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卡紮菲(1942-2011)生於利比亞一個普通貝都因牧民家庭。在中學時便熱衷政治運動。
1969年,27歲的卡紮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當時親西方的伊德裏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亞共和國,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
2011年利比亞發生民眾示威抗議,要求卡紮菲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
10月20日,卡紮菲在其家鄉蘇爾特的一個廢棄下水管道中被“全國過渡委員會”武裝逮捕,頭部和腹部遭到連環槍射擊身亡。
1969年,出訪蘇丹途中,卡紮菲與軍官們在一起。
1963年,21歲的卡紮菲進入利比亞班加西軍事學院學習,並在軍隊中建立以他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著手策劃推翻伊德裏斯王朝。
1969年9月,發動“自由軍官組織”革命成功幾周後,剛當選為上校的卡紮菲發表演講。
1969年,趁伊德裏斯一世在土耳其就醫時,“自由軍官組織”占領了利比亞電台,兵不血刃地完成了革命勝利。
推翻伊德裏斯王朝不久後,卡紮菲在摩洛哥與埃及總統納塞爾(右二)見麵。
1971年8月19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卡紮菲(中)與埃及總統薩達特(左)、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就成立聯盟事宜舉行會晤。
在中學裏,卡紮菲收聽了埃及電台“開羅之音”時任總統納賽爾的演講廣播,讓他對政治產生了興趣。
17歲,卡紮菲將推翻與英國合謀的利比亞執政者定為人生目標。
圖為1973年,成功後的卡紮菲在父親的帳篷內笑得非常開心。
1979年,卡紮菲與反西方聯盟中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會晤。
革命成功後,卡紮菲關閉了所有外國軍事基地,驅逐外國軍事人員;銀行國有化,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等政策。
同時,卡紮菲將部分石油經濟利益分割出來用於改善民生,贏得了廣大民眾支持。
圖為某次學生集會上,黎波裏的女大學生高舉卡紮菲肖像遊行,表示對他的支持。
1981年,卡紮菲領導下的利比亞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
利比亞公開支持西方國家反對的武裝力量,對於卡紮菲的評價,支持他的人稱他為“民族英雄”;而反對他的人說他是“瘋狗”。
1970,卡紮菲宣布收回美國在利比亞的空軍基地,趕走六千多名美國軍事人員。
整個20世紀80年代,卡紮菲一直公開支持各種反美武裝活動,被美國總統裏根稱之為“瘋狗”。
圖為1980年,在美國,一名利比亞訪問團成員掀起印有卡紮菲頭像的窗簾向外窺探。
在反美同時,卡紮菲積極向蘇聯靠攏。
圖為1981年4月27日,卡紮菲抵達蘇聯,與時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的勃列日涅夫會晤。
卡紮菲有8個子女,其中7個是兒子,圖為家庭合影。
1982年10月,卡紮菲訪華,帶家人爬長城。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進行了空襲,卡紮菲的養女死於這場空難中。圖為卡紮菲在被炸毀的官邸中。
卡紮菲將炸毀的官邸保留了下來,並樹立起“鐵腕手抓飛機”雕塑,寓意粉碎美國霸權。
1988年,在阿爾及利亞舉行的阿盟首腦會議上,卡紮菲右手戴了一隻白手套,說是為了與“美國走狗”握手時不至於髒了自己的手。
1988年12月22日,警察和調查人員在洛比克空難的飛機殘骸旁取證,這起空難被認為是卡紮菲為報複美國幹的,導致西方國家對利比亞長達15年的製裁。
1990年6月,開羅,卡紮菲訪問埃及,與穆巴拉克一起出席活動。
製裁期間,利比亞經濟遭到致命打擊,僅1991年到1999年的8年間損失達到330.6億美元。
麵對危機,卡紮菲繼續實行“鐵腕統治”,除推進原有政策外,還創立自己的“革命警衛隊”。 圖為卡紮菲“革命警衛隊”參加利比亞“國慶日”紀念活動。
1992年1月20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門前,洛比克遇難者的親屬進行抗議,要求盡快解決緝拿空難凶手問題。
1996年10月,卡紮菲訪問突尼斯,親吻鮮花女孩的手。
最終,內外交困使得卡紮菲不得不做出讓步,迅猛地“浪子回頭”與各大國改善外交關係。
圖為2009年7月10日,卡紮菲參加意大利G8峰會。
2009年9月23日,卡紮菲首次在聯合國亮相,也是他在聯合國的處女秀,演講長達100分鍾。
卡紮菲喜歡住帳篷,不管是日常辦公還是出訪必住帶有現代化設備的帳篷裏。
圖為2007年12月,法國總統薩科齊邀請卡紮菲訪問巴黎,卡紮菲在愛麗舍宮內搭建他的貝都因帳篷。
2009年,卡紮菲在意大利出席八國首腦會議。
2010年,阿盟特別首腦會議在卡紮菲的故鄉蘇爾特開幕。卡紮菲得意地與突尼斯總統本·阿裏、也門總統薩利赫、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合影。
2000年後,卡紮菲進行一些列改革以“適應21世紀的變化”。
製定了許多惠民政策,比如無息貸款、廉價房屋等,但利比亞人並沒有從這些改革中得到好處。公眾的不滿情緒在慢慢積壓。
自2011年2月15日起,利比亞開始爆發大規模騷亂。
麵對暴亂,卡紮菲的應對之策是進行武力鎮壓。
在暴力鎮壓的血腥中,卡紮菲早已成為眾矢之的,曾經的“民族英雄”黯然失色。
2011年,反對派士兵踩踏卡紮菲頭像。
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決議。
2011年3月19日晚間,法國率先派出戰鬥機武力幹預利比亞局勢。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宣稱卡紮菲被一名年僅18歲的“過渡委”士兵擊中頭部身亡,死前躲藏在蘇爾特的一處下水道裏。
卡紮菲被稱為“狂人”,掌權42年最高領導者被一場襲卷中東的革命趕下台,直至死於亂槍之下。
17歲,他將推翻伊德裏斯王朝視為自己人生目標;69歲,死於亂槍之下,一生傳奇的命運,就此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