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17年,上海這座城市建設的如火如荼。地鐵、道路、火車站、學校醫院,上海越來越繁華,城市越來越富強。一個個的上海人從小弄堂遷到了大公寓,一個個的上海人從腳踏車變成了小轎車。 一個個的回憶卻又無聲無息的消失了,一處處的情懷在時過境遷之中隕滅了。
你還記得那些狹小卻簡單的生活嗎?
香蕉車。車上,售票員會用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報站:儂要去阿裏廂?
老虎灶。這是一個老上海人都會覺得親切的地方。這裏不是高檔奢華場所,這裏隻有白開水,但是每天到這裏打熱水,總能聽到一些有趣的事情,這裏是八卦的中心地段,這裏是趣文的集散站。
混堂。還記得被叫做“混堂”的浴室麽?
石庫門。解放前上海約有20萬石庫門裏弄式建築,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80年代以來,約有70%的石庫門被拆除,不知道你們是否曾經居住在這裏呢?
老弄堂。石庫門是老弄堂的一種,而老弄堂卻幾乎是老上海人生活的全部。狹窄的小巷子卻拉近了鄰裏之間的關係。
公用電話。那時候,打個電話需要排隊,家裏麵如果有電話,那一定是大佬倌。
膠卷時代。雖然相機和膠卷珍貴,但每年還是都會拍一張全家福,然後印出來擺在相框之中,而今,手機都能高清拍攝,卻沒有一張和家人再拍過一張全家福。
你還記得那些已經泛黃的少年往事嗎?
那時兒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是學會的第一首兒歌。
想要白相,就去大世界。哈哈鏡是多少人的最愛呢?如今雖然重開了,卻有著不一樣的感覺。
飛毛腿、擦炮、甩炮,那是屬於新年最美好的玩具。而今,外環以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沒有了劈劈啪啪,沒有了青春的追逐。
小時候玩具不夠多,但就算是一顆彈珠,一張畫片,一根跳繩,都好好的放在床頭,不準別人動。而今,什麽都可以隨意的丟棄。
你還記得那些給我們帶來笑容、淚水的他們嗎?
當這部劇的主題曲一響起:“百年的上海灘,世紀新大道,眼前的變化快得不得了。”多少上海家庭搬好了凳子椅子守在電視機前,期待著這個幸福小區裏又發生了什麽真實有趣的市井故事。
沒錯,他就是《老娘舅》。如今,它已經停播十年了。
還記得他嗎?三毛,一個可憐巴巴的形象,不過當時更喜歡把那種辛酸可憐看做一種搞笑滑稽。
紅茶坊的故事,多少人還記得?摳門卻善良的王老板、小阿姨嬌嬌、打工妹水香、湊成一對的大衛和小蘭,還有來來回回的那些茶客們……
《開心公寓》,一部曾被年輕小夥伴們追捧的上海話劇集,比《老娘舅》多了幾分朝氣,比《紅茶坊》少了幾分市井。對了,還記得那時候的嗲妹妹嗎?
你還記得小時候住在一個弄堂的那些小夥伴嗎?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 同學就是朋友,朋友就是鄰居。我們一起放學,一起上學,一起遲到,一起早退。因為我們住在同一個弄堂。
我們會吵架,會生對方氣,會發誓這輩子都不再理對方,然後用一塊牛軋糖又收買了對方的笑容。
眼保健操。看看這是第幾節,嗯,應該是叫揉四白穴。
鄰裏間的竄門聊天是生活的一大樂趣,你家的排骨年糕,我家的紅燒肉,你嚐一口,我夾一塊。
而今,對麵住著誰,幾個人,叫什麽名字,卻不知曉。
你還記得小時候曾經熱切期盼著的聲音嗎?
“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腦海中依然記得那回蕩在弄堂裏的聲響……
那一聲“嘭”,曾讓我又愛又恨。我們圍著它,卻不敢靠近它。爆米花的香味和響聲總是讓人又愛又怕.
“削刀……磨剪刀來……”這是弄堂裏聽到最多個吆喝之一。隨著一聲聲的吆喝,可以看見磨刀師傅在弄堂裏,穿來穿去的身影。
“修...洋傘!阿有啥格壞格皮鞋修伐!”那時候的雨傘不會壞了就扔,縫縫補補就能過三年...
那些家長裏短,那些嘎訕胡的話,偶爾會傳來幾聲自行車清脆的鈴聲,那時候的弄堂,有著濃烈的市井氣息,有著濃烈的家園情懷。
你還記得那些年你熱愛的避暑神器嗎?
納涼的方式。大伏天的時候,睡個好覺是一種奢望。吃過夜飯,很多人早早就在弄堂口、家門口、人行道兩邊占據有利地形納涼。
納涼的道具。實在太熱了,就蹲在家門口給自己來一桶涼水。那時候,沒有空調和電風扇,全靠一張蒲扇,晚上熱了,奶奶就會給扇啊扇,直到我們入睡。
那時的特殊福利:灑水車。每當聽到了外麵灑水車的喇叭響,就像聽到了衝鋒號一樣,小鬼頭們幾乎全都跑到街上,赤膊大軍匯聚並跟在灑水車後麵,享受著片刻的清涼和歡樂...
夏天從雪糕開始。冰磚、三色杯、雪糕、鹽水棒冰……每一樣都讓人沉醉至今,光明冰磚是土豪專用的。
有時候,某些街道會來放一場免費露天電影,那時候是我們最熱愛的時刻,一家家搬著板凳過來……
你還記得那些年你曾經夢想天天去的地方嗎?
它叫西宮,是上海三大宮之一,全稱滬西工人文化宮。門口的武寧路天橋你還記得嗎?
南市影劇院,老南市的人一定記得吧?
莘莊地鐵站附樓。風風雨雨20年,這座小紅樓見證了閔行的飛躍發展,是多少上海人以及外來務工者親切而熟悉的地標。
第二百貨。第一百貨很出名,第二百貨你還記得嗎?它曾是淮海路上第一家國營百貨。
上海北站。老火車,過街天橋,他們要去哪,他們在等待誰的到來?
延安東路擺渡口,阿拉都在這裏過黃浦江。
虹口區第二糧店。糧店和供銷社是好多地方一個非常繁華的地方,孩子們都非常熱愛,因為,那裏總是不缺各種吃的。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西餐館,整個裝飾讓人無法聯想到西餐,才要都是用分和角來計算。如今的這家店也不知道在何方了。
盧工郵幣卡市場,這可是多少人曾經理財、交友、冶情的地方啊。
淮海中路上的人民照相館,有多少人在這拍過照片?
上海市體育館。這個體育館可不是現在的上體館哦!
南市遊泳館。還記得那年夏天學遊泳的時刻嗎?
蓬萊電影院。聽這個名字就很老了吧,以前上海有個區叫做蓬萊區……1997年,蓬萊電影院拆除。
南京路西藏路圓形天橋。它被人稱 “鑽石” 路口,站在這座大圓天橋上看,就會對南京路的繁華有著最直接的體驗!
延安路西藏路天橋。大家應該對這個天橋的印象很深刻吧?
王家沙S形天橋。看到這些照片,腦子裏就飛快地閃過曾經的少兒書店、光藝照相、飛翔百貨、開開品牌、萬象照相、麗新綢布等等等等,但好像現在隻剩王家沙了……
東大名路提籃橋人行天橋。
嵩山電影院。這個名字曾經也是上海的一個區——嵩山區。90年代,蓬萊電影院拆除。
八埭頭。曾經被稱作楊浦南京路的地方。
銅川路。曾經上海最大的水產交易市場,去年10月份正式關閉。
月亮船沙特館。還記得那些年一起做小白菜的日子嗎?還記得那一張張排隊排得生無可戀.jpg的臉嗎?去年10月,沙特館正式關閉。
你還記得你曾是哪裏人嗎?
南市。上海最最早的市中心,2000年,南市區結束使命,並入黃浦。隻留下了310102的絕版代號。圖為南市區圖書館。
盧灣。曾經的法租界地段,2011年,盧灣區結束使命,並入黃浦。隻留下了310103的絕版代號。圖為盧灣區政府所在地。
上海縣。1992年,上海縣結束使命,並入閔行。隻留下了310221的絕版代號。圖為上海縣縣鎮府,在如今的莘莊。
閘北。2015年,閘北區結束使命,並入靜安。隻留下了310108的絕版代號。圖為1987年上海北站最後運營的那一天。
吳淞。1988年,吳淞區結束使命,並入寶山。隻留下了310111的絕版代號。圖為吳淞口。
南匯。2009年,南匯區結束使命,並入浦東。隻留下了310119和 310225的絕版代號。圖為惠南鎮東方電影院。
川沙。1993年,川沙縣結束使命,並入浦東。隻留下了310224的絕版代號。圖為川沙縣政府大樓。
你還記得那些獨特的上海詞匯嗎?
一逮東西向的聯排屋,東篤底叫“東山頭”,西篤底叫“西山頭”;一排三個單元叫“三間頭”,一排九個單元叫“九間頭”。
單元裏麵再分:前房間、後房間、前天井、後天井、東廂房、西廂房、三層閣、亭子間、灶披間、馬桶間、後樓梯、後陽台。
這些東西你都見過嗎?五鬥櫥、夜壺箱、八仙桌、長板凳、方矮凳,小矮凳、竹交椅、三泡台、梳妝台、玻璃櫥、博古架。
弄堂裏,日日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舍隔壁,一般講“晏歇會”。
如果約好了下次的碰頭辰光,那就“明朝會”、“後日會”,年前散夥則講“明年會”或“開年會”。 生活當中,吃不準的事情總歸比吃得準的事情多得多,所以上海人還有一句萬試萬靈的“改日會”。
不知道你們的老弄堂裏是否有過這樣的稱謂:小蘇州、老山東、小皮匠、老裁縫、新嫂嫂、老爺叔、新倌人、新娘子、過房爺、過房娘、小懂經、小諸葛。
學校裏,應該也會有這樣的綽號吧:大塊頭、斜扁頭、鏟扁頭、小眼睛、塌鼻頭、大嘴巴、爛蘋果……
你還記得那些年你迷戀的味道嗎?
馬頭牌冰棒。被吃貨們譽為“童年的哈根達斯”的馬頭牌冰棒是不少老上海的童年記憶。
麻糖。小時候每當聽見有節奏的錘子和鐵片發出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麻糖的來了,高興的找父母要錢去買,買一塊半天都舍不得吃完。
上海麥乳精。那時,上海人家家戶戶的茶幾上都要放一罐麥乳精,客人來了,給人泡一杯麥乳精,那可比上好的茶葉還要有麵子。那時我有個奢侈的夢想——幹吃麥乳精!
柴爿餛飩。香就香在這柴爿,就是用木柴燒火煮出來的豬肉餛飩,加點豬油膏,香得讓人口水直流,小時候,非常期待那種流動的小推車。
如今的上海繁花似錦,高樓林立。刀鏽了再買一把。要吃東西,飯店餐館。天熱了,空調一開,一秒入春。但是總讓人覺得空落落,明明得到了很多,卻又總感覺我們的身邊消失了什麽。我們都知是好事,上海經濟騰飛,但是不斷傳承的城市文化不應就此掩埋。記得將最珍貴的本質留下來,這才是上海,這才是上海人的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