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老北京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老話:「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其中「內九外七」說的就是北京內城和外城的十六座城門。
這內城九門主要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而外城七門指: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皇城四門包含: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然並卵,現在的北京城門隻零星的剩下了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的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
那麽,其他的十四對半城門都去哪了呢?我來跟大家掰扯掰扯。
崇文門:1950年拆掉甕城,1968年全部拆光。
崇文門,在元代稱文明門,又名“哈德門”,“海岱門”。老北京有個講“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這您就看出來了吧,崇文門多走酒車。這是因為在當年北京南郊大興縣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都常常從崇文門進城。但是崇文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作用,就是收稅關口,這九門中的八門都是啟閉有時,而崇文門是永不關閉,會有差役守衛,因為司著收稅重要職能。這放現如今,相當於就是稅務局。
宣武門:1965年拆除。
宣武門,我們大家都知道又稱“死門”,在元代時稱順承門。稱其為“死門”有兩個原因,一是,菜市口是當時的刑場,押送死囚的車都從宣武門出,二是,當時北京的墓地多在陶然亭一帶,送葬的人也走宣武門。所以這要擱現如今,宣武門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殯儀館。
阜成門:1953年拆除甕城、箭樓台基,1965年拆除城樓。
阜成門,在元代稱平則門,又名“驚門”,取其“公正”的意思。在當時,西麵門頭溝出產的煤,是北京城裏所需燃料,而此門距其最近,所以煤車都從此門進城。由於“梅”與“煤”同音,所以在阜成門的甕城牆壁上也刻有一朵梅花,取其諧音。在現如今,阜成門司著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職務。
西直門:1969年因修地鐵將城樓、箭樓、閘樓、甕城一並拆除。
西直門,在元代稱和義門。當年北京城內水質不夠好,皇宮用水都得取自玉泉山,水車皆從西直門入城,所以西直門多走水車,在其甕城上有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以其為標誌。這要放現如今,西直門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水利部。
安定門:1969年因修地鐵拆除。
安定門,又稱“生門”,取其“豐裕”之意,所以皇帝會從此門去地壇祭祀社稷,祈求豐年。除此之外,安定門還有兩個左右,一是軍隊出發會從此門出城,大概是取“生門”之意,二是糞車多會從此門出入,因為在當時,安定門外的糞場較多。我們取其一個意思,因為多走糞車,和我們現在城市清潔所含意思相同,所以安定門放到現在,那就相當於環衛部門。
東直門:1965年拆除。
東直門,在元代又稱崇仁門。在當時,磚窯基本都設在東直門外,所以東直門進出的大多是磚瓦的車,而在過去,從南方運來的木材,都會從東直門進城。這麽看來東直門多走磚瓦、木材車。所以在現如今,東直門相當於建設部。
朝陽門:1953年拆除城樓,1957年又拆除箭樓。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又叫“杜門”,有休息的意思。朝陽門是當時北京城的糧門,從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從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大糧倉內,因此它多走糧車。在現如今,它就相當於糧食部的職能。
永定門: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門,1950年拆除甕城,1957年將城樓、箭城一並拆除。
左安門:1953年將城樓、城台、箭樓、甕城全部拆除。
右安門:1956年拆除箭樓、城台及甕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廣安門:1957年拆除城樓。
地安門:因交通問題拆除。
西便門:1952年將城樓、箭樓、甕城一並拆除。
東便門:1958年修北京火車站拆除城樓。
其實,除了這些古城牆,北京城還有更多的古建築,在這些年也消失了……
中華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時稱「大明門」。因為是皇城的正南門,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清朝順治元年改名「大清門」,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又改名「中華門」。
1954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被拆除。1976年,毛逝世後,在其原址上修建了現在的「毛紀念堂」。
現在的「中華門」僅剩一個模型,收藏在故宮,共大家觀賞與緬懷。
明朝時的「北上門」是紫禁城外的禁門之一,清朝時的「北上門」逐漸改變成為了景山萬歲門(清朝稱景山門)南麵的「景山外門」。
1956年,在拓寬景山前街時「北上門」被拆除。大家對比一下下麵兩張圖,不難發現之前「北上門」的位置。
「大高玄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明清兩代皇家的禦用道觀。在它的門前有一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樓,三座牌樓所圍之內還建有東、西兩座「習禮亭」。
1955年,東、西牌樓被拆除。1956年,在拓寬景山前街時,南牌樓與兩座「習禮亭」均被拆除。
1960年,以東、西牌樓的構件拚裝組成的「弘佑天民牌樓」在中央黨校的庭院內重新樹立,保存至今。
南牌樓的「乾元資始石匾」曾流落到月壇公園,成為樹林中擺放的石桌的桌麵。
2004年,南牌樓在原址重建,並將「乾元資始石匾」從月壇公園請回,安裝在該牌樓上歸其原位。
清朝乾隆時期,在皇城南牆外,也就是現在的長安街新華門正對麵修建了「普寧回回營」,供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有功的維吾爾族人居住。
1915年,袁世凱政府在與清真寺教長協商遷寺之事遭到拒絕之後,凱惱羞成怒,悍然下令強拆。「竟以辟開新路為名,派員工數十百人,將此寺正門、邦歌樓、大殿完全拆毀無存乾元資始石匾」。
2010年,殘存的清真寺遺址也被拆除。下圖是拆除時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雕刻有「不斷蓮」的皇家寺廟卷拱石。
「法藏寺」始建於金代大定年間,時稱「彌陀寺」,明朝景泰年間重修時改名為法藏寺。
1967年,由於修建京沈鐵路,法藏寺廟被拆毀,但古塔得以幸存。當時站在塔頂,可以望見西郊的香山。
1971年,由於古塔布滿裂痕,岌岌可危,最終還是被拆除了。
北京老城區內的清真古寺多是明代建成的,而清代發展的多是郊區的清真寺。由於民國時期時局動蕩,新建的清真寺很少,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天橋清真寺了。
天橋清真寺在福長街,如今是北京市伊斯蘭教經學院,以前還被兩家小學占用,以前的建築早已完全拆除,現在是純阿拉伯式建築。
「慶壽寺雙塔」始建於金代,原址在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28號。
1954年,擴建西長安街時,「慶壽寺雙塔」被拆除。
當時梁思成曾勸說:「像西長安街上金代的慶壽寺雙塔,為什麽一定要把它拆掉?為什麽不能把它保留下來,作為一個街心小綠地看一看。」
其實,除了這些,還有更多的古建築也永遠得離開了我們……
林語堂曾經說過:一個城市即使尚未臻於完美,人們也依舊會喜歡它,還要留戀其旁的山巒、河流。即使人們很少去遊覽,有關那些勝地的古老故事也會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
那麽,當勝地不再有,那些古老的故事是否還會被人所記住呢?
梁思成當年說:五十年後會有人後悔的!
是的,還未到50年,人們已經後悔了,而且是悔之莫及、扼腕歎息!
現在的我們隻能通過那些早已泛黃的老照片,來一睹老北京城當年的壯麗與風采。而且每次重溫之時,心裏都會隱隱作痛,想要去撫摸,湧出的卻是更痛的冷淚。
所以,對於那些古建築,請大家且行且珍惜,因為一旦毀滅,不論我們重建的多麽完美,那個味道、那個感覺就再也找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