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精心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繼而吞並東北三省。
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張不遵令,張部從錦州撤退。
1931年12月30日,國民政府再次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但已無濟於事。
1932年,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殖民統治。
1937年,侵華戰爭全麵爆發,這時中國人民才算明白日本胃口不僅僅是東三省,它要的是全中國。
中華民族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境地,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各黨派消除隔閡,全國上下一致對外,全民抗日。
但中國人民抗日不是從1937年開始的,抗戰不是8年而是14年,中國人民抗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就已經開始了。
1931年9月,日軍占領奉天(沈陽)。
遼西的抗日義勇軍將領。照片大約拍攝於1931-1932年之間。
哈爾濱淪陷後,吉林自衛軍、救國軍等抗日義勇軍轉戰白山黑水之間,給日偽軍有力打擊。
1932年9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承認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同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左)與“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右)簽訂《日滿議定書》,中國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1933年,中國軍隊開抵綏遠抗戰前線。這一年,日本關東軍借口說熱河為偽滿洲國國土的一部分,挑起戰爭,熱河抗戰爆發。
1933年,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在長城血戰
1933年3月至5月,國民政府指揮下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山海關至古北口一線長城抗擊日軍,史稱長城抗戰。
我軍浴血奮戰,但最終長城仍失守,被迫與日本簽訂《塘沽停戰協定》。中華民國與偽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
1934年3月1日,在日本導演下,溥儀在長春“稱帝”,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年號為“康德”。
1935年4月,溥儀訪日期間參拜靖國神社。
1936年12月,綏遠前線的軍事動員會,將士麵向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宣誓。方大曾/攝。
1936年11月15日,在田中隆吉指揮下,偽軍兩千餘人向綏東戰略要地紅格爾圖發起猛攻,綏遠戰爭由此爆發。
1936年12月,綏遠地區的蒙古上層王公。方大曾/攝。
1936年5月,在日本關東軍指使下,蒙古王公德王成立偽“蒙古軍政府”,與中央政府決裂。
1937年5月,為了國共二次合作抗日,國民黨成立一個18人的考察團到延安。林伯渠(左戴眼鏡者)陪同考察團成員。童小鵬/攝。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抗戰講話指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1937年8月4日,日軍占領北京,太陽旗插上了天壇。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日軍炮擊上海。
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炸死候車婦孺二百餘名,整個車站淪為一片廢墟。
當時任職於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的中國攝影記者王小亭在現場看見一個滿身是血的幼兒坐在鐵軌上號啕大哭。
他用最後一點電影膠片拍下了這一瞬間,這些膠片畫麵放出來隻有十幾秒,於是他截取其中一個鏡頭,成為上麵這幅照片。
1937年,淞滬抗戰,民國婦女部長慰問戰士。
1937年10月,國軍179旅赴前線作戰,太原市民在車站夾道送行。軍民振臂高呼,抗敵士氣高昂。
1937年10月,上海閘北,日軍與國軍進行巷戰,一名日軍拔出武士刀,殺氣騰騰進入屋內搜索抗日份子。
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國民政府門樓上插上太陽旗。
1937年12月,在南京中山陵留影的日軍。
1937年12月,南京,日軍命令戰俘自行挖壕溝,隨後以刺刀將他們活活地刺死。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殘殺南京百姓。
日軍攻陷南京後,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殘酷手段,殺害了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核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 被俘的一群中國士兵,就這樣跪倒在一個日本兵前。地點大概在河南。
1937年9月,率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部分領導人(右1為朱德,右2為任弼時,右3為左權)。
1938年5月,毛澤東正在撰寫《論持久戰》。
《論持久戰》,全麵分析了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及敵我雙方特點,科學地預見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及抗戰勝利正確道路。
1938年,八路軍129師在太行山轉戰於崇山峻嶺之間。
光著身子遊擊隊員過平西拒馬河,準備襲擊紫荊關的敵人,照片大約拍攝於1938-1939之間,沙飛/攝。
1938年,老大爺慰問八路軍戰士。穀芬/攝。
1938年,勞軍的日本妓女們,要麽死在中國,要麽帶著一身性病回國。
1938年,日寇建成的“柳條湖事件”標杆與爆破地點“紀念碑”。
“柳條湖事件”是日本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索,對日本侵略者而言意義重大。
因此,日寇占領東北後,柳條湖事件發生地被日本視作“風水寶地”加以“紀念”。
1938年,河北淶源婦女為前方戰士做軍鞋。沙飛/攝。
1938年6月,國民黨為阻擋日軍進攻掘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黃泛區一片水澤,災民成群結隊逃難。
1938年,八路軍遊擊隊的營地裏小號手。霍爾多·漢森/攝。
1938年,群眾大會上,青少年高喊愛國口號。霍爾多·漢森/攝。
1938年,美國紐約,當地華僑組織了龐大的支持抗戰遊行募捐活動。
1938年,河北保定,兩名學生兒童團成員在站崗,美聯社記者霍爾多·漢森的聯絡官與他們合影。霍爾多·漢森/攝。
1939年,廣西省桂林市,國軍委政治部的宣傳隊在牆繪製大型抗戰標語“我們要以必勝的信念抗戰到底”。
1939年6月,山西五台戰鬥之後,八路軍120師359旅遣返俘虜,日俘唱歌表示感謝。沙飛/攝。
日本兵代表說:“首先要感謝正義的八路軍,我們受到這樣的優待是做夢也不曾想到過的”。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河北省來源黃土嶺前線手術時,手指被劃破而感染。
11月12日,這位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支援中國抗戰的共產主義戰士不幸去世。沙飛/攝。
1940年3月31日,宋氏三姐妹摒棄前嫌,一起從香港飛往重慶,主持一場獻機報國活動,這是三姐妹多年來的首次聚首。
1940年3月-12月,陳嘉庚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勞抗戰軍民,曆時十月餘,遍曆西北、西南各省。
圖為陳嘉庚(前中)、李鐵民(前左1)等抵達延安時留影。
1940年,華北抗日根據地,抗日娃娃兵。趙烈/攝。
1940年5月,人民武裝自衛隊。沙飛/攝。
1941年5月,日軍布署了“第三次戰略轟炸”,動用在華及駐太平洋航空部隊全部投入轟炸行動,重慶上空日機炮彈如雷雨般轟然而下。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進行大小戰鬥1820餘次。這是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前線。
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的日軍渡過白河。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棗宜會戰曆史50天激戰中,國軍約38萬人參戰,日軍約12萬人參戰,國軍陣亡3.7萬人,日軍陣亡7千人。
福州,中國姑娘給日軍倒茶,日軍想表現“日中親善”,但姑娘不情願的表情讓這種“親善”感覺全沒了。
1940年,從日本來到中國東北的移民。
1936年5月,日本關東軍製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移民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
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30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移民中國東北。
1941年,四川省簡陽縣龍泉驛鎮(現在的成都龍泉驛區),穿著童子軍製服的女學生。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提出了“教育應當深刻反省”兒童愛國教育。
1941年6月,潼關前線的女子救護隊隊員。卡爾·邁登斯/攝。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抗戰中,國軍在潼關風陵渡隔黃河與日軍相峙八年。蔣介石次子蔣緯國亦曾受胡宗南之命守潼關。
1941年,寶雞,一個婦女培訓學校,年輕女孩通過學習成為合作社成員。
1937年抗戰爆發,沿海城市先後淪陷,抗日根據地以及大後方工業品匱乏。為支持抗戰,供應軍需民用,同年11月,由胡愈之、E·斯諾、路易·艾黎等在上海發起組織工業合作社運動。
共產黨也支持工合運動。1939年初,工合西北區辦事處正式建立時,派員到寶雞協助建立工業合作社。工合西北區辦事處曾受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委托,承製大批棉衣等轉送抗日根據地。
重慶,這些女孩們舉著火把,加入長長的群眾集會火炬隊伍,穿越市區。照片大約拍攝於1938-1943年日軍對重慶大轟炸期間。
1942年,重慶,蔣介石。此時抗戰已經進入僵持狀態。
1942年6月,八路軍重機槍手據守村落。流螢/攝。
冀中八路軍某部挺進平漢路封鎖溝,戰鬥一天,消滅偽治安軍一營。
1942年12月,偽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右3)前往東京,參加“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會”,這是會見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左3)時的情形。
1943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行軍隊列。
1943年,宋美齡應美國副總統邀請,2月18日在美國國會做即席演講,爭取美國援助中國抗戰。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中國軍隊冒著炮火向前衝。
1943年12月,常德會戰中的日軍俘虜,這狗日的好像不服,看他那個鳥樣!
1944年,延安,表演描繪東條英機和希特勒的劇目。 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4年,經過一夜激戰,八路軍戰士繳獲來的日本戰利品步槍,頭盔,和幾瓶葡萄酒。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4年,一位八路軍民兵隊員手抱做好的地雷。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4年,八路軍民兵隊員設置陷阱門。撤離時,在一家農民小屋的門上設置手榴彈誘殺鬼子。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4年,八路軍民兵隊員攜帶自製的木質大炮。哈裏森·福爾曼/攝。
1944年,台灣,日軍俘虜的原住民組建的高砂義勇隊戰士,迫害並強迫訓練他們參加侵略戰爭。
1944年10月11日,昆明大壩機場,一名中國衛兵站在一輛破舊的坦克殘骸上警戒放哨。
1944年4月28日,蔣介石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視察廣西駐軍。
1944年11月23日,這位娃娃兵才13歲,已在部隊服役兩年,稚氣十足。
他1歲喪母,自小被遺棄,11歲就隨遠征軍赴滇西參加抗戰,他就是原籍貴州畢節赫章縣陳友禮老兵。
1945年6月,八路軍攻克河北獻縣縣城。當時國共還處於合作抗日狀態,城頭飄揚的仍是國民政府的旗幟。
1945年8月9日,長崎,原子彈落下爆炸。
1945年8月15日,宋美齡在看報紙,頭條是日本投降。
1945年,抗戰勝利後,大漢奸張家口市偽市長韓廣森、偽副市長崔景嵐被槍斃。沙飛/攝。
1946年12月3日淩晨,上海第一批遣返日僑2185人排成長隊從滬江大學出發,步行至虯江碼頭。
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12月,300多萬日俘日僑通過12個港口返回日本。
1948年1月28日,欠下中國人累累血債的日本戰犯田中軍吉、向井敏明、野田毅在南京雨花台等待被處決,這是3人在行刑前獲準抽最後一支煙。
曆史銘記這一刻: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我們取得了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