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丨來,讓我“包”了你丨
- 風物君語 -
自從吃過公司門口的包子店,工作日的時候,我就再也沒在家做過早飯。瑟瑟發抖的冬天裏,排著長隊也心甘情願。作為一個北方人,包子是我最喜歡的麵食之一。吃包子的過程,有種不可預知的期待和驚喜,像是一場帶點挑逗的好玩遊戲,懂得“探索”,才能吃得不亦樂乎。
那麽……中國到底哪裏的包子最好吃?(什麽我爸做的我媽做的我家裏做的不能算
1
包子簡史——也是個有故事的胖同學
▲ 漢代畫像石上的庖廚圖,呈現出明顯的蒸籠圖像。可以腦補一下他們在蒸啥?
包子可不是憑空發明出來的,它的前世很是淳樸——被人們稱為“饅頭”。《釋名》曾記“漢有蒸餅”。那個時候,基本將麵食統稱為“餅”,蒸出的麵食就是蒸餅,雖類似饅頭,確無饅頭之名。漢代畫像石上,曾有蒸籠烹飪的圖像,可見,當時有蒸餅無疑。
到了晉代,則出現了饅頭之名,寫為“曼頭”。盧諶的《祭法》中寫著要用饅頭做四季祭品,“春祠用曼頭、餳餅、髓餅、牢丸,夏秋冬亦如之。”
再往後,到了唐代,也是有“饅頭”形態的食物。《清異錄》裏曾記“玉尖麵”,即為饅頭。
一直到五代時期,包子才算正式登場。
《清異錄》裏提到,五代汴梁閶闔門外有個“張手美家”食館,以賣節令食物為主,每至伏日,有一款“綠荷包子”。
宋代的時候,包子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遍地開花。記錄汴梁風俗的《東京夢華錄》寫著“諸色包子”。《夢粱錄》裏則有江魚包兒、蟹肉包兒、水晶包兒、筍肉包兒之類。這裏是“包兒”的叫法,“兒”與“子”是同義,後來自然而然就有了“包子”的名稱轉換。
當時,還有被稱作“灌漿饅頭”的,大概就是後來的灌湯包了。
不過,這個時候,“饅頭”和“包子”仍舊是傻傻分不清的。或者說,它們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指的同一個東西,這也不難理解為啥現在很多南方人仍舊管包子叫做饅頭了。
直到清代,饅頭的叫法徹底有了變化。北方管沒有餡兒的叫作饅頭,有餡兒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卻把有餡兒的稱作饅頭,無餡兒的叫“大包子”……
《清稗類鈔》有記:“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麵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清代時期,人們對包子餡兒的追求也到達了一個新境界,許多老字號流傳至今,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2
包子江湖的明爭暗鬥,誰是贏家?
包子的江湖,從來都是風起雲湧、暗藏殺氣。各門各派都堅守著自己的一方寶地,被忠實的追隨者牢牢簇擁。
廣東叉燒包、天津狗不理、上海小籠包、成都韓包子、開封灌湯包、山東排骨包、揚州三丁包、新疆烤包子、武漢生煎包、靖江蟹黃包、雲南破酥包、重慶九園包、福建東河包……這些有江湖地位的,自然不在話下。
中國名包何其多,每一樣都“包”治百病。你不信?往下看!
前麵說到,包子在五代時出現,宋代時全麵開花。
北宋的時候,開封就有了夜市小吃,《東京夢華錄》裏就記錄了“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複開張”的繁榮景象。那夜市裏的美食,當然是什麽都有啦,包子,更是自帶流量的存在!
當時最出名的就是“玉樓山洞梅花包子”,號稱汴梁第一,被讚譽為“琅繯妙品”,深為百姓所喜愛。據說灌湯包就是源自它,從此便流傳了下來。
開封灌湯包是典型的豫菜係口味的代表,鮮香是它最大的特點。外表看起來和南方小籠沒太大差別,隻是更大、更扁一些。
吃它也有人人必備的口訣喔:“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一掃光,滿口香。”這樣的吃法可以充分感受到灌湯的鮮美流油、皮餡的軟嫩充盈。當然,也可以保證你的吃相非常優雅,絕對不會慘絕人寰。
上麵這種,或許是大家在各地都最常見的“杭州小籠包”了。尤其是早飯的時候,那必須來一屜呀。
但是……它真的是杭州的嗎?錯!你大概對杭州包子有啥誤解。
長成這樣的包子,請叫它“發麵小肉包”。
▲ 杭州人吃的都是這樣的小籠包,薄皮、帶湯汁。
在全國各地開“杭州小籠包”店的人,大部分來自浙江嵊(shèng)州。大概是嵊州這個地方不夠出名,最開始經營的時候,某個“聰明”的嵊州人便給店麵取名為“杭州小籠包”,從此讓那一屜屜縮小版的肉包子霸占了全國早飯的頭把交椅。
但是,在杭州的街上,確實沒什麽“杭州小籠包”的身影。
“身世成謎”的杭州小籠包到底是何方神聖?
在《舌尖上的中國2》裏,杭州小籠包曾有專門出鏡特寫:
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是古代開封的工藝,豬皮凍剁細,與餡料混合,皮凍遇熱化為汁水,這正是小籠包湯汁豐盈、口感濃鬱的奧秘。
小籠包是“灌湯包”的一種。灌湯包最先是出現在河南開封。後來,這種“灌湯的饅頭”被傳到了江南,成為了江浙一代的特色小吃。
杭州赫赫有名的要屬蝦肉小籠。“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形容得恰如其分。餡料由清蝦仁、夾心肉、配上鮮豬肉皮凍製成,咬一口仿佛是春天。
新疆人喜歡烤製麵食,用他們的大智慧發明出了烤包子這等美味!
以前,新疆的遊牧民在外出放羊打獵時,都會自帶幹糧和“生存”用具,很長時間不回家。他們打來野兔,將肉洗淨切碎,跟和好的麵一起,放在木炭上烤熟了吃。最早的烤包子就這樣在野外誕生了。
在新疆,很多食客的都會選擇一個烤包子配一碗清茶,來開始一天的生活。
烤包子在維語中叫做“沙木薩”,是以羊肉丁、羊尾巴油、皮牙子(洋蔥)、孜然、精鹽、胡椒等共同搭配烤製。包子的麵皮要擀得很薄,幾近透亮,再將四邊折合成方形。
烤包子所用的坑,叫“沙木薩吐努爾”,比一般饢坑要小。烤製時,需將小號水缸的底部取掉,倒扣過來,在四周用土塊壘砌而成。再將生包子貼在坑邊,撒些鹽水,防止包子脫落。
通常,這包子十幾分鍾就能烤熟了。咬一口新鮮出坑的烤包子,先是香脆油亮的外皮,油汁四溢的羊肉丁緊隨其後衝入口腔,盡是肥美濃鬱、香而不膩。讓人如何能不愛它?
三丁包子,可以說是揚州小吃的代表作。還有網友稱其為“包子王者”。
這個稱號,三丁包子自然是當得起的。
據說,當年乾隆老爺子下揚州時,突發奇想,想吃一種“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的點心。港真,這不是任性是啥?
鹽商們知道後,差點急禿了頭!趕緊和大廚商量該咋辦。這不,他們就用雞丁、豬肉丁、竹筍丁、海參丁、蝦仁製作了“五丁大包”,請皇帝品嚐。乾隆吃了以後,那叫一個愉悅滿足,五丁大包就此成名。後來,因為製作成本比較高,又去掉了海參和蝦仁兩種餡料,再加大包子體量,三丁大包子便一直風靡到今天。
三丁又稱三鮮,有著鹹中帶甜、油而不膩的口感。包子皮充分吸收了餡料的鹵汁,變得鬆軟而鮮美。掰開軟軟糯糯的麵皮之後,肉餡在一晃而出的熱氣中揭開分曉。
咬一口,雞肉丁細嫩豐腴、豬肉丁不肥不瘦、竹筍丁鮮嫩清脆,叫人直呼“妙哉!”
揚州的三丁包子還曾被空運到日本,天皇吃了連豎大拇指,稱其為“天下一品”。所謂的“包子王者”,果然是被蓋過章的,名不虛傳!
江南地區做蟹黃湯包的不在少數,哪裏的最好?
靖江呀!
作家趙珩曾在書中提及靖江湯包,形容道“五六十年代在玉華台吃的,也難以與之比肩”。可見其美味。
更有在《舌尖上的中國》裏的出場,雖然時長不足兩分鍾,也是把靖江的蟹黃湯包提高了一個層次。咱可是經過官方認證的。
去年九月的時候,我們還親自去了趟靖江吃這“中華第一湯包”。第一口,就像是在初吻,讓人心神蕩漾。
**點擊右邊一起來“吸”靖江湯包:來不及解釋了,快吸!
輕輕撥動躺在盤中的湯包,搖搖晃晃,實在可愛。保持耐心,默念“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的吃湯包要訣。俗話說,心急吃不了湯包(這句是我編的)。
在包子上先開個天窗兒,輕輕咬破一個小口,再小心緩慢地吮吸湯汁,感受著雞香、蟹肉、蟹黃、豬肉融合帶來的美妙。甜鮮、熱燙、過癮!記得搭配醋和薑絲。
每年10月到來年春節都是吃蟹黃湯包的好時候。要不要專門為了這性感的白胖子,專門去一趟靖江?
要說天津的美味,包子該是頭等。
隻不過,對於天津人來說,狗不理雖是當地飲食文化裏一個撕不掉的標簽,但也都是給外地人吃的。和北京的全聚德大致是一個意味。
要說天津人好哪口兒,那還是得素餡兒排第一。這津兒素,也自然是天津獨有的餡料品種。
一個津兒素的包子裏,有豆芽菜、香菜、餜子、粉皮兒、木耳、口蘑、白香幹……等十餘種食材原料,再用麻醬、腐乳調餡兒,吃一口皮薄餡厚、咬勁十足、清香醇厚。
清朝中葉,天津出現了素菜館兒,往後日漸興盛,“吃素”也就這樣流行起來。
後來,據說慈禧太後到天津的天後宮進香,便在當地品嚐了素包,讚不絕口。回京後也念念不忘天津素包的美味,派人特地到天津買了素包帶回宮。可見,這素包也真是大有來頭。
先問問,有多少人是因為多年以前的香港電影《人肉叉燒包》而知道“叉燒包”的?直到現在,在網上搜“叉燒包”三個字,仍舊會出來很多和這部電影相關的結果……
不過,話說回來,大廣東的叉燒包,可是個不少人為之瘋狂的美味。早在上個世紀,它就和蝦餃、幹蒸燒賣、粉果一樣,被統稱為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位列其首。
廣東人常說的“飲啖茶食個包”裏的“包”,指的就是叉燒包啦。
▲ 截圖來自周星馳的電影《賭俠2:上海灘賭聖》,裏麵有一段很經典的“叉燒包舞”。
本文開頭放的那首歌,就叫做《叉燒包》啊!看看這歌詞:
“
廣東包
有些人他們愛吃廣東包
有些人他們愛吃上海包
朋友啊到底愛吃
廣東包啊上海包啊
廣東包啊上海包啊
我最愛吃是叉燒包
”
保證你聽完提神醒腦,每天隻想著叉燒包。
據說,叉燒包源自北方的開花饅頭。後來傳到了廣東,根據當地人喜愛偏甜的口味和鬆軟的口感,便改良成了獨有特色的叉燒包。
之所以叫“叉燒”,是源於它的做法。選用的肉需要肥瘦相間,先醃製,再用叉子叉著送到爐中燒烤,因此而得名。
餡料中必不可少的是蠔油芡汁,和老抽、砂糖、蔥薑片等共同煮成,而芡汁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叉燒包的味道。
一籠裏通常三或四個叉燒包,上麵微微咧開嘴,熱氣繚繚,白白胖胖,十分軟萌。這時候,一定要趁熱吃!鬆軟的麵皮、加上甜鹹交融的餡料,滿嘴都是幸福感。
和北方早餐的粗獷隨意不同,粵式早餐永遠都是精致的、緩慢的。
慢悠悠地坐下,慢悠悠地等著茶點端上來,慢悠悠地品味,慢悠悠地剔剔牙,再慢悠悠地去遛彎。叉燒包就是在這樣的“慢悠悠”裏,陪伴了廣東人一天又一天。
最能代表北方的,當屬山東包子。
山東的包子個頭兒很大,不是圓形,而是呈小兔型。最常見的餡料就是醬炒肉丁,再加白菜、扁豆、蒜苗、角瓜等等。
因為實在太大,隻能托著吃,更顯北方的豪邁霸氣。
大家最常說的“山東大包子”一般指的是大白菜豬肉餡兒。今天要說的卻是另一種不常見的——排骨大包子。
不要懷疑,排骨當然是能做包子餡兒的。想想南方的排骨粽子,就知道沒啥不可能了吧?
排骨大包原是山東龍口一帶的特色美食,以“獨特”聞名膠東。還有個民謠唱:“蓬萊小麵,煙台大餃,不如黃縣*排骨包”。足見這包子的不同尋常。
*黃縣:煙台龍口的舊稱。
既然是排骨大包子,主角自然是排骨。
通常,選用豬身上的精肋骨和脊椎骨,剁成小塊。配菜可選的也很多,大白菜、芸豆、蒜薹、香菇……一起包裹上勁道十足的麵皮,捏出精巧的細褶兒,蒸出來便是實力誘惑,滿滿的骨髓油香。
一口下去,熱氣、香氣一起在舌尖上跳舞打轉兒,排骨的原汁原味讓人回味無窮,吃起來是鮮而不膩、湯汁飽滿。輕輕一吮,肉即脫骨,嫩而不爛,肉汁仿若灌湯,真真的十分過癮。
如果你懷疑它是不是吃了會硌牙,不如親自去嚐嚐看。
上海寧對生煎有種迷之情結。對於他們來說,生煎是“饅頭”,而不是“包子”(之所以要來說說它,是因為對於大多數外地人來講,它仍舊會被歸到“包子”的範疇裏去)。
《福布斯》雜誌曾發布“全球必吃美食”的評選,中國食物上榜的有兩個,一是四川火鍋,另一就是上海生煎包。
瞧,上海生煎包都走向全世界了!下一步應該就是攻克全宇宙。畢竟,這麽好吃的東西,想讓外星人也能跟我們一起飽飽口福啊。
▲ 說起上海生煎,大壺春是繞不開的老字號。大壺春生煎始創於1932年,至今仍是上海生煎的一道響亮招牌。
“生煎”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
100多年以前,上海的茶樓、老虎灶(開水店)不僅供應茶水,也會兼營生煎饅頭。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作為快餐來代替正餐。飲食的變化順應著大家的需求,生煎饅頭就這樣走出了茶樓,搖身一變成了“街頭小吃”。
生煎的個頭兒隨著時間越變越大,從原來的“一兩四個”變成了“一兩一個”。皮兒大、餡兒也充足,再包進滾燙鮮美的濃湯,可謂皮香肉嫩。
看看它誘人的外表——麵皮上麵撒著芝麻、香蔥,混合著擋不住的肉香,底部煎至金黃,讓人忍不住要食指大動。
吃剛出鍋的最好。咬一口,皮薄軟、酥而不焦,肉餡鮮香濃鬱,湯汁滿口,從頭暖到腳。尤其是在這寒天裏,最適合捧著新鮮出爐的生煎包大快朵頤,補充能量。
上海生煎最忌“底厚焦枯”。據說,要是碰到這樣的,可以不買,甚至“罷吃”。
破酥包子是雲南昆明一帶非常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之一。
它的起源也非常有趣。
相傳在1903年時,玉溪人賴八在昆明開了家名為“少白樓”的包子鋪。有天,一個老爺爺帶著孫子來買包子,遞給孫子的時候沒接住,包子便摔落地上,連包子皮也被摔成了七八瓣。孫子立時大哭,引來許多人圍觀,紛紛驚歎於這包子何以這麽“酥”,能摔個粉碎?賴八覺得這“破酥”很能吸引客戶,一定要抓住這個“商機”,於是從此改稱自己店內的包子為“破酥包子”。
從外形上來看,破酥包子和其他普通包子沒啥不同。但是,一旦切開它,就會被內裏豐富的層次感所驚豔。
破酥包子在做麵皮的時候,需要經過發酵、兌堿、揉勻、擀麵皮、抹豬油等多道工序,由此形成一個油層,這是“酥”之所在。餡料裏包括熟雲腿、蜂肉丁、冬筍、冬菇等等。
蒸製的時候要注意火候,使用旺火猛催、一氣嗬成。這樣蒸出的包子飽滿潔白、收口微張、香氣撲鼻。
吃破酥包子有講究:
“
一抖,抖出包子皮的層次
二蘸,蘸調料
三揪,揪開包子皮
四就,就著酒來食用
”
餡心則分為甜鹹兩種。入嘴是油而不膩、層次分明、油而不膩,酥脆中有柔軟的口感(真是越寫越餓T_T)。
你吃過的最好吃的包子是啥?
快來留言區一起打擂台ε-(´∀`; )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