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1899年,哈爾濱火車站。
哈爾濱位於東北平原東北部,其曆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今哈爾濱阿城區)建都。
1896-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
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裏,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清末,哈爾濱,俄國人主持修建的東清鐵路招收的華人築路工人風餐露宿,備嚐艱辛。
清末,哈爾濱警察街(現友誼路),因俄警察局設在此而得名。
清末,哈爾濱鬆花江畔,懸掛龍旗的清兵"營盤"。
1900年代,哈爾濱,石頭街道。
1900年代,哈爾濱西大直街,東清鐵路管理局大樓(現為哈爾濱鐵路局)。
清末,哈爾濱開埠後,中國大街(現中央大街)初具規模。
1906年,哈爾濱,俄駐哈總領事館。
1900年代,哈爾濱,著長袍馬褂的祖孫倆。
民初,哈爾濱,新城大街(現尚誌大街)。
1920年代,哈爾濱街頭道路上,一位頭戴瓜皮帽的中國人用馬車拉著蔬菜,旁邊走過一個俄羅斯中年男子和小孩。
1924年,哈爾濱,中國大街(現中央大街)。
1925年,哈爾濱火車站。
1927年,哈爾濱早期有軌電車。
1930年代,哈爾濱地段街,這裏是日本商號集中的地區。
1930年代,哈爾濱波蘭冰球隊多次獲得東三省冰球比賽冠軍。
1930年代,哈爾濱,滿鐵公所。
1930年代,哈爾濱,新市街。
1930年代,哈爾濱,鬆花江鐵橋。
1930年代,哈爾濱,傅家甸頭道街。
這裏本是鬆花江畔的沼澤之地,1746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以廚師身份在此安家落戶開店,後來隨著中東鐵路的建成,發展成一處華人聚居的商業中心。
1930年代,哈爾濱,中央大街。
1932年8月,道外江堤決口,哈爾濱城區被淹。
1934年,民國蕭紅和蕭軍離開哈爾濱前夕的珍貴合影。
1934年,哈爾濱中央大街,對麵的西式建築為著名的馬迭爾賓館,街中行人大多是俄羅斯族和其他外國人。
1934年,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1907年,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所建,由俄國建築師科亞西科夫設計,采用了俄羅斯的帳篷頂和洋蔥頭造型,曆時9年於1932年落成。
1934年,哈爾濱,萬國洋行。
萬國洋行建於1922年,是一座凹進的建築,門樓上的招牌,大多以俄文為主,部分混雜了日文和漢字,依稀可見右邊為福興號,左側為協和字樣。
1930年代,哈爾濱鬆花江,遠處是中東鐵路的大橋。
1930年代,哈爾濱火車站。
偽滿時期,哈爾濱,俄羅斯女郎。
1940年代,哈爾濱,一家四口。
1936年,哈爾濱阿什河右岸的天理村,勞作途中的日本人。
哈爾濱東郊阿什河右岸的天理村,土地肥沃,日本在1932年2月占領哈爾濱後,強行驅離中國農民,將這片土地作為日本武裝移民的開拓團使用。
1941年,哈爾濱街頭,迎麵而來異國女子,邊走邊聊,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子留下背影向前走去。
1945年8月19日,哈爾濱,蘇聯紅軍進駐哈市,占領火車站等重要設施。
1946年,哈爾濱,正陽大街(後改名靖宇街)。
1950年代,哈爾濱,在鬆花江邊嬉戲的人們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1952年,哈爾濱,眺望鬆花江景。
1954年,哈爾濱,道外北十六道街與靖宇街交口處景象。
1957年2月,哈爾濱亞麻紡織廠的女工在試穿當時最時髦的蘇聯"布拉吉"。
1958年,哈爾濱第一機械廠研製出的22馬力履帶式拖拉機。
1958年9月,鄧小平到哈爾濱鍋爐廠視察。
1966年7月,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台上已充滿了火藥味。
1966年,哈爾濱市造反派把市政府的牌子用鐵錘砸毀。
1966年8月26日,哈爾濱八區體育場,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被紅衛兵戴上"高帽",抹"鬼臉"批鬥。
1966年,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的紅衛兵寫大字報批判劉少奇
1967年7月16日,哈爾濱舉行紀念毛主席暢遊長江兩周年,人們在下水前學習毛主席語錄。
1966年8月24日,哈爾濱,紅衛給極樂寺的佛像戴上高帽子示眾。
1966年8月24日,哈爾濱,紅衛兵逼迫極樂寺和尚扯起"什麽佛經,盡放狗屁"條幅自辱門楣。
1967年11月7日,邊疆地區的紅小兵大串連步行到哈爾濱,連夜排隊購買《毛澤東選集》合訂本。
1970年代,哈爾濱,國際飯店,給人樸素的感覺。
1972年5月22日,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訪問哈爾濱。李振盛/攝。
1978年,哈爾濱,技術練兵比賽。
1978年,哈爾濱,利用小學教室晚上上英語課。
1978年,哈爾濱,民兵練武訓練。
1980年,哈爾濱,手提山羊錄音機。
1980年代,哈爾濱,三輪車上的時髦女郎。
1980年代,哈爾濱經緯十二道街,車輛廠文化宮。
1980年代,哈爾濱電纜廠。
1981年,哈爾濱,賣米糕的小販。
1981年,哈爾濱,馬車。
1981年,哈爾濱火車站,蒸汽機車。
1982年,哈爾濱火車站。
1983年,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1983年,哈爾濱,三寸金蓮見功夫。
1983年,哈爾濱和興路,環衛工清掃大街。
1980年代,哈爾濱,哈工大主樓。
1983年,哈爾濱,革新街。
1980年代,哈爾濱,中央大街。
1980年代,哈爾濱,元寶餃子王。
1983年,哈爾濱,緊急修理。
1985年1月16日,哈爾濱市民在冰橇台上打冰橇。
1986年,哈爾濱,掛曆大減價。
1987年,哈爾濱冰雪節,美國《看東方》電視節目主持人靳羽西特地從大洋彼岸趕來參加,並作了專題電視報道。
1987年,哈爾濱,美術館變商場。
1988年2月14日,哈爾濱市道外區體育幼兒園的教員在教四至六歲的兒童學習滑冰。
1988年8月11日,哈爾濱道裏中央大街,實行承包製後的僑鄉百貨公司,公司經理幫助顧客挑選商品。
1990年代,哈爾濱,中央大街。
1990年代,哈爾濱,狗拉雪橇。
1992年,哈爾濱,演繹速算法。
1990年代末,哈爾濱,滑雪橇。
1998年,哈爾濱軍民抗擊百年一遇的洪水,哈爾濱市政府在防洪紀念塔舉辦表彰抗洪模範的慶祝活動。
哈爾濱站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鐵路街1號(道裏區、南崗區和道外區三個主城區的交匯處)。是京哈線、濱綏線、濱洲線、拉濱線和濱北線的交匯處,同時也是哈齊高鐵、哈牡高鐵和哈佳快速鐵路的始發、終到站。始建於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築的東清鐵路(中東鐵路)的中心樞紐站。
黑龍江省博物館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始建於1906年,主樓是一座歐洲巴洛克式建築,為原俄羅斯商場舊址,為國家一級保護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集曆史文物、自然標本、藝術品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公益性博物館。
鬆花江是中國七大河之一,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鬆花江在隋代稱難河,唐代稱那水,遼金兩代稱鴨子河、混同江,清代稱混同江、鬆花江。鬆花江流經吉林、黑龍江兩省;流域麵積55.72萬平方公裏,涵蓋東北四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
鬆花江岸邊是沿江堤修築的東西長千米,南北寬50米的規則式的公園。它吸收了歐洲園林風格並加以完善提高,具有和北方人一樣的質樸、粗擴的特色,在全國眾多的公園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園內的花壇,雕像,草坪。座椅,圓燈,欄杆和俄羅斯古典玩具式建築,新穎別致,構成了童話般的美妙世界。
東大直街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北走向,西南自紅軍街紅博廣場起,東北止哈爾濱遊樂園,全長約3000米。其中極樂寺至遊樂園400段為步行街。南崗區天主堂、普照寺、佛寶塔、香積世界、極樂寺、祥意齋、三合緣、鬆雷商業南崗店、秋林公司等等,都分別坐落在這條街上。
友誼路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鬆花江南岸,東北走向,西南起麗江路,東北止濱洲鐵路並連接道外區大新街,全長8200米。友誼公園、哈爾濱市人大、哈爾濱友誼宮、通江濕地公交換乘樞紐、哈爾濱當代藝術館、兆麟公園、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哈爾濱市工商局經紀人管理所等等,都分別坐落在這條街上。
作為哈爾濱沙俄新城區的主要街道,1900年的新城大街(Новогородняя)——就是哈爾濱的尚誌大街。1946年7月,原鬆江省政府主席馮仲雲在慶祝抗戰勝利九周年大會上提議,為紀念抗日民族英雄趙尚誌而更名為尚誌大街。原來路麵為塊石砌築,1958年拆除後建成柏油路麵。
聖·索菲亞教堂(英語:Saint Sophia athedral)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索菲亞廣場,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聖·索菲亞教堂內部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博物館”使用。
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月,最初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時修建的一座隨軍教堂。同年,俄國茶商伊·費·赤斯嘉科夫出資,以隨軍教堂為基礎,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
2006年10月23日,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禮堂,香坊區成立大會在此舉行。
2017年,哈爾濱道裏區群力音樂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