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典故叫做“宋揮玉斧”,說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平定四川的後蜀政權後,拿一把小玉斧,在地圖的西南邊畫了一條線,線這邊歸我管,線那邊我不管,從此之後,兩側的大宋和大理兩國相安無事,保持了幾百年和平。
如今,在中國國土上,也有這樣一條線,影響著世世代代。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省黑河,一路向著西南延伸,直至雲南騰衝,把中國版圖一分為二,是國立中央大學地理係主任胡煥庸通過數萬個數據,一點一點在地圖上摸索出來的。
自這條線誕生以來,無論是人口布局、經濟繁榮、氣候變化等都沿著這條線劃分的比例發展。
不過,最令人唏噓的,無論中國領土發生如何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條線始終“巋然不動”。
胡煥庸線的誕生
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張中國人口分布地圖,在地圖上畫了一條區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線,一頭是東北黑龍江的愛輝(今天的黑河),一頭是雲南的騰衝,這條45度傾斜的直線把中國版圖一分為二,線的東南邊,國土麵積占當時版圖的36%,人口占96%,線的西北邊,麵積占 64%,人口隻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胡煥庸線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人口分界線:“愛輝—騰衝”線(解放後稱“黑河—騰衝線”),在國際上,命名為“胡煥庸線”。
2009 年,中國地理學會發起“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胡煥庸線”名列其中,被稱為20世紀中國地理最重要發現之一。
1935年胡煥庸先生用手工畫圖發現的“愛輝-騰衝線”
首先,胡煥庸線是用“大數據”算出來的。據胡煥庸的學生吳傳均院士回憶 :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估計有4.75 億,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2萬人,將2萬多個點子落在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用手工畫2萬多個點,再計算等值連線,耗費的工夫是驚人的。可以說: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學家第一次運用“大數據”做出的重大發現。
更牛的是,不管曆史如何摔打,胡煥庸線總不倒。八十年來,中國經曆了無數變化,版圖形狀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人口從4億多變成13億多,經濟規模增長了幾十倍,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斷改變。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線
基本圍繞胡煥庸線波動
1935年,胡煥庸線東側人口占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時候,東側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時東側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間僅僅減少了2.3個百分點。
這不得不讓人感慨:“其多寡懸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煥庸線不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線,也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在詩人眼裏,胡煥庸線是邊塞與田園風光的分界線,東邊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西邊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東邊是“杏花春雨江南”,西邊是“白馬秋風塞上”。
環境專家眼裏,胡煥庸線是幹旱與濕潤生態的分界線。從地形和氣溫看,胡煥庸線的西側主要是低溫高寒地區,東側地形相對平緩且年均氣溫較高(東北地區除外)。從降雨量看,胡煥庸線基本與400 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這是半幹旱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被視為中國生態環境界線。
農業專家眼裏,胡煥庸線是農業與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農業與牧業的邊界,玉米分布帶的上限,都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
老司機眼裏,胡煥庸線是高速公路網和收費站的分界線。
在買房人眼裏,胡煥庸線更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 :中國所有的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包括西部地區的大城市成都、重慶、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煥庸線的東邊,甚至所有住房均價萬元以上的城市、絕大多數實施限購的城市,也都在東側;而西側的大城市僅有蘭州、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幾個。
總之,不管你喜不喜歡,胡煥庸線就在那裏,摔不倒、打不破。
胡煥庸線兩側為何差異大?
胡煥庸線兩側這麽大的差異,胡煥庸先生曾提出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和社會曆史條件不同。其中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最大,尤其是氣候。
根據中科院王錚、吳靜等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胡煥庸線是曆史氣候變化的產物,在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的漢唐時期,尚未出現胡煥庸線。大約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間,中國大陸氣候發生突變,氣溫逐步下降,降水明顯減少,這與世界公認的中世紀溫暖期結束時間一致。
從那時起,各種旱澇災害的分布走向與胡煥庸線日趨吻合,最終鎖定兩側的生態環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當然,胡煥庸線的形成與人為因素也有一定關係。曆史上的戰亂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使得古代的人口從北方向東南地區遷移,對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也產生一定影響。
突破“胡煥庸線”是一個科學問題
幾十年來,為了改變東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變胡煥庸線,有很多“人定勝天”的設想和努力。
例如開放“全麵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國家全麵放開了二孩政策,但對於西側地區,全麵二孩隻對城市有一定影響,對農村影響不大,而對於東側則是城市、鄉村全方位的影響。因此東側地區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顯,總的趨勢可能是東側地區人口比例進一步增加,西側地區人口比例可能減少。
在氣候變化方麵,全球變暖對兩側地區都有壓力。全球變暖是當前麵臨的首要氣候問題,胡煥庸線東側地區可能麵臨海平麵上升、降水量波動加劇等問題,但西側地區同樣麵臨壓力,全球變暖導致西側地區降水量增加,蒸發量也隨之增加,缺水幹旱並不能顯著改善,而且季節性和年際變化可能會更大,資源環境將麵臨更大壓力。
在經濟動力方麵,聚集第三產業和中心城市的東側地區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日益轉向第三產業,但是這些產業大都集中在胡煥庸線東側地區。短期內,即使西側地區大力發展三產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側農村人口向本地區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勢不會發生大的改變,很難出現東側人口向西側大量轉移的現象。
總之,如何突破“胡煥庸線”,是一個科學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