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1973年,錢瑗被鄰居扇了一巴掌,聲音很大,母親楊絳看到女兒被欺負趕忙衝上去幫忙。但她的身子板太弱了,被對方像拎小雞一樣揪著衣領給狠狠摔在地上。在房間工作的錢鍾書聽到動靜趕緊出來查看,卻發現自己的妻女被人欺負成這樣,頓時急火攻心操起木板就衝了上去…
很快這兩家人就在一起打的難舍難分,場麵已經失控,其實錢鍾書楊絳和這對鄰居夫婦都是有來頭的文化學者,但這會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風格早被拋在腦後了。
錢鍾書這人本就護犢子,當年和林徽因一家做鄰居時兩家的貓互相掐架,他也得帶上竹竿子幫自己的小貓打架。何況今天對方欺人太甚,先扇了自己寶貝女兒一巴掌,又將自己的愛妻打翻在地,這口氣實在難以下咽。
兩撥人馬打的是難舍難分,此時的錢鍾書已經年過六旬,而鄰居夫婦正值壯年,但他的身手依舊敏捷,非但沒吃大虧,還讓對方掛了彩。
那麽,到底是何種深仇大恨能讓兩家的知識分子不顧體麵廝打在一起呢?
原來從1969年開始,錢鍾書一家三口被要求“摻沙子”,那段時間他們一家人被迫和另外一對年輕的學者夫婦成了鄰居。
起初,楊絳還覺得“遠親不如近鄰”,認為鄰裏之間應該互相幫助,所以她經常默默將兩家人共用的爐子提前生好火,還會幫鄰居把小孩的搖籃搬到三樓。但有些人的心是石頭做的,他們的本質自私又狹隘,總把別人對他的好看作理所應當,不僅不思回報,還見不得人家好過。
錢瑗的丈夫早早就因為自殺身亡,楊絳夫婦怕女兒知道一直偷偷瞞著,但其實錢瑗早就知道了,隻是不想父母為她擔心所以一直假裝不知道。但這對鄰居可沒藏好心眼,有一次楊絳夫婦不在家,他們便假裝關心著問道:“你丈夫怎麽也不回家來看看你?”
傷疤被人揭開,錢瑗忍著痛苦失落的說:“他去世了。”誰也沒想到這對夫婦竟然開懷大笑起來。更過分的是自此以後他們經常私底下叫錢瑗是“臭寡婦”,這種行為又卑劣,又無恥。
而這次兩家人打架,也是因為楊絳特地請了一個鍾點工來洗衣服,但鄰居一家竟然想要鍾點工免費先給自己洗,錢瑗拒絕了這個無禮的要求。沒想到對方竟然直接狠狠地扇了錢瑗一巴掌,還惡人先告狀的咒罵道:“你不是好人!”
就是因為這件事楊絳夫婦一直以來的隱忍終於爆發了,兩方才扭打在一起,畢竟兔子急了也咬人。後來還是錢瑗找來了居委會的人才平息了這場惡鬥。
1973年楊絳一家終於獲得批準搬走,這才讓生活好了起來,不然還不知道要讓這對惡鄰居怎麽折磨呢!後來再提起這事楊絳心裏暖暖的,因為儒雅的半生的丈夫居然能為了自己這般俠氣。
但錢鍾書卻始終覺得這件事有辱斯文,畢竟讀了這麽多年書,和人公然打架也是不對的,隻能感歎:“和什麽等人住在一起,就會墮落到同一水平。”
其實楊絳和錢鍾書這對夫妻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令人豔羨的,他們相知相愛相守一生,從清華園的荷塘到歐洲艱難的留學生活,從戰火紛飛的動蕩年月到社會動蕩的艱難時期他們一直相攜度過。
錢鍾書肯為了妻女放下學者的驕傲和人打鬥,溫柔而有涵養的楊絳也會在丈夫受難的時候,化身“一頭母獅”將愛人護在身後,兩人的感情經受住了歲月和磨難的考驗,曆久彌堅讓人羨慕不易。
但生活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7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因為患有脊柱癌醫治無效去世,夫婦兩人經曆了人生第一大苦,白發人送黑發人。命運似乎不打算放過楊絳,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丈夫錢鍾書也去世了,本來的三口之家現在隻剩楊絳一個人了。
曾經的歲月有多美好,現在的日子就有多慘淡,楊絳似乎失去了魂靈,在孤單的人世獨自徜徉徘徊著。一個人的夜晚她選擇拿起筆記錄下那些曾經的回憶,隻有文字能夠將那個紛亂但幸福的日子完整記錄下來,於是她的回憶錄《我們仨》得以麵世。
楊絳在書中寫道: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沒有永遠。”
楊絳在這本《我們仨》中細數了自己與家人的過往,那些有苦有樂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無論是與錢鍾書的愛情,還是和女兒的親情,她都小心翼翼的用筆留作紀念。那些平淡又溫馨的畫麵仿佛就在讀者眼前,美好的可以撫慰讀者心中的傷痛。
真正的愛其實曆久彌堅,隻要有人記得它便不會消亡,那些我們生命中的短暫歡愉在曆經風霜後會得到永恒。
人生無常,起起伏伏無人可知,若是你正身處黑暗,彷徨無依,不如讀讀楊絳先生的文字,《我們仨》的故事雖已落幕,但後來的人間依舊精彩。
隻有經曆過的人才懂,人若逝不可追,隻有珍惜身邊人,才不負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