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1898年,四川,重慶府的城牆。伊莎貝拉·伯德女士(英)/攝。
重慶是我國的直轄市,是長江上遊地區經濟、金融、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繼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
1898年,重慶府海關的警衛士兵。
1910年,重慶朝天門,木船在江邊停靠,人們赤著上身在碼頭上辛勤勞作,挑起扁擔運送貨物。
1917年,四川省萬縣萬州橋。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萬縣現在叫萬州,已經從四川劃歸重慶管轄,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區。
1917年,重慶,人們在做煤塊。美國著名中國專家,社會經濟學家Sidney David Gamble/攝。
1917年,重慶江邊挑水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20世紀初的重慶城沒有自來水,吃水、用水全靠挑夫、擔水工供應。重慶挑水夫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成群的挑水夫爬坡上坎,以此賣水養家糊口。
1917年,銅梁安居鎮(今重慶銅梁區),踩水車和背背簍小男孩。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銅梁安居鎮(今重慶銅梁區),紡線的婦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重慶,敲鼓。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34年,重慶,山城街道上來往的行人。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到達重慶。
1939年5月,五一勞動節,重慶舉行國民公約宣誓典禮,矢誌抗戰救國。
圖為《新華日報》發動勞工組織主導群眾集會。
1940年,重慶,3個兒童。哈裏森·福爾曼/攝。
抗戰時期,重慶的挑水夫。
1940年,重慶,紡織廠女工。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0年3月31日,重慶,民國最有權勢的宋氏三姐妹再次聚首。
1941年11月14日,重慶,被日軍轟炸的幾成廢墟的街道。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1年11月17日,重慶,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全會的與會者。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1年,重慶,周恩來。卡爾·邁登斯/攝,大約拍攝於1940-1941年。
周正在為“皖南事變”題寫“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前五個字。
抗戰時期,重慶,珊瑚壩機場的近景。
重慶,在城市的廢墟中繼續營業的國民酒家。卡爾·邁登斯/攝,大約拍攝於1940-1941年。
撤離到重慶避難的人員,正在進城。哈裏森·福爾曼/攝,大約拍攝於1941-1942年之間。
重慶,長江沿途的竹窩棚。哈裏森·福爾曼/攝,大約拍攝於1941-1942年之間。
1941年,重慶,商業區的店鋪招牌。哈裏森·福爾曼/攝。
重慶,新娘和新郎在集體婚禮儀式上對拜。哈裏森·福爾曼/攝,大約拍攝於1941-1942年之間。
重慶,集體婚禮儀式上的一位新娘。哈裏森·福爾曼/攝,大約拍攝於1941-1942年之間。
重慶,一名警察。哈裏森·福爾曼/攝,大約拍攝於1941-1942年之間。
1945年,重慶,香煙攤。
1941年5月,重慶,被日軍敵機炸毀的房屋。
1942年,重慶,蔣介石。此時抗戰已經進入僵持狀態。
1942年,重慶高炮團國軍士兵。
1942年,重慶,菜販和苦力們通過重慶的南紀門。
1943年,國民政府修改《兵役法》,明確實行征兵製,並鼓勵青年學生參軍。圖為1943年,重慶入伍青年在進行身體檢查。
1943年,重慶朝天門,人潮湧動的挑夫、行人們正在石台階上行走。
1943年,重慶,一處香港人開設的裁縫鋪。當時大量的國民黨官員和富商湧入重慶,帶動了重慶的經濟繁華。
1940年代,重慶,浮圖關公園大門。
1944年,重慶,女工進入廠內上班。
1944年,重慶,重建的建國銀行。這裏就是今天民族路往朝天門方向十字路口的小廣場所在的位置——民族路2號。
1945年,重慶和談期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在一次宴會上互相敬酒,這是中國現代史最大的飯局。
1945年,重慶,"下半城"全景。
1945年8月,重慶,小販街市。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8月,重慶,通貨膨脹使得紙幣嚴重貶值,一個女孩抱著一大堆不值錢的紙幣。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8月,重慶,擺地攤賣美國香煙的小販。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8月,重慶,美軍士兵在鍾表店購買鬧鍾。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8月,重慶,苦力勞工領工資。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慶祝抗戰勝利,市民舉著同盟國四位領袖的頭像旗幟慶祝抗戰勝利。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慶祝抗戰勝利,蔣介石穿著軍裝與市民同慶。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重慶談判期間的毛澤東。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與蔣介石及美國大使帕特裏克·赫爾利合影。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11月,重慶,蔣介石和宋美齡坐在自己家的客廳裏。 傑克·威爾克斯/攝。
1950年代,重慶朝天門纜車。
1944年7月,茅以升主持設計了重慶朝天門望龍門纜車。
纜車於1945年4月竣工,當年5月16日通車運行。纜車通車是當年轟動重慶的大事,一時萬人空巷,很多重慶市民都擠到這裏乘坐纜車。
1945年9月,重慶,擁擠的公共汽車。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唯一大戲院, 人們排隊等候看電影。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長江堤岸上的民居。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重慶,一處地道的川菜館,師傅們正在忙碌著。
1945年9月,重慶,滑竿轎子。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化龍橋,臨江的重慶景象。威廉·迪柏/攝。
1945年,重慶街景。威廉·迪柏/攝。
1945年,重慶的居民區。威廉·迪柏/攝。
1945年9月,重慶,布匹市場。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中產階層一對夫妻(左)在家門前和兩個仆人合影。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政府公務人員譚泉宇與妻子收拾行李準備搬家。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9月,重慶,長江岸邊用泥巴和竹子修建的民居。傑克·威爾克斯/攝。
1945年,重慶,洪崖洞。
1945年,重慶,水碼頭。
1946年3月,四川萬縣萬州橋。凱塞爾(美)/攝。
萬縣位於長江上遊地區、重慶東北部,處三峽庫區腹心,屬長江上遊區域中心城市。現在叫萬州,已經從四川劃歸重慶管轄,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區。
1947年,重慶,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合影照。
抗戰時期,重慶,小什字。從朝天門往上走就是小什字,解放前小什字是比較鬧熱的,這裏有許多大的銀行、當鋪。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
解放後,中共重慶市委八號樓。
1950年代,重慶西南大學校門。
1958年,重慶,上清寺電車站。
1959年,重慶碼頭。
1959年,重慶朝天門,重慶港客運站,這是當時標誌性高層建築。
1960年代,重慶七星崗,重慶賓館。
1960年,重慶,和平公寓。
1970年代,重慶,人民大禮堂。
1970年代,重慶,朝天門夜景。
1970年代,重慶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全玉璽/攝。
1980年,重慶,公園裏的姑娘。布魯諾·巴貝/攝。
1980年代,重慶纜車。
1980年代,重慶,解放碑。
1982年,重慶,人民大禮堂。
1980年代,重慶解放碑。
1982年,重慶,石門大橋。
1982年,重慶,當時最高大樓會仙樓賓館開業。
1980年代初,國泰電影院,那時候叫和平電影院。
1983年,重慶,菜園壩纜車。
1984年5月,重慶大坪電信大樓。鄧洪秀/攝。
2015年4月,當年的電信主樓尚在,隻是重新裝修了再加了個尖頂。鄧洪秀/攝。
後麵的高層玻璃樓房為原七牌坊幾次拆遷後今年建成的“英利國際”大廈,右邊高樓為單巷子拆遷後修的小區住宅。
1984年10月,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鄧洪秀/攝。
當時長江大橋上車輛仍稀稀拉拉,幾輛貨車、公交車,一輛蘇式吉普車,很少轎車。南岸剛開始開發,還沒什麽像樣的建築。
2015年4月,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及南岸高層建築。
當年的“四川長江第一公路大橋”,隨著車流量不斷增加,交通擁堵現象嚴重。
為緩解交通堵塞,在原大橋旁又建了一座複線橋;原來南橋頭的兩座隧道的山頭被徹底鏟掉,使南坪與長江大橋實現無障礙連接。
1984年,重慶,朝天門纜車正式營業。
1984年4月,重慶嘉陵江大橋及江北地區。嘉陵江大橋北橋頭右邊即是當時出名的重鋼三廠。鄧洪秀/攝。
2015年4月14日,同一地方30年後重新拍攝的照片,重慶嘉陵江大橋及江北地區高樓林立、鱗次櫛比。鄧洪秀/攝。
1985年,重慶,較場口。
1980年代,重慶街景。
1987年,重慶渝中區七孔橋。
1980年代,重慶公交電車。
1983年,重慶,時髦青年。久保田博二/攝。
1988年,重慶,小朋友。Stan Godwyn(美)/攝。
1980年代,重慶南溫泉。全玉璽/攝。
1988年,重慶,曬衣服。Stan Godwyn(美)/攝。
1988年,重慶,南坪轉盤。
1980年代,波音737第一次降落在重慶白市驛機場。
1980年代,重慶,大霧中的長江索道。
1980年代,重慶渝中區,中山支路至枇杷山後街。
1988年,重慶,解放碑夜景。
1980年代,重慶,臨江門天橋,旁邊的魁星樓剛開建。
1980年代,重慶,解放碑好吃街"胖子媽鹵味店"可是遠近聞名的美食,是每一個老重慶人小時候的回憶。
1980年代,重慶渝中區,四方街。
1991年,重慶,兩路口夜景。
1990年代,重慶市客輪。
1990年代,重慶,解放碑街景。
1991年,重慶渝北。
1991年,重慶,大田灣體育場。
1991年,重慶江北區紅旗河溝轉盤。
1995年,重慶江北機場。
1990年代,重慶,石橋鋪轉盤。彭世良/攝。
21世紀的重慶石橋鋪轉盤。
1990年代中期,朝天門碼頭的棒棒們正在挑運貨物。
1990年代,重慶朝天門,兩江兩色。
1990年代,重慶時尚MM。
1990年代,重慶,解放碑八一路西段,好吃街入口。
1997年,重慶直轄之夜。
2000年左右,重慶,巴南魚洞老街。彭世良/攝。
2000年後的重慶江北嘴碼頭。
2001年,重慶,改造高安大橋。
2007年,修建中的白銀路。雷昱榮/攝。
1970年代,重慶九龍坡九渡口江邊,到對麵李家沱的人車往來都靠渡船。
2015年代,重慶九龍坡九渡口江邊,對麵李家沱高樓林立。
1976年2月,遠眺嘉陵江大橋。鄧洪秀/攝。
當時是重慶主城區兩江(長江、嘉陵江)上的第一座公路大橋也是唯一一座大橋(1966年建成通車,此前人車過江均靠汽輪船擺渡)。
當時的江北依稀可見一些低矮平房,九坑子到化龍橋一帶全是農村的莊稼地,上方遠處視力可及南岸的遠山。整個重慶沒有一座像樣的高層建築。
2015年4月,鄧洪秀同樣以嘉陵江大橋及電視塔為參照物拍下了這張照片。左下的嘉華大橋車輛熙來攘往,整座城市已為水泥森林所覆蓋。
如今的山城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