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甘博先生與他的攝影作品
西德尼·戴維·甘博(1890-1968)是美國社會經濟學家,人道主義者和攝影家,中國城鎮和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調查和研究的終身致力者。
1908年-1932年間,甘博四次來到中國進行城鎮和鄉村調查,拍攝城市和農村生活,他的足跡遍布華北、華東、西南等地區。
1968年,甘博在紐約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發現,1984年,他的後人在一個鞋盒內發現它們,引起巨大轟動。
1989年,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個城市及中國內地13個城市巡回展出。
1917年,甘博帶領團隊來到中國西南的四川考察。在四川期間,他們總共拍攝了近500張珍貴照片,本期展示的照片是他在四川拍攝的,主要是手工繪製的彩色幻燈片。
德蘭/文
1917年,長江高山峽穀。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奉節城(夔州)依鬥門城樓。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依鬥門即奉節老縣城的大南門,係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郡守李晟興建的夔州古城五道城門之一。
2002年,三峽水庫蓄水,依鬥門開始遷建,後在奉節新城建一座新的依鬥門。
1917年,四川省萬縣萬州橋。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萬縣現在叫萬州,已經從四川劃歸重慶管轄,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區。
1917年,重慶江邊挑水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20世紀初的重慶城沒有自來水,吃水、用水全靠挑夫、擔水工供應。重慶挑水夫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成群的挑水夫爬坡上坎,以此賣水養家糊口。
1917年,四川,做煤餅。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煤餅是用煤與燒土黃土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攪勻成為煤泥,然後脫坯,曬幹後存放、出賣,以備冬天做飯取暖。
1917年,四川,銅梁安居鎮(今重慶銅梁區),踩水車和背背簍小男孩。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銅梁安居鎮(今重慶銅梁區),紡線的婦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水車。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鹽市稱鹽。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四川省遂寧、三台縣一帶盛產岩鹽,此處鹽市街交易的鹽是由鹵水熬製成的灶製粗鹽,俗稱鍋巴鹽。
1917年,四川,親屬在門外為死者燒紙錢。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潼川(今四川省三台縣),二人拉鋸做棺材蓋。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編草鞋的老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頸脖上掛13500個銅板路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銅錢貶值,物價上漲,購物時不得不背上幾十斤重的銅錢串。
1917年,四川,燒炭爐子。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石佛場稻草市場。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在四川農村,稻草具有廣泛的用途,可用來蓋房、造紙及喂牲畜等。
1917年,四川,製作紗織經。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省金堂縣趙鎮,龍頭石橋。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省金堂縣趙鎮,彈棉花。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省金堂縣趙鎮,一家茶館的水吊子。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省金堂縣趙鎮,正在吃飯的士兵。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這兩名士兵是護送甘博一行的,其餘吃飯的則是雇傭挑行李的苦力。
1917年, 四川省金堂縣趙鎮,衣著寒酸的護衛隊員。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穿草鞋的豬。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拖豬的獨輪車。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 四川,背家居的苦力。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去成都的路上,坐獨輪車的甘博。
1917年,成都北門口的挑夫。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督軍署。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廢墟上搭建的窩棚。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駐守成都的川軍劉存厚、滇軍羅佩金和黔軍戴戡為爭奪四川,不管百姓的死活,爆發“劉羅之戰”、“劉戴之戰”使繁華成都毀於一旦。
1917年,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裏的一處建築。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郫縣城門。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吸旱煙的道長。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灌縣,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灌縣,廟裏的教會聚會。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灌縣的基督徒在道教的廟裏開會,能在這裏麵傳基督教,看來道家很包容啊!
1917年,四川灌縣,背木頭的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川西索村的瓦寺官寨。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川西的嘉絨藏區十八土司之一的瓦寺土司住在汶川縣的塗禹山上,塗禹山海拔2000多米,在綿虒以北約30裏。
官寨始建於明代中期,為城堡式,現存城牆為明代修建。該官寨為四川境內現存唯一的明代城堡式土司官寨。
1917年,川西索村,坐在門口吃飯的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川西索村主街道。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瓦寺官寨的街道和寨民住房,可以看出是川西嘉絨藏族和羌族的典型房屋建築風格。
1917年,川西索村,連枷打穀。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川西索村,耕地。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溜索。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理縣,時任雜穀屯守備的高益齋(藏族)與妻子索黛玉及3個子女。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安縣,做飯的老人。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安縣,租煙。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安縣,抬轎子過淺灘。西德尼·戴維·甘博/攝。
1917年,四川省安縣,城隍盛會中的龍頭。西德尼·戴維·甘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