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作者:少年怒馬
*電影《妖貓傳》劇照
唐朝的消亡史,是一部人才凋零史。
01
那一年,大唐帝國剛剛成立,李世民站在城樓看著魚貫而入的新科進士蜜汁自信:
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彀gòu:圈套,掌控的意思)
李世民名義上是皇二代,其實全程參與了創業。得人才者得天下,這道理他比誰都懂。
王者如此榮耀,英雄都來聯盟。
創業元老杜如晦、房玄齡,戰神秦瓊、尉遲敬德,大神都是組團入夥的,後兩位更是從朝堂飛入尋常百姓家,做了中國人的守門員。
還有一個叫李靖的,後來喜當爹,做了哪吒三太子的老父親,人稱:托塔李天王。
一代名相魏征,跟李世民互懟一輩子,死後照樣被供在淩煙閣裏,讓後世子孫膜拜。
彼時,唐詩的盛世還沒開始,朝廷的領導班子裏,是一群書法玩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
文臣武將,各領風騷。貞觀盛世,牛氣衝天。
某個深秋夜裏,一個叫顏師古的老幹部撥亮燈芯,指著桌子上他剛注完的《漢書》:治國,靠這個。又摸摸祖傳的《顏氏家訓》:齊家,靠這個。
幾年之後,顏師古隨李世民征戰遼東,死在路上。他一輩子主修經史,沒在戰場立功,也沒在文壇揚名。
100年過去了,不知道李唐子孫有沒有讀他注解的《漢書》,但顏氏的子孫,把《顏氏家訓》讀得很好。
顏真卿,就是其中一位。
02
公元735年,用杜甫的話說叫“憶昔開元全盛日”,在大唐曆史上,這原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年份。
隻是,風起於青萍之末,這年登上曆史舞台的幾個人,都在日後的大唐風起雲湧。
這一年,唐玄宗移駕洛陽,不顧關中大旱,還有心情搞狩獵活動。
他有理由高興——捷報剛剛傳來,幽州軍區司令張守珪大敗契丹。
在戰鬥中,張守珪的一個幹兒子作戰凶猛,被提拔做了偏將,他的名字叫安祿山。
這一年,壽王李茂的婚禮上,老爹玄宗擦一下三尺長的哈喇子,發表了父愛滿滿的講話,祝願新人百年好合白頭偕老,新娘是17歲的楊玉環。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是這一年,詩人們酒入愁腸,憂傷滿江。
為了給玄宗的狩獵活動拍馬屁,李白獻上《大獵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3歲的杜甫還在老家做模擬試卷,為鄉試備考。高適一身風霜,剛從幽州前線回來。
第二年,他們兩個將在洛陽相遇,一起喝酒,一起寫詩,一起落榜。
這年落榜的不止是高適、杜甫,而是所有參加科舉的人,因為他們遇上的主考官,是唐朝的大反派,叫李林甫。
李林甫是什麽人?有個成語叫“口蜜腹劍”,就是說他的。他最善於玩陰招,先把張九齡擠下去,又在這年的科舉中,一個都不錄取。至於原因,他說是“野無遺賢。”
真的沒有漏掉一個人才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玄宗是信了。
大唐世道變壞,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在一群失意文人裏,顏真卿的這兩年好像轉發了錦鯉,在“野無遺賢”之前幸運考中進士,迎娶白富美,金榜題名洞房花燭都有了。
李白杜甫高適們還在四處求關注,顏真卿已經跨入大明宮,做了校書郎。
前麵說了,顏真卿家訓特別嚴。子孫們想跟學五陵少年一樣騎寶馬、逛夜店,會被動家法的。門第書香熏得,顏氏子孫個個一身正氣。
顏真卿讀書非常刻苦,癡迷書法,當時他已經是楷書大咖,但還想學行書,賀知章就給他引薦了一個靈魂導師,名叫張旭。
張旭有多厲害呢?杜甫是這樣膜拜他的: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人狂,字也狂。據說哪個朋友缺錢了,就找張旭寫一副字賣掉,不管哪根蔥都秒變思聰。
有了大高手指點,顏真卿照樣刻苦讀書,多年以後他回憶青蔥歲月,寫了一首很雞湯+雞血的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應悔讀書遲。
如果說張旭是書法界的李白,顏真卿就是書法界的杜甫。
現在西安碑林有一塊《多寶塔碑》,後世很多大咖都臨摹過,那是楷書的樣板。文章的作者叫岑勳,就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的那位夫子。而碑文書法,就出自顏真卿之手。
這樣一位正派靠譜的大唐幹部,如果不是後來發生的事,他很可能繼承《顏氏家訓》,做做官、讀讀書、給孫子們輔導輔導作業,在歲月靜好中過一輩子。
隻是,歲月哪有那麽容易靜好!
03
就在顏真卿寫《多寶塔碑》的那一年,李林甫領了盒飯,把他鬥下去的是楊國忠。
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堂兄,這時的楊玉環有了一個閃閃發光的稱號,叫楊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三個姐姐很快晉封,楊國忠也不例外,像坐了火箭一樣,竄升到宰相寶座。
小人一旦得勢,很難把持住的。楊宰相不懂“相”,隻懂“宰”——誰不服就宰誰?杜甫在《麗人行》裏對他的描述是這樣的: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人家炙手可熱,有權有勢,大家都離他遠點。走在路上別擋領導的轎子,高鐵上領導要霸座你得忍著。
當然,杜甫一枚小小公務員,還輪不到楊宰相來宰。顏真卿夠資格。
顏真卿的正職是兵部員外郎,官不大,但性格很剛,楊宰相讓他當小弟,顏真卿不鳥他。於是,接連被宰。
在楊國忠的“忠言”建議下,顏真卿被派往平原郡,做了市委書記。
當時的平原郡,在現在的山東德州附近,跟河北接壤。顏真卿是一名優秀的大唐幹部,上任沒多久,就把平原郡搞得有模有樣。
請看高適發來的賀電:
《奉寄平原顏太守》
皇皇平原守,駟馬出關東。
銀印垂腰下,天書在篋中。
自承到官後,高枕揚清風。
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
然而,“揚清風”容易,“高枕”就難了。當時的大唐,全國有十大藩鎮,其中三個最猛的叫河東、範陽、平盧,覆蓋了現在山西、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北部。這三個藩鎮都歸一個人管,他就是安祿山。顏真卿治守的平原郡,也在安祿山轄區。
哦對了,此時的安祿山還有一個身份——楊玉環的幹兒子。那年頭,親兒子都能手刃老爹,幹兒子有啥不敢幹的。
安史之亂終於來了。
04
短短兩個月,安史叛軍一路南下,攻占洛陽,打進長安,唐朝最血腥的故事一個接一個上演。
唐玄宗狼狽逃往成都,在馬嵬坡迫於壓力,殺了楊國忠和楊玉環。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不知道杜甫寫這句詩的時候,悲傷中有沒有憤怒。
反正唐玄宗是有的。
貴妃死了,京城都被占了,還是他最信任的幹兒子幹的。最要命的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戰鬥力非常渣,安史叛軍如鐮刀割韭菜,很多地方甚至不戰而降。
“北方二十四個郡,難道沒有一個忠臣?” 唐玄宗哭得像被人搶了玩具的孩子。
當然有。
在北方敵占區,還有兩個小城市沒有降,一個是平原郡的顏真卿。另一個,是離平原郡不遠的常山,太守叫顏杲卿[gǎo]。
沒錯,顏杲卿是顏真卿的堂兄。為了讓顏杲卿跟他一起打朝廷,安祿山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當作人質。黑社會都這麽幹。
然而在大義和親情之間,顏杲卿選擇了大義。他和顏真卿聯手,開始了剿匪行動。隻是他們地盤太小,士兵隻有區區數千。老兄弟倆到處求聯盟,很多原本打算投降的將領,也加入他們的救國軍。
可惜那裏畢竟是叛軍的根據地,顏杲卿最終戰敗。叛軍把他送到洛陽。
當時的洛陽,已經被安祿山拿下,他在那裏自稱大燕皇帝。
顏杲卿一身硬骨頭,對著安祿山開始大罵,安祿山就割了他的舌頭,滿口血,還在罵,安祿山命人砍下他的腳,還是罵。最後,他被一刀刀肢解......
他那個做了人質的兒子顏季明,也被砍頭。顏杲卿全家30多口,滿門抄斬。
大名鼎鼎的國寶《祭侄文稿》,就是顏真卿找到顏季明的頭顱後寫成的。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我以一個不懂書法的人實話實說,從書法角度,沒看出這幅字好在哪裏。多處塗抹,布局也雜亂。
我覺得它的價值,恰在書法之外,字裏行間,能看到一個“真卿”,能感受到他在看到親人被殘忍致死的屍骨後的悲傷和憤怒。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副書法作品,而是一篇祭文。感情的流露,比書法的審美更重要。就像很多大文豪,寫起來文章來構思巧妙,才華橫溢,可是他們的家信,往往語言樸實,甚至笨拙,這才是他真實的一麵。
就在侄子顏季明做人質不久,顏真卿為了說服另一個太守跟他一起保衛大唐,竟然也讓自己10歲的兒子去做了人質。
兵荒馬亂,這孩子後來去向不明,直到20年後才找到顏真卿。這可是他唯一的兒子,不知道這20年裏,顏夫人有沒有殺他的心。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顏真卿舍得。在他的忠烈大義下,北方17個郡都加入平亂大軍,抄了安史叛軍的後路,可謂居功至偉。
顏杲卿因為駐守常山,世人稱之為顏常山。文天祥寫過、林則徐抄過的《正氣歌》裏有一句,“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說的就是顏杲卿被割了舌頭還不投降。
安史之亂結束後,55歲的顏真卿回到朝堂。按說立過這等大功,還是烈士家屬,朝廷肯定沒人給他穿小鞋了吧。
才不會。
弄權的人像蟑螂一樣,生命力很強的。李林甫、楊國忠領了盒飯,首席大太監李輔國、元載又登場了。
這時的皇帝是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李豫。他的上位跟他老爹唐肅宗一樣,都是被李輔國操控的。大唐藩鎮問題還沒解決,又增加一個宦官幹政。
這兩大毒瘤一直把大唐榨幹耗淨,直到滅亡。後麵的五代十國,本質上隻是各個藩鎮的延續。
這種政治環境,對顏真卿這樣的正直人來說是很詭異的。很快,他就被元載誹謗,開始了下半輩子的貶謫生涯,什麽峽州、撫州、湖州,調來調去。
唯一的靜好歲月是在湖州,在那裏,一個叫張誌和的詩人跟他喝酒釣魚談書法,用“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溫暖了顏真卿心和胃。
詩的後兩句,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他真能不歸也好,可他必須得歸了。
在長安,已經挖好一個大坑,等著他跳進去。
05
挖坑的這個人,叫盧杞。
盧杞是當時的宰相,資深大奸臣。對他的評價,用王安石的話說,“重用這樣的人都沒有亡國,唐朝真幸運。”歐陽修說他是“蛀蟲”,蘇洵說他“足以亡國”。這樣一個人,偏偏被顏真卿遇到了。
彼時,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後遺症才剛剛開始,各個藩鎮動不動就要搞獨立上市,地區一把手輪不到朝廷任命,都是繼承製,儼然一個個獨立小王國。
淮南節度使李希烈,就是其中一位。
公元782年,李希烈聯合幽州、淄青、魏博幾個藩鎮,宣布脫離中央,自稱皇帝。這幫軍閥都是安史叛軍的親信,對大唐沒有一點向心力,並且很能打。
如果武力對抗,中央是沒有能力的,隻能祭出最後一招:招安。可是派誰去呢?盧杞選擇了顏真卿。
要知道,當時李希烈已經公開稱帝,明擺著沒打算講和,他們還特別不講究戰爭禮儀,兩軍交戰,先斬來使。
去,還是不去?這是一道送命題。
顏真卿又選擇了去。這時,他已經是個75歲的老頭了,很多人勸他,可以不去的,但他還是去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凜然正氣的人,敵人也舍不得殺的,先要招降,比如曹操對關羽。
李希烈見到顏真卿,情況也差不多。先許他宰相之位,榮華等身,顏真卿不但不從,反而對李希烈破口大罵。
軟的不行來硬的,李希烈架起火堆,威脅要燒死他,顏真卿徑直往火裏走,被拉了出來。又給他看被割下的將領的耳朵,顏真卿麵無懼色。
最後又在他的牢房裏挖坑:再不服,這就是埋你的地方。顏真卿還是一身硬骨頭,寧死不從。
一通操作下來,李希烈沒了耐心,將顏真卿絞死。這一年,他77歲,是從盛唐走來的那一批文人裏最長壽的,也是死得最慘的。
複盤整個事件,與其說是李希烈殺了顏真卿,不如說是朝廷殺的,策劃人盧杞,決策人唐德宗。
顏氏一族在安史之亂的表現,忠義功勳都是一等,說是對大唐有再造之恩也不為過。
北島有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從玄宗後期的李林甫、楊國忠,再到肅宗、代宗時期的李輔國、元載,再到德宗時期的盧杞,卑鄙者總是暢行無阻、平步青雲,高尚者往往是顏真卿的下場。
06
弄臣的上台與藩鎮的騷亂、朝臣向心力的瓦解,都在同一個曆史點上出現,這決非巧合。
安史之亂結束,大唐表麵上依然延續了150年,但隻是續命而已,那個統一的、獨立的、真正的大唐,從這一刻就滅亡了。所謂大唐,隻是N個表麵統一的小王國。
安祿山隻是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後麵的中晚唐,隻是它的連鎖反應。
牛李黨爭、藩鎮割據、宦官幹政,這三碗砒霜,大唐一直喝到死。唐詩裏的雄性荷爾蒙,從初唐、盛唐到中晚唐,是遞減的,忠臣武將,在中晚唐也找不到幾個。
公元907年,大唐壽終正寢。
江山崩塌前夜,亡國之君唐昭宗,麵對氣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和藩鎮群起,發現身邊竟沒有一個可用之人。
他一聲哀歎,寫下一首蹩腳的《菩薩蠻》,其中兩句是:
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
嗬嗬。
注:
最後一任皇帝唐哀帝,14歲即位,17歲被殺,隻是一個傀儡皇帝,連亡國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