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德國大叔的“無聲”西點屋,幾乎不盈利,不裁員,至今已開9年……

(2020-08-18 13:29:53) 下一個

在湖南長沙有一家西點屋,幾乎不盈利,至今已經開了9年。

那裏有一位德國大叔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能熟練使用中國手語。

  

  在這個藏在僻靜小巷的西點屋裏,顧客可以買到噴香的麵包、溫熱的咖啡,也可以感受到愛、堅守和溫情。

  這間西點屋,麵積不大,員工不多,不熱鬧,但溫暖,顧客大多都是回頭客

  店老板是德國人,名叫吳正榮,今年50多歲,講一口流利的中文,偶爾還夾雜著幾句湖南話,有些顧客叫他吳老板,或者吳叔叔。

  

  在這家店的後廚,除了廚具的碰撞聲之外,卻聽不到有人說話的聲音。所有的麵點師傅都在低頭忙碌,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手中的麵團。

  老板吳正榮則總是站在烤箱旁邊,隻要聽到烤箱定時器發出滴滴的聲響,他便親自去把熱氣騰騰的麵包端出來。他說:“他們都是聾啞人,聽不見定時器的聲音,所以我要負責烤箱。”

  “雖然我的店裏不熱鬧,但是我的店裏很溫暖。”

  18年的“湘”緣

  18年前,吳正榮和妻子杜雪慧放棄了在德國的穩定工作,來到長沙幫助聽障兒童。據吳正榮介紹,自己和妻子當時參加了一家德國民間慈善組織在中國開展的聽障兒童助學項目,助學項目點選在湖南,他們便到了湖南。沒想到,在長沙這一住就是18年。

  18年來,他和妻子幫助了將近500位聽障兒童,教他們學說話,幫助他們上學。吳正榮說:“剛來的時候,肯定有點不適應,因為天氣很熱。我覺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也沒計算過時間,不知不覺就這麽久了。”

  

  △吳正榮妻子杜雪慧在教聽障兒童學說話

  2011年,吳正榮萌生了開一家西點屋教聽障人士製作西點手藝的想法。他說,如果能夠教聽障人士一門手藝,他們的生活,也許會容易得多。

  “自食其力,更有尊嚴。”

  幾經周折,吳正榮找到了一位德國的西點師傅,讓西點師傅教自己和店裏的聾啞人製作西點的手藝。

  一開始,西點屋選址在熱鬧的街區,但由於一直不怎麽賺錢,吳正榮無法承擔高額的店鋪租金,他隻能把店搬到一個小巷子裏。

湘春巷是條隱藏在老城區的小巷,因修路封路三年,差不多成了一條死巷。除了住在此處的居民,幾乎沒有路人經過。

但這並不能阻止,每天大量的人舉著手機跟著導航尋尋覓覓,專程來到吧赫西點。

前台的德國大叔吳正榮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給每位前來購買的人介紹每一個產品。

與老板熱情好客相比,店裏的其他員工卻一直默不作聲。麵包店的後廚,更是安靜到隻能聽到模具與台板接觸的聲音。偶爾顧客要谘詢什麽,他們也是做出手語回應。是的,他們都是「聽障人士」。

  △西點屋的員工在製作麵包

吳正榮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畢業後的他在一家製藥廠做化學工程師。而妻子杜雪慧,則是一名小學老師,兩人在德國基本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但吳正榮因為對中國比較感興趣,所以他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學中文。這樣的想法獲得了妻子的支持,於是,兩人都辭去了德國的工作,來到中國台灣學習中文。

學習期間,吳正榮偶然看到了德國“環球救助協會”關於中國聽障兒童的報道:當時,國內部分地區醫療和經濟條件落後。一旦新生兒出現聽力障礙,會錯過發聲的最佳時機。

這也就是媒體經常宣傳的“十聾九啞”。但這一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通過給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以及進行康複訓練:不僅能讓他們學會說話,更有可能恢複部分聽力,讓生活重回正軌。

“十聾九啞”這個字眼,刺痛了吳正榮的心。眼前優渥的生活失卻了顏色,思慮許久,他終於下定決心詢問妻子:“你是否願意跟我到長沙,做些有意義的事?”“當然。”

吳正榮夫婦,決心要改變“十聾九啞”的現狀。因此他們02年來到長沙,做義工幫助當地聽障兒童。

最初,吳正榮夫婦在湖南省殘聯的康複中心。手把手地幫助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複訓練。

隨著義工項目範圍的擴大,夫婦倆想要做得更多。他們開始穿梭於不同的康複訓練中心,了解受資助孩子的情況。

16年間,吳正榮夫婦累計幫助了500多名聽力障礙兒童。哪怕吳正榮現在在做麵包店,他的妻子杜雪慧,依然堅持每天幫助、走訪聽障兒童:

隨著資助工作的深入,吳正榮發現了一個問題。

很多聽障兒童雖然學會說話,但社會依然存在著歧視他們的現象。

哪怕一位聽障兒童學會了說話,但TA一旦沒有一技之長,那麽TA照樣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吳正榮正是在這個想法的驅使下,開了這家麵包店的。

他盤下了長沙太平街的一家德國麵包坊。來麵包店當學徒的聽障人士,他從不收學費,每個月還會發生活費,而且免費提供吃住。目的,就是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

然而,沒有做生意經驗的吳正榮,還是很快遇到了經營危機。因為成本、租金等過高,導致入不敷出,麵包店一度麵臨關門的狀況。

不得已,他們隻得做出無奈之舉,將店麵搬到了偏僻的湘春巷。

隨著租金成本的降低,加上媒體報道提升了麵包店的知名度。

小店漸漸起死回生,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感動於這對夫妻的善心而慕名前來買麵包。

  2014年,德國師傅回國了。吳正榮就挑起了大梁,自己一個人教聾啞人製作西點。迄今為止,他已經將20位聽障人士培訓成為合格的西點製作人。

  “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我一定要堅持下去”

  吳正榮告訴記者,這麽多年來,西點屋一直都是保本經營。“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吳正榮說,自己在長沙多年來一直租房住,生活過得也並不富裕。離開家鄉這麽多年,偶爾還是會想家,以前最想念的是德國的堿水麵包,現在自己會做了。自己在長沙待久了,慢慢結識了一些新朋友,大多都是店裏的顧客。

  

  “謝謝妻子陪在身邊,有她在,我也就不孤獨了。”吳正榮遠在德國的親友,也十分支持夫妻倆的行為。西點屋遇到了經營困難,德國的親友們還會幫忙。

  在這個德國大叔的西點屋裏,貼滿了一位老顧客為西點屋想出的口號——把麵包帶回家,把愛傳遞出來。麵包在這裏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滿足味蕾的香甜美味,更包含著吳正榮夫婦對聽障人士的愛心。

  

  一片麵包、一杯咖啡、一群人。當你走進這間“無聲”的西點屋,  你會發現,這裏的一點一滴都藏著它們獨有的語言,溫馨而讓人動容。

9年來,吧赫西點培養出了眾多專業的無聲麵包師。不少人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走向更加廣闊的人生舞台。

他們總能不時給他們送來一些反饋:“你知道嗎!我要當媽媽了哦~”“我終於把我最愛的姑娘娶回家啦!!”“我買房啦!”

每次收到這些反饋,夫妻倆都是樂開了花。他們還沒有孩子,但在他們心裏,早就把這些聽障人士,當作自己的子女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我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非但沒有離開中國,反而留了下來,與我國人民一同抗疫。今年疫情期間,西點屋一直在虧錢,但吳正榮並沒有裁員,麵包也沒有漲價。因為他擔心員工在別的地方找工作沒有那麽容易。

  “之前那麽多年都沒有放棄,我不會因為疫情而放棄。”

問到他留下的理由,他隻是淡淡地說:“我擔心員工們聽不到烤箱的聲音,所以我必須留下來,培訓他們工作。”

哪怕疫情讓麵包店虧本,吳正榮依然沒有選擇裁員。他深知聽障人士一旦失業,將很難找到工作。

所幸的是,麵包店熬過了疫情,重獲新生。

如今,吳正榮開的這家吧赫西點,依然為培訓聽障人士而努力。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在於堅持;堅持一下不難,難的是堅持到底。

也許,你無法親身造訪這家暖心的小店。但當你想起這個故事時,請給打著手語的陌生人一個燦爛的笑容,伴他們在無聲的世界裏,前行片刻。

根據多篇網文綜合轉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