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一條公路為何能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公路能像66號公路(Route 66)那樣,在全球範圍內取得赫赫聲名。“美國大街”(Main Street of America)、“母親之路”(Mother Road)等諸多頭銜匯集一身,成為無數人心目中最向往的公路旅行勝地。
66號公路加州聖貝納迪諾路段的經典畫麵,攝影師@Bill Dickinson
就連中國的一些道路也時常被宣傳成“中國版的66號公路”。更為神奇的是,66號公路甚至超越了公路本身,升華為一種精神符號,被眾多粉絲掛在嘴邊、穿在身上。
印有66號公路標誌的T恤,圖片源自@Bewild.com
一條公路為何能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這是因為,在20世紀美國曆史上的多次重要時刻,無數美國人竟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踏上66號公路的征程。
01.
66號公路起始於五大湖南岸的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終點位於西海岸的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穿越八個州、三個時區,全長3940公裏。
66號公路示意圖,地圖源自@Google,星球研究所標注
最東端的五大湖(Great Lakes)是地球上麵積最大的淡水湖區域,擁有地球上非極地淡水資源的1/5。沿岸聚集了芝加哥、底特律等多個大型城市,是北美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群。
芝加哥與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航拍,攝影師@Tupungato/123RF
從五大湖出發一路向西,66號公路跨越北美最長的河流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
66號公路跨越密西西比河的大橋Chain of Rocks Bridge,攝影師@Marek Uliasz/123RF
跨越美國的糧倉麵積超過130萬平方公裏的大平原(Great Plains)。
穿越俄克拉何馬州的大平原,攝影師@Eric Brown
跨越德州與新墨西哥州之間廣袤無垠的幹旱草原。
屬於大平原的一部分,攝影師@Hermann J. Karbaum
跨越亞利桑那州的彩色山丘。
亞利桑那州石化林國家公園,旁邊的山名為Tepees,因形似印第安人的帳篷而得名,是一種丹霞地貌;拍攝點非66號公路主路;攝影師@52things52weeks
以及蜿蜒的山道。
Otman路段,攝影師@Betty Karl
跨越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的不毛之地莫哈韋沙漠(Mojave Desert)。
攝影師@Klotz/123RF
最終來到“流奶與蜜之地”的加州太平洋沿岸。位於此地的洛杉磯、舊金山、聖地亞哥等城市,是美國科技最發達、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群。
66號公路終點位於太平洋沿岸城市聖莫尼卡,屬於洛杉磯縣,攝影師@JOAKIM LLOYD RABOFF
途經廣袤的美國內陸連接東西最繁華的兩大城市群,這就是66號公路。通過它人們可以在東西部自由來往,一切看起來相當完美。
02.
但是,如果你生活在20世紀初的美國,想要開車從東部到西部或者從西部到東部,你一定會異常抓狂。整個美國平整的水泥路麵少得可憐,土路、泥路、碎石路,構成了主要的道路交通係統。
一輛馬車正努力拖拽陷入泥地的汽車,這張老照片拍攝於66號公路南部的新墨西哥州派鎮,臨近60號公路;攝影師@Russell Lee/美國國會圖書館
不過幸好美國人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冒險家。1903年,美國醫生霍雷肖·傑克遜(Horatio Jackson)與休厄爾·克羅克(Sewall Crocker),兩個人、一條狗、一輛車,開啟了曆史上首次駕車橫穿北美的大冒險。在美國東部他們的車速隻有約16公裏/小時,而在美國西部更是低至5公裏/小時。曆經爆胎、拋錨、迷路等重重艱險,途中還多次借助火車道行駛,才最終從舊金山抵達紐約,曆時長達63天12小時。
請不要忽略那條狗,圖片源自@Denise Witwer Lahr
此次壯舉轟動全美,“美國這麽大,美國人都想去看看”。突破雙腿、馬車、鐵路的限製在美國土地上自由穿梭是整個時代的夢想。人們對汽車的購買欲被極大調動,1903年美國汽車保有量僅為數萬輛,1912年便突破100萬輛,1929年更是達到2700萬輛,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擁有了汽車。連接大陸各個角落的美國公路係統(U.S. Highway System)也被提上日程。霍雷肖·傑克遜等人完成首次穿越後的20餘年間許多條聲名赫赫的公路或全部建成、或初具雛形。
1926年規劃的全美公路係統,路網已相當密集,圖片源自@美國地質調查局
例如被譽為全美最孤獨公路的50號公路(Route 50,前身林肯公路)。
50號公路內華達段,攝影師Flickr賬號@Bruce Fingerhood
以及連接大西洋沿岸主要城市的1號公路(Route 1)。
此處1號公路並非加州1號公路,下圖為1號公路佛羅裏達段的跨海公路,攝影師@Jovannig/123RF
而我們文章的主角66號公路此時還隻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人能夠預料到它的聲名將超越同時代的其它公路。在車輪上的美國如日中天,與其它公路相比66號公路的建設相對較晚,直到1926年才正式動工,在經曆12年的漫長施工後,於1938年全部鋪設完成。同時期的其它道路都是橫平豎直,66號公路的走向卻是“斜的”。它還因此獲得了一個綽號:大斜角公路(the Great Diagonal Way)。
美國早期主要公路示意圖,第一張圖中的紫色為66號公路,圖片源自@Route66usa.info
優勢就在這裏,66號公路即將一“斜”成名,在美國曆史上頻繁的向西遷徙中,人們無論從東部哪條公路出發,幾乎都會與66號公路相遇。而66號公路的終點,充滿陽光、堆金積玉的加利福尼亞正是他們的終極目的地。於是在重大的曆史時刻,美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踏上了66號公路,前後共計四次。
03.
第1次出發發生在大蕭條時期(Great Depression)。1920年代的美國在鋼鐵、石油、汽車等新興行業的拉動下,迎來了持續的經濟繁榮。自信的人們用貸款消費著巨額商品,其中80%的人卻沒有絲毫積蓄。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無可避免地崩盤了。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經濟衰退開始,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原本衣食無憂的工作。
1931年經濟重心芝加哥,失業者正在一家餐廳外排隊,圖片源自@美國新聞署
焦急的人們踏上了66號公路的路途,尋找新的機會。一方麵,正在建設中的66號公路本身就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另一方麵,公路通向的遠方更是生機勃勃。最著名的當屬66號公路北側100公裏處的超級工程胡佛水壩(Hoover Dam)。它吸引了4.5萬名應征者,5千人最終入選。工人們不但挽救了自己的家庭財務危機,還創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工程。
胡佛水壩,攝影師@Vanja Terzic
此次出發還有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副產品,拉斯維加斯(Las Vegas)。大壩的工人們在業餘時間來到這個30公裏外小鎮賭博喝酒,世界上最著名的賭城就這樣在大蕭條中興起了。
攝影師@Andrew Zarivny
第2次出發
則幾乎伴隨大蕭條同時產生,66號公路途經的大平原地區,經過數十年的農業耕作,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被破壞。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擊開始了。從1930年起至1936年的6年時間,接連不斷的沙塵暴遮天蔽日,遠達美國東海岸。甚至覆蓋紐約和華盛頓特區,史稱黑色風暴事件(Dust Bowl)。
2014年發生在美國中部的一場沙塵暴,拍攝於從洛杉磯飛往芝加哥的航班上,攝影師@Amanda Wicks
大平原上的農民被迫遷徙,約21萬人沿著66號公路奔向加州。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在小說《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中,講述了這段痛苦經曆,並首次將66號公路稱為母親之路。這個讚譽在該書獲得普立策文學獎後變得廣為人知。
1940年同名電影劇照,圖片源自@IMDB
第3次出發
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加利福尼亞的軍事工業急劇擴張,大量軍事物資通過66號公路運到加州,眾多工廠工人、科學家、士兵都曾在66號公路上曆經風塵,最為耀眼的則是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它位於66號公路以北約80公裏,最高峰時聚集了數萬人。它所製造的成果遠比實驗室本身更為知名 - 原子彈。
2000年NASA拍攝的洛斯阿拉莫斯附近區域,白煙為植被火災造成
二戰結束後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帶著對溫暖的西南部的美好印象回到東部家鄉,成為66號公路最好的宣傳。人們開始奔向66號公路,這次他們的目的不是求得生存,而是追逐被66號公路串聯起來的無窮美景,包括大峽穀(Grand Canyon)。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70公裏,攝影師@厚汝軒
眾神穀(Valley of the Gods)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200公裏,影片《阿甘正傳》中阿甘曾在此跑步,攝影師@Galyna Andrushko
帳篷岩國家保護區(Kasha-Katuwe)
距離66號公路直線距離約60公裏,攝影師@Thomas Fikar/123RF
托泊克峽(Topock-Gorge)
緊鄰66號公路
如果說發生在66號公路上的前3次出發多少帶有一些被逼無奈,那麽第4次出發將為美國人帶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青少年沒有了父輩那樣對戰爭和經濟蕭條的記憶,也沒有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觀念熏陶,屬於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全新的一代。他們希望變革、脫離“家”的束縛,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奔向66號公路,“在路上”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在美國東西部之間跑來跑去,沉醉於酒精、情欲、搖滾,與其相關的音樂、電視劇大放異彩。
發行於
1946年的歌曲《去66號公路找點樂子/Get your kicks on route 66》,是被翻唱無數次的經典
與此同時,66號公路也變成了一個新的文化空間,為公路旅行而生的汽車旅館火爆異常,“奇形怪狀”的商店層出不窮,人們通過在公路兩側標新立異,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這些東西成了66號公路最具魅力的部分,也成為今天66號公路可以超越國界吸引全球年輕人矚目的關鍵。
66號公路旁一個“種植”汽車的牧場,攝影師@John P.
20世紀60年代,封閉式、更高效的州際高速公路在全美鋪開。以66號公路為代表的原有公路係統逐漸失去了作為公路本身的價值。沿途市鎮黯然失色,曾經名盛一時的商家逐一關閉。但是無論時光如何變遷,66號公路的文化、精神價值早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心中,成為無可替代的公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