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範冰冰肖像
有這麽一句話:技術可以教,藝術教不了。意思是說,技術層麵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藝術的修養和靈性卻是由自身決定的,而另一方麵,藝術又確實離不開技術,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其製作首先應該是精良的,其技術也絕對是高超的。所以,技術層麵的能力,是一個藝術家首先要具備的,那麽,對於技術的學習也便成為一種必要,這無可厚非。
《花之語》 118x97cm
《回眸》 200x85cm 2013
《梳妝》 70.5x70.5cm 2013
《熟悉的目光》 90x70cm 2013
我早期的創作題材多是動物或風景,因為那時希望在作品中追求一種自然、率真的品格,而“自然界”顯然要比“人”更能體現這一點,後來,我在創作中偏好古典,可能也跟這種追求有關:我覺得既然是美術作品,“美”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便開始從我們燦爛的傳統藝術,如服裝、家具、器皿等方麵吸取營養,並嚐試借助某種形式,把那些美的元素集合在一起,表達我對美的理解,
而“燭光”也就是我後來找到的一種形式。
在“燭光”出現前,我的畫麵就對表達“光”有著某種偏好,我一直認為光在審美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如果沒有它,再美的東西也是看不到的。基於這種認識,我便有意識地對物體在光線下的明暗、虛實、強弱等豐富變化進行過一係列的摸索。
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實地體驗生活,那裏的居住環境很艱苦,光線也是灰暗的,而“燭光”便是這裏最為主要的光源,當然,也成為表達這裏最為貼切的光源,在燭光的照射下,
少數民族的服飾也散發出一種美異的光彩。
此後,我漸漸地發現了燭光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它的“大明大暗”不僅給畫麵的取舍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和空間,同時,還會給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餘地,正如水墨中的留白,讓觀者在欣賞畫麵的同時,
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後來,我又把“燭光”慢慢地運用到對現代人生活的表現裏,
如此便形成了“燭光係列”的繪畫。另外,也可能因為自己是教師的緣故,我對上學時歌頌教師的“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有著很深的印象,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奉獻精神,這種品格本身也是一種完美,在我的內心深處始終充滿著對理想的追求,所以在之後的創作中,“燭光”便一直都是我所偏好的一個題材。
我一直認為自己不屬於張揚、粗礦的類型,屬於踏實、隨和、樸素的狀態,寫實繪畫的方式就很符合這種狀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畫畫,對我來說是一種自然,我覺得它是我表達感受、態度的一種恰如其分的語言。另一方麵,從西方油畫的發展脈絡來看,寫實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中國的寫實油畫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跟歐洲大師的水準相比,還有著相當的距離,這和我們的發展時間有關,所以,我覺得在這一領域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探索,對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而盡力。
張義波
1966年生,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一畫室,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同等學歷班。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繪畫係主任,基礎部主任,城市設計學院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城市設計學院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