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這兩天,全網都被一個司機的責任心感動著。他叫楊勇,是動車D2809的司機,犧牲在6月4日的事故中。
6月4日上午9點,動車D2809次從貴陽北出發,向著廣州南站駛去。
上午10點21分左右,列車經過榕江站。就在D2809駛出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時,突然撞上突發溜坍侵入線路的泥石流。土石方侵入正線軌道,意外就在一瞬間發生。
來不及等乘客反應,D2809的車頭衝過軌道上的泥堆,撞上了月台,嚴重受損。7號、8號車發生脫線。
事故發生時,列車上共有143名旅客。
貴州當地消防救援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援,發現1名列車員與7名旅客受了傷,其他乘客平安無恙。
唯有司機楊勇犧牲,年僅46歲。
經車載數據分析,在行駛至榕江站進站前的月寨隧道內時,司機發現了線路異常。危急關頭,他在5秒鍾內采取了緊急製動措施。
原本以250公裏時速快速行駛的動車,經過一路減速最終低速進入榕江站。
絞斷的支柱、電網阻礙列車繼續前進,車頭衝上站台,最終停下。全車乘客的生命得以保全。
如果在那5秒鍾裏,楊勇心裏一慌,錯失操作良機,這輛動車很有可能會衝出隧道和車站間的橋梁,墜入河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生死關頭,他來不及害怕、緊張。他將全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保護一百多人的生命做了最後一搏。
他努力地救下了那麽多條生命,不幸的人隻有他一個。
大家都說,他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全網都該記住他的名字,向他致以無限的敬意。
可是,翻看從前的新聞,這樣的“英雄司機”豈止楊勇一個。他們都該被銘記、被時時提及,被後輩學習。
楊勇的事跡傳遍全網後,很多人想起了2011年那場動車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動車D301次列車從北向南行駛在甬溫線上,忽然與同樣從北向南行駛的D3115次列車發生追尾。
動車D301的駕駛員叫潘一恒,他眼看著兩輛車發生事故,意識到列車的前麵幾節車廂將會一節節墜落高架橋。
那一個瞬間,他有2-3秒的時間從座位上跳起,逃生,且生還機會比較大。
但是他沒有。他把動車刹車推到底,緊急製動,對列車的墜落做了最後的挽救。
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車廂受損,刹車手柄在力的作用下直直地戳進了自己的胸腔,刺進心髒。
當武警從嚴重變形的D301次動車司機室將潘一恒救出時,醫護人員和消防戰士都哭了。
潘一恒的心髒位置上有一條20厘米長、七八厘米寬的傷口。心髒被刺穿,血幾乎流幹,情景異常慘烈。
參與搶救的護士說,從業16年來,生離死別見過很多,但是看到這樣的傷口,想到亡者在那樣危急的關頭還堅守崗位,真的觸動很大。
後來業內人士分析現場情況,說多虧了司機及時采取緊急製動措施,使得列車在相撞瞬間,時速從201KM降至99KM,至少保住了兩節車廂墜落。
那些車廂中的乘客,就這樣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們並不知道,救了他們的人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司機,也是一個生活極其儉樸的人。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孩子剛上小學,他們都指望著潘一恒這根“頂梁柱”。
事後,同事們回憶說,潘一恒是個很有責任心的好司機。有次值乘途中正逢吃飯時間,一個姓黃的同事想邊開車邊吃飯,潘一恒知道後,就替他值乘,讓同事到司機室外安心用餐。
他還跟同事說:“邊吃飯邊開車,這樣會可能因為走神而中斷瞭望,影響行車安全。”
他身邊還有個新來實習的年輕司機,潘一恒總想結合行車實踐,盡快把機車故障處理和非正常行車經驗傳授給他。年輕司機偷懶,總是借口說“累了”。後來他才明白,有些話一時不聽,就永遠也聽不到了。
最近網上總是談到一個詞——職業素養。有人說,動車司機之所以能及時救人救車,是因為上崗前的培訓係統、科學,心中有責任,身體有肌肉記憶,所以遇到問題反應極快,幾秒鍾時間也能救出一車人。
但是有些職業的崗前培訓可能不夠規範,招聘的就業者也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即便有一兩個小時的富裕時間,也容易誤人性命。
這讓人想到去年,北京順義發生的一起特殊“交通事故”。
2021年8月16日下午一點半,司機王艦像往常一樣,在車隊完成了班前身體健康狀況問詢、發車前的例行車輛檢查後,開上一輛順31路公車,開始工作。
到了下午6點19分,王艦突然開始不舒服。他不時地用手捶打頭部,並按壓太陽穴。此時,公交車駛入了新俸伯橋,橋下就是潮白河。
沒有乘客發現司機的不對勁,大家安靜地坐在車上,打盹、看手機、聽音樂。
6點22分,公交車緩緩地駛入公路局公交站台,前後門打開,被拉上手刹。車輛打開了雙閃,警示後車。
王艦用盡最後的力氣,向上車的乘客指了指自己,表示身體不適,擺手示意乘客換乘車輛,就倒在了方向盤上。
乘客們這才意識到不對勁,趕緊撥打了急救電話。然而,醫生搶救了十幾個小時,王艦還是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死因是腦梗。
事後,有乘客回憶說,當時車上大概10名乘客,剛剛經過了新俸伯橋,如果司機當時一個走神,沒握穩方向盤,後果不堪設想。
一個突發腦梗的患者,死前的痛苦自不必說,還會出現意識模糊的情況。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鍾裏,讓這樣一個病人穩穩地控製著方向盤,安全護送乘客最後一程,並完美完成停車操作流程,對普通人類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可王艦做到了,唯一的解釋隻能是,他的責任心給了他超人的力量。
希望他的名字不會被人們遺忘。
危急關頭,司機搶救一輛公交車、一輛動車,往往需要“急智”,如果把操作環境換成飛機,那搶救過程就更困難,也更讓人震撼了。不知你們還記不記得,當年那個“中國機長”?
2018年5月14日6時27分,川航3U8633航班從重慶江北機場起飛。7點06分,飛機突然爆發一聲巨響。機長劉傳健發現,駕駛艙右前座風擋玻璃內層竟然出現了網狀裂紋。
通常來說,民航客機的內層玻璃破裂後,中層和外層仍然能抵擋機艙內外兩倍的壓差。但出於職業敏感,劉傳健第一時間拿起話筒向地麵管製部門報告:申請下高度、立即返航成都。
報告剛結束,飛機再次發出“砰”的聲音。這次,擋風玻璃完全爆裂。
在9800米的高空,駕駛室暴露在了零下40℃的低溫和缺氧環境中。
在劉傳健的身邊,副駕半邊身體飛出窗外,幸好他還有安全帶。
此時,乘務員正在給乘客們發早餐,飛機突然劇烈顛簸,一股強大的氣流吹得人睜不開眼睛,機艙驟然變暗、氧氣麵罩脫落,推著餐車的乘務員整個人騰空而起又跌落過道。
劉傳健試圖拉副駕回來,但根本夠不到。飛機開始急速下降,下麵就是青藏高原。劉傳健的腦子裏隻剩一個念頭:不要讓飛機掉下去。
還好,他發現操縱杆還能用。
在“破了一個大洞”的駕駛室內,飛行控製組件麵板被吹翻,許多設備出現故障,巨大的風噪讓無線電指令難以被聽到。缺氧的劉傳健艱難地操作著飛機,小心謹慎。
7點11分左右,3U8633航班下降到7200米高度,劉傳健完全憑借目視和駕駛經驗飛行,靠毅力在掌握方向杆,讓飛機進入了相對平穩的狀態。
他的整個身體都在發抖,第二機長隻能為他撫摸胳膊取暖。
此後,3U8633航班繼續平穩下降,在事故發生34分鍾後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副駕駛頭、麵部擦傷,一名空乘腰部受傷,其他人除耳鳴外身體基本無恙。
飛機終於落地的一刻,劉傳健和第二機長握了個手,說了第一句話:“我們現在還活著”。
後來,這次事件被拍成電影《中國機長》。其中,袁泉飾演乘務長。麵對混亂的乘客,她平靜地說了一段讓人難忘的話: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曆了日複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麽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請相信我們的機長,我們會一起回去。”
每一次交通意外發生,英雄出現時,人民都會說,要感謝英雄,銘記英雄。
可是你會發現,每一個被采訪的“英雄”都很平靜,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麽了不得的大事,隻是在崗位上堅守了自己的本分。
中國民航界有一句話:民航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安全。所以一個優秀的駕駛員在工作時,不會將乘客安全之外的任何事放在心上,無論是情緒的起伏、環境的變化,還是自身的安危。
“職業素養”這個詞,其實非常冰冷,它對從業者的職業能力、心理素質、意誌品質做了事無巨細的要求。如果一名駕駛員能將“保護乘客生命”當作工作期間的至高準則,他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多麽“熱血”,但他絕對足夠專業。
同樣,如果任何行業的從業者因為操作失當,延誤了工作時機,甚至耽誤了人命,從業者的人品如何先按下不提,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個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工作能力,乃至於行業規則、管控製度,是不是都出了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