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啟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西泠印社社長等。
胡言
啟功外出講學時,聽到會議主持人常說的“現在請啟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話便是:“指示不敢當。本人是滿族,祖先活動在東北,屬少數民族,曆史上通稱‘胡人’。因此在下所講,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不急
在啟功被任命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後,有人祝賀說,這是“部級”呢。啟功則利用諧音風趣地說:“不急,我不急,真不急!”
部長開飛機
中國書協換屆,啟功先生推薦某先生出任。有人不解,問他:“某先生會寫字嗎?”啟先生反問:“航空航天工業部的部長會開飛機嗎?”
不花錢也行
啟先生與一個朋友到無錫遊覽,朋友用高價買了條絲綢內褲穿,並對先生說:“雖然很貴,但穿著真舒服,真輕便,穿上就跟沒穿一樣。”先生應聲說:“我不花錢也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傾倒之印
一次,啟先生為別人題字後,照例落款、用章,不料鈐印時顛倒了,旁觀者無不惋惜,也不便請先生重寫一幅,隻好勸慰:“沒關係,沒關係。”先生笑而不答,又拈起筆在鈐印旁補上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於是舉座重歡。
掛上與扮上
啟先生曾雲:書畫家的水平究竟如何,最好的檢驗辦法就是把他的作品“掛上”。這就好像檢驗一個京劇演員,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扮上”,他究竟夠不夠“角兒”,一扮上就看出來了;是不是書法家,一掛上也就看出來了。
妙解執筆法
啟先生講課時,曾有人遞條請教執筆法與書法優劣之關係。先生說:“以執筆法論斷書法孰優孰劣,最難服人。譬如上街買包子,你隻看包子質量,管那廚子是站著還是坐著捏,是五指捏還是四指捏的呢?那廚子出來說‘有時站著,有時坐著,我是用左手三個指頭捏的褶’,你還買不買?左手三個指頭捏褶的包子立馬就不香了?咱們得先搞清楚是吃包子,還是吃手藝?四指還是五指握管,都各自有些道理,但最終看的是作品水平。”
紙筆上下功夫
有人問“不擇紙筆”與“是否定要用上等紙筆才能出好作品”的問題。啟先生說:“上等紙筆可能會有一些幫助,但不絕對。曆史上不少國寶級書畫都不是用當時青鏤麝璧玉楮龍盤(筆墨紙硯)寫成的。在紙筆上下功夫,不如專注於自己的內外功,一是儲學一是磨礪。沒聽說吊嗓子一定要到天壇吧?那戲班裏練壓腿,也沒聽說要用金磚吧?……功夫到了,要正式粉墨登場了,置辦點行頭,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登台砸了戲牌子,跟觀眾說‘在下唱得不好,行頭是梅蘭芳用過的’,管用嗎?”
鳥乎
親朋好友見到啟先生總是關切地問:“您最近身體如何?”先生常回答:“鳥乎了。”“何謂鳥乎?”先生則笑眯眯地答道:“就是差一點就烏乎了!”
痔瘡與口瘡
某飯局,有人閑談起治病的竅門,雲:“有些外科肢體上的小病宜於將身體倒置,如腰疼者可以多倒行,又如長痔瘡者可以每天倒立若幹時間,則肛門附近的瘀血便可散開。”聽至此處,啟先生不緊不慢地笑雲:“痔瘡倒是散開了,該長口瘡了。”一座為之噴飯。
看完請回
一位畫商到啟功先生家叩門拜訪,想得到老人一件墨寶。但此商人譽甚不佳,啟老久有耳聞,便走近廊前,打開燈後,隔著門問商人:“你來做什麽?”商人說:“來看您。”啟老貼近門窗,將身體不同方向一一展示給對方看,然後說:“看完了,請回吧!”畫商有些尷尬,囁嚅著說:“我給您帶來一些禮物。”老人幽默地說:“你到公園看熊貓還用帶禮品嗎?”
不撥“自倒”
在北師大校園內,師生們尊稱他為“博導”。博士生導師啟功便笑著說:“老朽垂垂老矣,一撥就倒、一駁就倒,我是‘撥倒’,不撥‘自倒’矣!”
你冷我不冷
西泠印社在趙老逝世後,公推啟先生擔任社長。某年印社舉行例會,啟先生與中國書協某位領導共同與會。會上啟先生發言,自然屢屢提及“西泠(líng)”如何如何,不料那位書協領導卻在一旁好心地為啟先生“糾錯”,小聲說道:“是‘西冷(lěng)’呀。”殊不知是自己文化不夠出糗。啟功聽後應聲道:“你冷,我不冷。”
發酵
早上八點半一位友人去啟先生處,見先生坐在單人沙發上,正在吃早點。腳上沒有穿襪子,腳腕顯然有些腫,見友人進來,慢慢舉起手招呼。友人問先生的腳,先生說:“發酵啦。”
棺材
有一次,一個地產商準備好了筆墨紙硯,非讓啟先生給自己的樓盤題詞,啟先生臉一沉,道:“你準備好了筆,我就一定得寫嗎?那你準備好棺材,我還往裏跳啊?”一句話,在場的人都樂了。
您姓閻嗎?
有人來訪,見到啟先生就說:“您老精神真好,一定會長命百歲的。”先生立即反問道:“您姓閻嗎?”問得來人一時摸不著頭腦。先生又徐徐道來:“閻王爺才知道我能活多大,您怎麽也知道?”說得來人與在座的都笑了起來。
出與進
某客人來到啟功先生家拜訪,進家落座後,先生照例禮讓茶水。客人見先生年邁,為免勞頓,便緊張地客氣道:“您老別麻煩了,我出門不喝水的。”先生應聲道:“你這不是‘進門’了嗎?”客人頓感親切。
與吃肉無關
啟功先生有次去醫院看病,護士拿著裝有他血液的試管不停地搖晃,啟功先生問:“你為什麽搖晃?”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搖就會很快凝固,您要少吃肉啦!”恰巧,此時趙樸初先生也來診病,趙老說:“吃了一輩子素,現在也是血脂高。”這下讓啟老抓住了“反擊”的證據:“你看,我說一定和吃肉沒什麽關係嘛!”
苦中取樂吟詩詞
啟功先生患有美尼爾氏綜合征,發作時眩暈、耳鳴、嘔吐,但他卻能在苦中取樂,戲作《沁園舂·美尼爾氏綜合征》詞一首:
“夜夢初回,地轉天旋,兩眼難睜。忽翻腸攪肚,連嘔帶瀉;頭沉向下,腳軟飄空。耳裏蟬嘶,漸如牛吼,最後懸錘撞大鍾。真要命,似這般滋味,不易形容。明朝去找醫生,服‘苯海拉明’、‘乘暈寧’。說腦中血管,老年硬化,發生阻礙,失去平衡。此症稱為,美尼爾氏,不是尋常暑氣蒸。稍可惜,現藥無特效,且待公薨。”
啟功先生頸椎病發作時進行牽引治療,本是一件令人十分痛苦之事,可先生卻以一首《西江月》打趣:
“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拴牢。長繩牢係兩三條,頭上數根活套。雖不輕鬆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裏篇篇瞧,不見這般上吊。”
又一次,啟功先生的暈病發作,醫生給他輸液治療不見好轉。他在感慨之下,吟了一首《漁家傲·就醫》以“抒懷”:
“眩暈多年真可怕,千難苦況難描畫。動脈老年多硬化,瓶高掛,擴張血管功能大。七日療程滴液罷,毫升加倍齊輸納。瞎子點燈白費蠟,剛說話,眼球震顫頭朝下。”
自撰墓誌銘
在啟功66歲風頭正勁之時,他撰寫了一篇《自撰墓誌銘》,27年後,墓誌銘最終“鐫刻”在他的墓碑上。全文如下:
中學生,副教授。
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
高不成,低不就。
癱趨左,派曾右。
麵微圓,皮欠厚。
妻已亡,並無後。
喪猶新,病照舊。
六十六,非不壽。
八寶山,漸相湊。
計平生,諡曰陋。
身與名,一齊臭。
通過以上這些小故事,小段子,我們可以感到一個愛憎分明、飽經滄桑、智慧豁達的老人的真實存在。這就是啟功先生,一位可敬可愛的老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