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
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說道:“我到桂林,三餐都到處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饑渴,填不飽的。”故鄉留給人的印記有時就是這麽簡單。
下麵這篇文摘來自白先勇先生的《我的尋根記》。來源:澎湃網
少小離家老大回
文|白先勇
去年一月間,我又重返故鄉桂林一次,香港電視台要拍攝一部有關我的紀錄片,要我“從頭說起”。如要追根究底,就得一直追到我們桂林會仙鎮山尾村的老家去了。我們白家的祖墳安葬在山尾村,從桂林開車去,有一個鍾頭的行程。一月那幾天,桂林天氣冷得反常,降到攝氏二度。
在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我與香港電視台人員,坐了一輛中型巴士,由兩位本家的堂兄弟領路,尋尋覓覓開到了山尾村。山尾村有不少回民,我們的祖墳便在山尾村的回民墓園中。走過一大段泥濘路,再爬上一片黃土坡,終於來到了我們太高祖榕華公的祖墓前。
從前中國人重視族譜,講究慎終追遠,最怕別人批評數典忘祖,所以祖宗十八代盤根錯節的傳承關係記得清清楚楚,尤其喜歡記載列祖的功名。大概中國人從前真的很相信“龍生龍,鳳生鳳”那一套“血統論”吧。但現在看來,中國人重視家族世代相傳,還真有點道理。

白先勇父母合照
據我觀察,我們家族,不論男女,都隱伏著一脈桀驁不馴、自由不羈的性格,與揖讓進退、循規蹈矩的中原漢族,總有點格格不入,不過我們這一族,在廣西住久了,熏染上當地一些“蠻風”,也是有的。我還是相信遺傳與環境分庭抗禮,是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的兩大因素。
十五世,傳到了榕華公,而我們這一族人也早改了漢姓姓白了。榕華公是本族的中興之祖,所以他的事跡也特別為我們族人津津樂道,甚至還加上些許神話色彩……
從小父親便常常講榕華公的中興事跡給我們聽。我想榕華公苦讀出頭的榜樣,很可能就是父親心中勵誌的模範。我們白家到了父親時,因為祖父早歿,家道又中落了,跟榕華公一樣,小時進學都有困難。
有一則關於父親求學的故事,我想對父親最是刻骨銘心,恐怕影響了他的一生。父親五歲在家鄉山尾村就讀私塾,後來鄰村六塘圩成立了一間新式小學,師資較佳,父親的滿叔誌業公便帶領父親到六塘父親的八舅父馬小甫家,希望八舅公能幫助父親進六塘小學。
八舅公家開當鋪,是個嫌貧愛富的人,他指著父親對滿叔公說道:“還讀什麽書?去當學徒算了!”這句話對小小年紀的父親,恐怕已造成“心靈創傷”(trauma)。父親本來天資聰敏過人,從小就心比天高,這口氣大概是難以下咽的。
後來得滿叔公之助,父親入學後,便拚命念書,發憤圖強,雖然他日後成為軍事家,但他一生總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在家裏,逼我們讀書,絕不鬆手,在前線打仗,打電話回來給母親,第一件事問起的,就是我們在校的成績。大概父親生怕我們會變成“紈絝子弟”,這是他最憎惡的一類人,所以我們的學業,他抓得緊緊的。到今天,我的哥哥姐姐談起父親在飯桌上考問他們的算術“九九”表還心有餘悸,大家的結論是,父親自己小時讀書吃足苦頭,所以有“補償心理”。

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合照
會仙鎮上有一座東山小學,是父親一九四〇年捐款興建的,迄今仍在。我們的巴士經過小學門口,剛好放學,成百的孩子,一陣喧嘩,此呼彼應,往田野中奔去。父親當年興學,大概也就是希望看到這幅景象吧:他家鄉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如果當年不是辛亥革命,父親很有可能留在家鄉當一名小學教師呢。他十八歲那年還在師範學校念書,辛亥革命爆發,父親與從前陸軍小學同學多人,加入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昌去參加革命。家裏長輩一致反對,派了人到桂林北門把守,要把父親攔回去。父親將步槍托交給同隊同學,自己卻從西門溜出去了,翻過幾座山,老人山、溜馬山,才趕上隊伍。這支學生敢死隊,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往武昌,加入了曆史的洪流。父親那一步跨出桂林城門,也就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從前在桂林,父親難得從前線回來。每次回來,便會帶我們下鄉到山尾村去探望祖母,當然也會去祭拜榕華公的陵墓。那時候年紀小,五六歲,但有些事卻記得清清楚楚。比如說,到山尾村的路上,在車中父親一路教我們兄弟姐妹合唱嶽飛作詞的那首《滿江紅》。
那恐怕是他唯一會唱的歌吧,他唱起來,帶著些廣西土腔,但唱得慷慨激昂,唱到最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他的聲音高亢,頗為悲壯。很多年後,我才體會過來,那時正值抗戰,烽火連城,日本人侵占了中國大片土地。嶽飛穆興複宋室,還我河山的壯誌,亦正是父親當年抵禦外侮,捍衛國土的激烈懷抱。日後我每逢聽到《滿江紅》這首歌,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到桂林之前,我先去了台北,到台北近郊六張犁的伊斯蘭教公墓替父母親走過墳。我們在那裏建了一座白家墓園,取名“榕蔭堂”,是父親自己取的,大概就是向榕華公遙遙致敬吧。我的大哥先道、三姐先明也葬在“榕蔭堂”內。榕華公的一支“餘蔭”就這樣安息在十萬八千裏外的海島上了。墓園內起了座伊斯蘭教禮拜的邦克樓模型,石基上刻下父親的遺墨,一副挽吊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對聯:
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
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

一九四六年七月九日,抗戰勝利周年紀念,十兄弟姐妹聚齊留影
一九四七年父親因“二二八事件”到台灣宣撫,到台南時,在延平郡王祠寫下這副挽聯,是他對失敗英雄鄭成功一心恢複明祚的孤忠大義一番敬悼。恐怕那時,他萬沒有料到,有一天自己竟也瀛島歸真。
我於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時離開桂林,就再沒有回過山尾村,算一算,五十六年。“四明狂客”賀知章罷官返鄉寫下他那首動人的名詩《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的鄉音也沒有改,還能說得一口桂林話。在外麵說普通話、說英文,見了上海人說上海話,見了廣東人說廣東話,因為從小逃難,到處跑,學得南腔北調。在美國住了三十多年,又得常常說外國話。
但奇怪的是,我寫文章,心中默誦,用的竟都是鄉音,看書也如此。語言的力量不可思議,而且先入為主,最先學會的語言,一旦占據了腦中的記憶之庫,後學的其他語言真還不容易完全替代呢。我回到山尾村,村裏兒童將我團團圍住,指指點點,大概很少有外客到那裏去。當我一開腔,卻是滿口鄉音,那些孩子首先是麵麵相覷,不敢置信,隨即爆笑起來,原來是個桂林老鄉!因為沒有料到,所以覺得好笑,而且笑得很開心。

白先勇母親與兄弟三人
村裏通到祖母舊居的那條石板路,我依稀記得,迎麵撲來嗆鼻的牛糞味,還是五十多年前那般濃烈,而且熟悉。那時父親帶我們下鄉探望祖母,一進村子,首先聞到的,就是這股氣味。村裏的宗親知道我要回鄉,都過來打招呼,有幾位,還是“先”字輩的,看來是一群老人,探問之下,原來跟我年紀不相上下,我心中不禁暗吃一驚。從前踏過這條石徑,自己還是“少小”,再回頭重走這一條路,竟已“老大”。如此匆匆歲月,心理上還來不及準備,五十六年,驚風飄過。
我明明記得最後那次下鄉,是為了慶祝祖母壽辰。父親領著我們走到這條石徑上,村裏許多鄉親也出來迎接。老一輩的叫父親的小名“桂五”,與父親同輩的就叫他“桂五哥”。那次替祖母做壽,搭台唱戲,唱桂戲的幾位名角都上了台。
那天唱的是《打金枝》,是出郭子儀上壽的應景戲。桂劇皇後小金鳳飾公主金枝女,露凝香反串駙馬郭曖。戲台搭在露天,那天風很大,吹得戲台上的布幔都飄了起來,金枝女身上粉紅色的戲裝顫抖抖的。駙馬郭曖舉起拳頭氣呼呼要打金枝女,金枝女一撒嬌便嚶嚶地哭了起來,於是台下村裏的觀眾都樂得笑了。
晚上大伯媽給我們講戲,她說金枝女自恃是公主拿架子,不肯去跟公公郭子儀拜壽,所以她老公要打她。我們大伯媽是個大戲迷,小金鳳、露凝香,還有好幾個桂戲的角兒都拜她做幹媽。大伯媽是典型的桂林人,出口成章,妙語如珠,她是個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她有幾句口頭禪:
酒是糯米湯,不吃心裏慌。
煙槍當拐杖,拄起上天堂。
她既不喝酒當然也不抽大煙,那隻是她一個瀟灑的姿勢罷了。後來去了台灣,環境大不如前,她仍樂觀,自嘲是“戲子流落趕小場”。她坐在院中,會突然無緣無故拍起大腿迸出幾句桂戲來,大概她又想起她從前在桂林的風光日子以及她的那些幹女兒來了。大伯媽痛痛快快地一直活到九十五。

白先勇兄弟姐妹與母親
祖母的老屋還在那裏,隻剩下前屋,後屋不見了。六叔的房子、二姑媽的都還在。當然,都破舊得搖搖欲墜了。祖母一直住在山尾村老家,到湘桂大撤退前夕才搬進城跟我們住。祖母那時已有九十高齡,不習慣城裏生活。父親便在山尾村特別為她建了一幢樓房,四周是騎樓,圍著中間一個天井。房子剝落了,可是騎樓的雕欄仍在,隱約可以印證當年的風貌。
父親侍奉祖母特別孝順,為了報答祖母當年持家的艱辛。而且祖母對父親又分外器重,排除萬難,供他念書。有時父親深夜苦讀,祖母就在一旁針線相伴,慰勉他。冬天,父親腳上生凍瘡,祖母就從灶裏掏出熱草灰來替父親渥腳取暖,讓父親安心把四書五經背熟。這些事父親到了老年提起來,臉上還有孺慕之情。
祖母必定智慧過人,她的四個媳婦竟沒說過她半句壞話,這是項了不起的成就。老太太深明大義,以德服人,頗有點賈母的派頭。後來她搬到我們桂林家中,就住在我的隔壁房。每日她另外開夥,我到她房間,她便招我過去,分半碗雞湯給我喝,她對小孩子這份善意,卻產生了沒有料到的後果。原來祖母患有肺病,一直沒有發覺。我就是那樣被染上了,一病五年,病掉了我大半個童年。
我臨離開山尾村,到一位“先”字輩的宗親家去小坐了片刻。“先”字輩的老人從米缸裏掏出了兩隻瓷碗來,雙手顫巍巍地捧給我看,那是景德鎮製造的釉裏紅,碗底印著“白母馬太夫人九秩榮壽”。那是祖母的壽碗!半個多世紀,曆過多少劫,這一對壽碗居然幸存無恙,在幽幽地發著溫潤的光彩。
老人激動地向我傾訴,他們家如何冒了風險收藏這兩隻碗。她記得,她全都記得,祖母那次做壽的盛況。我跟她兩人搶著講當年追往事,我們講了許多其他人聽不懂的老話,老人笑得滿麵燦然。她跟我一樣,都是從一棵榕樹的根生長出來的樹苗。我們有著共同的記憶,那是整族人的集體記憶。那種原型的家族記憶,一代一代往上延伸,一直延伸到我們的始祖伯篤魯丁公的基因裏去。
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處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饑渴,填不飽的。我在《花橋榮記》裏寫了不少有關桂林米粉的掌故,大概也是“畫餅充饑”吧。外麵的人都稱讚雲南的“過橋米線”,那是說外行話,大概他們都沒嚐過正宗桂林米粉。
晚上我們下榻市中心的榕湖賓館是我指定要住的,住進去有回家的感覺,因為這座賓館就建在我們西湖莊故居的花園裏。抗戰時我們在桂林有兩處居所,一處在風洞山下,另一處就在榕湖,那時候也叫西湖莊。
因為榕湖附近沒有天然防空洞,日機常來轟炸,我們住在風洞山的時候居多。但偶爾母親也會帶我們到西湖莊來,每次大家都歡天喜地的,因為西湖莊的花園大,種滿了果樹花樹,橘柑桃李,還有多株累累的金橘。我們小孩子一進花園便七手八腳到處去采摘果子。橘柑吃多了,手掌會發黃,大人都這麽說。
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整座桂林城燒成了一片劫灰,我們西湖莊這個家,也同時毀於一炬。戰後我們在西湖莊舊址重建了一幢房子,這所房子現在還在,就在榕湖賓館的旁邊。
那天晚上,睡在榕湖賓館裏,半醒半睡間,蒙蒙矓矓我好像又看到了西湖莊花園裏,那一叢叢綠油油的橘子樹,一隻隻金球垂掛在樹枝上,迎風招搖,還有那幾棵老玉蘭,吐出成千上百夜來香的花朵,遍地的梔子花,遍地的映山紅,滿園馥鬱濃香引來成群結隊的蜜蜂蝴蝶翩躚起舞——那是另一個世紀、另一個世界裏的一番承平景象,那是一幅永遠印在我兒時記憶中的歡樂童畫。

《我的尋根記》白先勇 廣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簡介
白先勇,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台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近年來致力於兩岸昆曲複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的重新解讀與推廣,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無名氏《白羅衫》,著有《白先勇細說〈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