風東漸後的京華變化,有一首《眼鏡》頗有趣:方鞋穿著趁時新,搖擺街頭作態頻。眼鏡戴來裝近視,教人知是讀書人。

 

可見那時的讀書人還是受尊敬的。

 

竹枝詞裏還有說假冒禦醫出來行騙的:滿牆貼報博名聲,世代專門寫得清。慫恿親朋送匾額,封條也掛禦醫生。

 

這下趟到電線杆子“老軍醫”的根兒上了。

 

壞的東西都能找到傳承,好的東西卻找不到。民國結婚證上曾有這樣一段優美而又溫馨的文字: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看次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我們的結婚證上可沒有這些囉嗦東西,至於房產證上的名字問題以及巨額賣身彩禮都要另外通過艱苦的談判達成。對了,民國似乎沒有彩禮這一說,當年《申報》發表過一首講嫁娶的小詩: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手挽郎行。

 

我們不學這些。

 

後來五四運動爆發了,轟轟烈烈,氣吞山河。五四運動是因為反對日本人的21條而起,但青年們很快就把這檔子事丟在腦後了,他們覺得更重要的是廢棄文言寫白話,破除迷信要科學,拋棄禮教要自由!

 

五四運動宣告兩千年一直持續的兩件事結束了,一件是科舉,一件是媒妁。好家夥,才子佳人立刻無事可做,一堆一堆的攢在一起……

 

胡蘭成在他的《歲月山河》中是這樣評論五四青年的——那時的青年喜歡西洋的科學與文學,又喜歡子夜歌竹枝詞與紅樓夢。他們看東西能夠沒有選擇,好像雪霽日出,泥濘亦有清潔的感覺。

 

五四前後,一大批優秀的詩詞湧現,例如魯迅的《自題小像》: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如瞿秋白的《江南第一燕》:萬郊怒綠鬥寒潮,檢點新泥築舊巢。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霄。如鑒湖女俠秋瑾的《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共開始第一次合作,興師北伐。1927年四月,蔣校長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同年9月,一位湖南伢子以一首西江月向天下宣布: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怒,霹靂一聲暴動!

 

22年後,這位湖南伢子又寫了一首七律: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詩宣布了中華民國的落幕。

 

姐妹們問:完了?

 

我說:完了。

 

蹄蹄說:繼續講呀?

 

我說:以後再說。

 

桃花岔開蹄蹄,問:那些朝代你最喜歡哪個?

 

我說:我喜歡唐朝。

 

桃花問:因為唐朝強大嗎?

 

我說:強大是朝廷強大,跟我有什麽關係?

 

桃花問:那你為什麽喜歡?

 

我說:因為唐朝自由。

 

桃花說:天哪,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封建王朝有自由!

 

我說:那我過幾天給你講。

 

 
Comment
Comment
  •  
     
  •  
     
  •  
     
  •  
     
  •  
     
  •  
     
  •  
     
  •  
     
  •  
     
  •  
     
  •  
     
  •  
     
已無更多數據
 
 
Comment
Com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無更多數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