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關
於
他
我父親調任此地的時候,他家已經早來了。那時我尚小,隻記得我家柵欄門外有雙清秀的眼睛在注視。
我問:你是誰?
他說:我是哥哥。
我說:哪有叫哥哥的?
他說:我就叫哥哥。
然後,他從衣袋裏掏出一把牛奶糖,不由分說的塞在我手裏,然後掉頭跑了。
那天,我家柵欄牆上的牽牛花開的正燦爛。
馬上,我開始了大規模的社交活動,因為我又認識了一位叫小紅的姐姐。大孩子們都不屑跟我玩兒,但是她屑。我初來乍到,兩眼一抹黑,她帶我認識了許多內蒙古黨委大院的孩子。
有一個星期天,小紅又來找我玩兒,我說起那位叫自稱哥哥的孩子,她說:嗨!我跟他特熟,我媽媽跟他爸是一個單位的。走,我帶你去他家。
他家也有一個大院子,種滿了玉米和葵花。那時的房子好像都是同樣的格局,先是一條豎的走廊,然後是一條橫的走廊,走廊兩邊是房間。小紅領著我快步走過紅磚鋪的小路,推開他家的門,大聲喊:哥哥呢出來!
沒有人出來,也沒有人應答。小紅帶著我直奔左手走廊盡頭的一個房間,推開門,把我驚呆了——房間是一個臥室,有位四十出頭的風姿綽約阿姨正坐在角落的一個木桶上盈盈笑著。
小紅問:阿姨哥哥去哪兒了?
阿姨說:跟劉姨上街買鉛筆去了,你們到他的房裏等一會兒。
我倆在哥哥的房間裏呆坐著。
我問小紅:那是哥哥的媽媽?
小紅說:嗯。
我問:她在幹嘛?
小紅說:坐在馬桶上能幹嘛?不是拉就是尿!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馬桶”這個詞兒,也是第一次看到實物。畢竟我們是北方孩子,沒有江南孩子的眼福。
我問:她為啥不去廁所?
那時我們還不會把廁所文雅的說成“衛生間”,而且也不衛生,除了排泄沒有其他任何功能,連個洗手的麵盆都沒有。更重要的是,廁所一般並不跟臥室建在一起,而是建在院子裏的一個角落。
小紅說:這對我也是一個謎。
我問:拉完還得倒還得洗,不更麻煩嗎?
小紅說:她又不倒她又不洗,都是劉姨倒。
我問:劉姨是誰?
小紅說:哥哥的保姆。
哥哥家裏就哥哥一個孩子,但是忙於工作的父母仍然無暇照顧他,他從生下來便是劉姨在照顧,他性格內向而羞怯,跟爸爸媽媽不如跟劉姨親。就是因為他羞怯的像個女孩子,媽媽特意為他取了一個小名叫哥哥。
但是好像沒起什麽作用。
我一直都很糾結哥哥的媽媽在馬桶上拉尿的事,我後來問小紅:哥哥媽媽是南方人吧?因為我聽說隻有南方人才使用馬桶。小紅反問我:你見過南方人叫高娃的嗎?
後來我知道了,小紅的爸爸是秘書長,而小紅的媽媽在監委工作,哥哥的爸爸則是監委書記。
文革很快到來了,這真是一場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運動啊。運動開始沒多久,身為內蒙古自治區醫院黨委書記的高娃就給打死了。那時我們小,關於她的死有許多恐怖的傳言,甚至有說是關在太平間裏嚇死的。
我聽到消息後非常不厚道的想:劉姨再也不用給她倒馬桶了。
哥哥的爸爸雖然那時也被關押,但是他獲得了仁慈的政策待遇——允許他去看一下妻子的遺體。
他斷然拒絕了組織上的好意,表示要堅決和這個反動女人劃清界限。
緊接著就是熱火朝天的搬家,我們都被趕出了原來的院子,我家是一個大雜院裏的兩間小平房,當天中午我去食堂買飯,居然找不到我們的新居了。
後來小紅找到了我,我問哥哥被攆到哪兒去了?她搖搖頭說不知道,他爸在關押中,不知道劉姨把他帶哪兒去了。
小紅的父母也被關押,我的父母也被關押,我幾乎所有朋友的父母都被關押了。
大家都一樣,誰也用不著歧視誰。
臨近春節的一個黃昏,大雪紛飛,朔風撲麵。我從同學家回來,街上人很少,隻有一老一少兩個人,穿著厚厚的棉猴兒,根本分辨不出男女。我快步超過,然而,後麵有人在叫我的名字。
好熟悉的聲音啊,我立定,回頭,一雙熟悉的眼睛,我家剛搬來那天柵欄門上的那雙眼睛。
我遲疑的問:哥哥?
他撕下口罩,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我也認出了劉姨,我問他們這是要去哪兒?劉姨告訴我下午就出來了,是帶哥哥去買條絨布,要給他縫過年穿的新衣服。
劉姨身上的衣服是補丁摞補丁,而哥哥雖然是一身學生藍,卻沒有一塊補丁。男孩子的衣服褲子沒有補丁,在那個時代真是一件稀罕事。
他告訴了我劉姨家的地址,但我沒記住。
他爸爸“解放”的比較早,出來不久就安排到一個大型國企當黨委書記。這隻是過渡,很短的時間裏,他又去了高檢。他來我家的時候我問他哥哥幹嘛呢,他說他也不知道,跟劉姨在一起生活呢。
很快我就知道了哥哥為啥不回家而要跟劉姨在一起的原因,他爸爸很快就結婚了,女方是離婚的,帶了三個孩子,最小的一個還是小兒麻痹。老公當時還在在牢裏,他們結婚不久刑滿釋放,也添了許多麻煩。
哥哥的爸爸正在辛勤而細致的照顧三個新孩子,怎麽顧得上這個舊孩子?
哥哥跟我說過,他一生最重要時期的溫暖,都是劉姨給的。
後來哥哥也有了職業,在一個工廠當工人。有一次遇到他,他說很不習慣工廠師傅們的粗獷,啥玩笑都開。他雖然穿了一身工作服,但還是掩蓋不住他的內向和羞怯。
再後來,為了安排老幹部在文革中受牽連的子女,內蒙古公安廳辦了一個邊防民警訓練班,一大批幹部子弟都進了這個班,他也來了。
不到一年的短訓,他們都成了邊防民警。他被分配到了二連口岸,做一個邊檢員。
因為家庭的緣故,他春節主動申請留下值班。一連三年,年年如此。
他因此成了模範。
模範不能總在基層,他很快被調到內蒙古公安廳三處。他的氣質與他的單位很協調,不張揚,很內斂,接人待物,客客氣氣。於是一路升遷,做到了政治部主任,副廳級。
我知道他至少在做公安廳政治部主任的時候,還是非常廉潔的。那時我也在公安廳住,有時一起喝茶,不免談起時下的腐敗,他總是義憤填膺。
後來他在做政法委副書記的時候,我也見過他幾次,談吐已經不似在做政治部主任時激烈。我指出他的變化,他微微一笑,說那時不成熟。
以後又做了司法廳的一把手,我去過他的辦公室,狹窄而簡陋。我表揚他的樸素,他說根兒上來的,變不了啦。
昨天夜裏睡不著,我想,寫《創業史》的柳青曾經有過一段話,他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隻有幾步。
那麽,他的要緊處是在哪裏行差踏錯的?
我覺得應該是在政法委。
那時的政法委書記是邢雲,我認識這個爛人。這個爛人本來創造了一個貪汙受賄記錄:四點九億,但是很快就被新人創造的新記錄打破了。
其實我認識好多這樣的爛人,對於他們的鋃鐺入獄,我從來都覺得很爽。意大利電影《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裏有一句台詞,讓我記了一輩子:手指甲黑糊糊的本性難改。
但他不是這樣的人啊,難道天下指甲一般黑?
他在政法委直接做邢雲的下級,他不會看不到邢雲的草蛇灰線蛛絲馬跡,我想他最初一定是很憤懣,但逐漸轉變為隨波逐流和同流合汙,他喜歡讀書,他一定讀過漁父對屈原說的話:“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他的妻子腦癌去世,我想,給他保媒拉纖的一定不會少。但他跟他的父親不一樣,也許是他父親當年的大義滅親刺激了他,他直到今天也未曾再娶。
假如他的行差踏錯是在政法委,那麽,病灶一定還是文革。他家的慘痛變故以及周圍朋友的遭遇肯定會給他的心以重創。當他看到對結發妻子那樣無情無義的丈夫可以活的有滋有味——他的最後一個職務是保護下一代協會理事長——世上還會有真情嗎?
文革也是一次疫情,經曆過的人,有的終身免疫,有的終身帶毒。
後記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呼和浩特10月28日綜合報道 據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消息: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原黨委書記、廳長兼自治區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徐呼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people 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