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秦始皇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司馬遷
為什麽我們要讀《韓非子》?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現代化深度、迅速發展,我們已經跟思想祖先們如此隔膜的情況下,為什麽我們還要讀《韓非子》?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講起吧。
微信上有一個段子講,如果我們進入一個小區,遇見保安,保安會問我們:“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要去找誰?”
這實際上就提醒我們,我們在生活中,始終要追問自身的身份、曆史與關聯者。如果要追問我們中國人何以成為中國人,我們中國人是從哪裏來的,是如何發展到今天,未來又會如何發展、走向何處,我們就必須麵向曆史,以求鑒往知來。
而在中國的曆史草創時期,韓非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韓非子》五十五篇,更是我們理解先秦曆史繞不過去的一本重要著作。
為什麽《韓非子》這麽重要呢?簡單地講,它是在中國曆史上思想最繁榮、政治最活躍、戰爭最頻繁的時代,應時而起,試圖建立嶄新政治秩序的重要著作。

▌與眾不同的韓非
韓非與同時代其他的政治秩序設計者一樣,嚐試將天下無道變為天下有道,也就是讓天下從喪失秩序走向重歸秩序。在儒、墨、名、法、道、兵、農、陰陽、縱橫、雜家,所謂“九流十家”或通稱“諸子百家”當中,韓非子看問題、出主意、提方案、辦事情,總之,“應帝王”,都是最有特點的。
簡單比較一下,大家就會意識到此言不虛。對中國後世產生最大影響的儒家創始人孔子,是一個循循善誘的人。後人評價孔子是個仁者,就是這個意思。“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一個仁者,對人比較寬厚、溫和、大度,能夠擇善而從。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也很有特點。墨子做一件事情,會一做到底,頑強堅持。所謂“死不旋踵”,死也不旋轉足跟後退。墨家所強烈主張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誌、明鬼、非樂、非命,都非常具有時代特點,且與其他各家迥然不同。
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據考證,其身份可能是周代的史官。但他最後看透了春秋時期諸侯相攻、天下失序,不再懷抱希望。因此放棄了官職,躲起來成為隱士。老子騎牛出函穀關,關令尹喜提出:先生有這麽多學問,不講出來,我就不放人。於是老子奮筆疾書五千言,從此不知所終。因而老子是看透世事的,但人們通常認為他是反政治、反社會、反文化的。
儒家是“廟堂之上”,道家則是“江湖之遠”。比較起來,韓非的入世跟儒家有得一比,但他也有自己的特點——政治論說力透紙背。韓非不僅像儒家那樣重視廟堂之上——大儒試圖以仁義之說規訓君王,陋儒謀求加官晉爵,而且重視權力,推崇君王之術、帝王之術。但他不止於對君權頂禮膜拜,他還完全穿透了君王權力的隱秘,因此對之進行了極富洞察力的揭示。
可以說,如果想了解中國政治的源頭、中國政治的秘密,想了解秦何以一統天下,不懂韓非,那一定是不甚了了的。
但是這樣去理解韓非,不過就是一種曆史趣味。讀《韓非子》無疑能了解周秦之變,了解在戰國那樣一種亂世之中如何去整頓政治秩序,但更關鍵的是,韓非告訴了人們怎麽去思考政治,怎麽看待政治中的人物,怎麽去處理政治生活中的各種權術、智謀、鬥爭,從而在鬥爭中取勝。前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戰國政治的事實與走向,理解從分裂國家走向統一國家的政治大勢。後者,可以幫助我們從一般角度把握政治的特質,理解政治不同於道德、宗教的特殊性。
儒家創始人孔子從倫理角度理解政治,特別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韓非則從權爭的角度理解政治,對這些人際關係是絕對不信任的。不僅不信任,還特別強調人性之惡。
在他看來,哪怕睡在丈夫旁邊的妻子都不可信,何況掌握重權的大臣?對駕馭群臣的國王而言,君臣之間沒有什麽信任可言。因而,君王一定要采取一切辦法,防止臣下弄權、篡權,防止臣下弑君稱王。所以他可能要通過法律、依靠權謀,把握政治中爭權奪利的優勢、趨勢和大勢。
韓非的這種看法,可以說與先秦其他各家完全不一樣。讀《韓非子》,確實能幫助我們廓清邊界,從獨特的角度理解什麽是政治,了解什麽是權力,洞察政治鬥爭的隱秘,深知帝製到來之際帝王握權的命門,從而幫助我們在毫無修飾的情況下去觀察、認識和深入了解政治生活的權力之爭的實質。可以說,在凸顯政治本質方麵,韓非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在世界曆史上也是罕見的思想家。
因此有的人把韓非看得很低,覺得他不如儒家溫情脈脈,也不如道家透觀世事。與前者比,韓非將政治說得讓人透心涼;與後者比,韓非太過執著於權爭而無法瀟灑走一回。
但是不要忘了,人類生活本質上就是政治生活。道德倫理生活於其外,提供正當性說辭;政治生活於其裏,指引現實行動方向。兩者對於人的生活都必不可少,無正當性說辭,便無矯正現實缺憾的精神支柱;無現實行動方向,則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在古代社會,這兩者的對峙性沒有得到解決,要麽前者壓製後者,成就儒家政治思考模式;要麽後者勝於前者,而成就法家政治思維模式。漢代的解決方案是陽儒陰法,但實質上兩者的張力並未化解。現代的解決方案是法治,將兩者張力明顯降低。

▌永不過時的《韓非子》
按照現代的理解,政治生活當然要靠道德來約束,也要靠法治來規範。但是政治歸於政治,不直接借助道德約束。不過不要忘了,在人類政治的最初階段,人們不能夠直接意識到法治和自由,不能夠直接建構自由、法治之下的民主,因此,也不能夠以自由、民主、法治來引導政治。
這種情況下,試圖為政治生活供給秩序,一方麵需要儒家那樣的基於道德的設計,將政治隱匿在道德的帷幕後;另一方麵就像法家那樣通過無須遮掩的權力鬥爭來保證掌權者利益並強力維護秩序,而不至於陷入戰國時期那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局麵。
這與戰國時期天下大亂、相互爭戰、權力僭越的亂局有密切關係。這樣的亂局需要整頓。在儒家視野裏,“春秋無義戰”,因此需要以仁、義、禮、智破解“天下無道”,以“吾從周”恢複“天下有道”,這是一種可貴的政治理想。但戰國後期那種混亂而無序的征戰政治,怎麽才能得到有效整頓呢?
儒家的道德拯救,緩不濟急。亟須的是在政治上迅速恢複秩序,以免諸侯政權之間的戰爭連綿不絕,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樣的政治秩序重建,我們不可能設定今天習以為常的政治理念與政治秩序,並由此去想象在草創政治規則的先秦時期,初創政治規則的韓非就能夠達到兩千多年之後,經過人類艱苦探索才達致的自由、民主、法治的政治視野。
我們反而應該佩服韓非。在戰國後期的混亂時局中,他知道如何去討論政治問題,如何去洞察人心、人性,如何去看透道德倫理麵紗後的權力之爭,如何在權力之爭當中維持法律秩序,如何在維持循名責實的情況下保證統治秩序和統治狀態,維持一個可以讓君主的優勢、大勢、趨勢鮮明顯示出來的政治格局。
因而在這個意義上,雖然人們命名韓非的著作為“帝王術的集大成著作”,但是它確實讓人醍醐灌頂。
在今天,要透觀政治的秘密,隻要瞧瞧電視連續劇《紙牌屋》就會了然於心。《紙牌屋》中揭示的現代政治權力鬥爭,既讓人匪夷所思,又讓人心驚肉跳。此時配之以《韓非子》中關於政治法術的論述,則既可以發現政治現象上古今驚人的一致性,也可以透觀《紙牌屋》政治故事背後深沉的政治本質。

所以,對今天的人們來說,《韓非子》仍然是認識政治和權力的參照。
▌我們該如何去讀《韓非子》
有人講,《韓非子》這本書不能多讀,讀多了心理會變得非常陰暗,因為它隻講權謀之術。但具體深耕《韓非子》的字句,我們可以讀出它所攜帶的豐富的社會曆史信息。
讀這本書,第一要意識到,它是周秦之變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的一部經典著作。周代是早期中國第三個重要朝代。周代的特點是大宗管小宗、大宗套小宗,就是大姓套住小姓、大姓分封小姓,大姓掌管天下、小姓掌管地區。到了春秋戰國,這種依靠血緣管轄建立起來的秩序被打破了,中國出現了嶄新的社會組織辦法,那就是以非血緣的軍功爵製度建立的社會秩序。
韓非子正好適應了這樣一個變化,建立起以打破血緣親情為前提條件的、依托於“法”的治理秩序。當然很遺憾的是,韓非子用術,尤其用心術權謀,來輔助這個“法”,沒能把“法”的原則貫徹到底。但是總的說來,他確實適應了周秦之變的社會曆史需求。
第二,需要強調的是,韓非所處的是戰國末期,其時中國已經經曆了春秋時期的大混亂。一句話概括,春秋戰國是中國失序、天下大亂、君臣大防被徹底突破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處境中,韓非與所有其他的思想家一樣,考慮的是如何收拾這個局麵。
之前已有儒家——從孔子到韓非的老師荀子,分別從內心秩序到政治秩序、從王道和霸道兩方麵進行了設計,但是都沒有起到效果。也有曾經興盛一時的墨家與楊朱,設想過診治時弊的方案。
但墨家堅韌而行的十大理念,與中國社會實際太過疏離,因此在一時之盛後,迅速歸於寂滅;楊朱主張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天下加予一身而不取,則是一種徹底的利己,因此完全喪失了濟世救弊的功能。韓非必須另辟蹊徑,去適應戰國晚期試圖稱雄天下的諸侯們,使他們能夠真正一統天下。
一統天下,就是周秦之變的最後政治結局。對周秦之變,人們可以說它值得,也可以說它不值得,但首先它是一個曆史事實。今日人們謂周秦之變不值得,是認為大一統不一定好,分裂也不一定壞;而且環顧世界,小國治理的績效往往較好。
而謂周秦之變值得,則指這一變局收拾了長期的諸侯征戰亂局,讓中國重新建立起了中央王權,而且以大一統的建製為此後中國的製度模式奠立了穩固的基礎。這兩種看法,都是後世評價性的說辭。
在戰國末期,統一中國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政治事實。韓非作為一個韓國貴族,在韓國沒被重用,而在出使秦國的時候,讓秦王嬴政有機會展閱其五十五篇著作。
秦王大喜過望,正像《史記》上所記載的那一句有名的驚人言語:“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想想,一個雄才大略的諸侯王如秦王嬴政發出如此的感歎,韓非子的著作是多麽準地擊中了意欲統一天下的諸侯王的心門:我要是見到這個人,並且與他交遊,死而無憾。
看得出來,韓非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一碰撞,就相互產生了內心的呼應。因此,讀《韓非子》,你可以讀出一個思想家何以與一個帝王產生如此深沉的精神共鳴。

此外,盡管韓非今天被人們視為不善甚至是邪惡的思想家,但是如司馬遷在《史記》裏強調的,先秦諸子百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務為治者也”,也就是一心都想求天下大治。
因此,韓非著述的目的,其實跟後世人們一貫表彰的儒家所講的禮製秩序、仁者愛人是一樣的,隻不過是提供了不同於儒家的另一種治理國家的方案而已。後來秦始皇用了他的理論,一方麵統一了天下,另一方麵凸顯了矛盾,也就是“萬世之基業,二世而亡”的尖銳衝突。但這是不是韓非的錯呢?當然不是。
如果秦始皇能真正貫徹韓非的方案,結果可能會完全不一樣。這當中有一個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之間的差異問題:思想家的“務為治者也”是設計方案,在方案當中擇善而從則是政治家的責任。與其將秦二世而亡的責任歸諸韓非,不如歸諸秦始皇。
第三,還要強調的一點是,韓非的“應帝王”,確實包含追求個人發展的意味,這無可指責。但平庸的韓王沒有意識到韓非思想的重要,所以韓非到了秦國,且受到秦王的高度重視,從而在戰國末期發揮了決定性的精神引導作用。因而在他的存韓與亡韓的論述當中,對諸策略的選擇,必然有為了保全自己性命的一麵;同時,也心存保護祖國的想法。
但第三重含義無疑是最重要的,即適應曆史大勢去推動天下重歸一統。可見,對《韓非子》這部著作,要將小背景與大背景結合起來讀,才能真正理解韓非的微論宏旨。
簡而言之,我們不能把韓非簡單地當作邪惡導師,因為政治本身有它的良善麵,也有它的邪惡麵。兩者相結合,才能呈現出政治的真實麵目。
如果說儒家教我們看到了政治的良善麵,那麽韓非則是展示了這種良善的背麵,也就是邪惡麵。而且韓非對戰國後期政治局勢的準確判斷,使我們首先基於政治處境透觀政治全局,從而完整地認識古代政治或者人類政治的本來麵目。因而我們今天讀《韓非子》,不是隔膜的,而是有內心呼應的。
另外,讀《韓非子》是不是會促成我們急功近利的政治心態,將裏麵的一些權謀之術作為晉升之階呢?有可能,但需要辨析。《韓非子》隻不過啟發我們思考政治,不是說他講權謀之術,我們就僅僅關注權謀之術,而是要透過權謀之術,去觀察他對政治隱秘的洞察、對時局把握的見識、對政治獻策的精準、對政治趨勢的明了。
有人說,韓非不僅一心“應帝王”,而且把人性看得太透,父子相食、“君臣一日百戰”,他建立的這種不信任文化是與人不善的,而不是與人為善的,對促成良性的社會文化不利。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但能不能與人為善,取決於實際生活世界中我們自己的決斷,豈能歸諸韓非的一個主張?!

讀《韓非子》一書,在閱讀策略上,可以遵循三條線索:
●一是還原曆史地去讀,即在先秦諸子與先秦政治之間,既尊重《韓非子》文本,也比較先秦諸子主要流派的主張,然後隨先秦政治的變化,將文本與實際疊合起來讀。
●二是放進中國大曆史的背景中讀,看韓非的主張與秦國政治混合後的政製,對中國古代乃至於今日中國產生了什麽影響。
●三是就中西比較的線索來讀,看中西政治的異同,進而理解政治的古今之變。
唯有這樣去讀《韓非子》,我們才會知道,這部書,字裏行間都是深具啟發的。
曆來對《韓非子》的解讀有兩種:一是訓詁學的字麵解析 ,二是哲學或法學的升華詮釋。任劍濤教授則另辟蹊徑,從政治學的角度解讀《韓非子》的真正價值,還韓非以曆史本來麵目,把中國古代的韓非與西方近代的馬基雅維利做比較研究,從而總結得出韓非思想的現代意義。

作者任劍濤為清華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從事政治哲學研究多年,出版多種關涉傳統文化和政治哲學的書籍。
people unde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