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門 孔
餘秋雨
直到今天,謝晉的小兒子阿四,還不知道“死亡”是什麽。大家覺得,這次該讓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麽解釋,他誠實的眼神告訴你,他還是不知道。
這情景,很像一群哲學家在討論死亡,而最後,評判者沒有讓他們及格。在人類一些最本原的問題上,最低智能和最高智能,首尾相銜。是啊,還能說話的人誰也未曾抵達過死亡,那又怎麽說得清呢?既然說不清,那就與嚴重弱智的阿四沒有太大的差別。
十幾年前,同樣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這位小哥到哪裏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兩個月前,阿四的大哥謝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爸爸對大家說,別給阿四解釋死亡;
現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家裏隻剩下了他和八十三歲的媽媽,阿四已經不想聽解釋。誰解釋,就是誰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著走,去找。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隻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
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麵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裏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他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因為爸爸每時每刻都可能會在那裏出現,他不能漏掉第一時間。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裏看。雙腳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脫落了,他都沒有撤退。
爸爸在外麵做什麽?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謝晉與我長談,說起在封閉的時代要在電影中加入一點人性的光亮是多麽不容易。我突然產生聯想,說:“謝導,你就是阿三!”
“什麽?”他奇怪地看著我。
我說:“你就像你家阿三,在關閉著的大門上找到一個孔,便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亮光,等親情,除了睡覺、吃飯,你都沒有放過。”
我又說:“你的門孔,也成了全國觀眾的門孔。不管什麽時節,一個玻璃亮眼,大家從那裏看到了很多風景,很多人性。你的優點也與阿三一樣,那就是無休無止地堅持。”
謝晉在六十歲的時候對我說:“現在,我總算和全國人民一起成熟了!”那時,文革結束不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牧馬人》《天雲山傳奇》《芙蓉鎮》《清涼寺的鍾聲》《高山下的花環》《最後的貴族》《鴉片戰爭》……
文革以後的他,不再是在時代話語的縫隙中捕捉人性,而是反過來,以人性的標準來拷問時代了。
謝晉那些最重要的作品,上映前都麻煩重重。如果說,文革前的審查總是指責他“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那麽文革後的審查者主要是指責他“揭露社會的黑暗過多”。
有趣的是,有的審查者和評論者一旦投身創作,立場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認識兩位職業的審查者和評論者,年老退休後常常被一些電視劇聘為顧問,參與構思。作品拍出來後,交給他們當年退休時物色的徒弟們審查,他們才發現,這些徒弟太不像話了。他們憤怒地說:“文化領域那麽多誹謗、偽造、低劣都不審查,卻總是盯著一些好作品不依不饒!”後來他們捫心自問,才明白自己大半輩子也在這麽做。
他們不知道,年邁謝晉眼睛深處的一半憂鬱,與他們有關。
能成為謝晉的朋友,非常愉快。我從旁觀察,發覺謝晉交友,有兩個原則。一是拒絕小人,二是不求實用。這就使他身邊的熱鬧中有一種少有的幹淨。
有時,好人也會利用小人,但謝晉不利用。他對小人的辦法,不是爭吵,不是驅逐,而是在最早的時間冷落。他的冷落,是炬滅煙消,完全不予互動。聽對方說了幾句話,他就明白是什麽人了,便突然變成了一座石山,邪不可侵。轉身,眼角掃到一個朋友,石山又變成了一尊活佛。
一些早己不會被他選為演員和編劇的老朋友,永遠是他的座上賓。他們誰也不會因為自己已經幫不上他的忙,感到不安。西哲有言:“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的。”謝晉的友情,從不敗壞。
他一點兒也不勢利。再高的官,在他眼中隻是他的觀眾,與天下千萬觀眾沒有區別。但因為他們是官,他會特別嚴厲一點。我多次看到,他與官員講話的聲調,遠遠高於他平日講話,主要是在批評。他還會把自己對於某個文化高官的批評到處講,反複講,希望能傳到那個高官的耳朵裏,一點兒不擔心自己會不會遇到麻煩。有時,他也會發現,對那個高官的批評搞錯了,於是又到處大聲講:“那其實是個好人,我過去搞錯了!”
我一直有一個錯誤的想法,覺得拍電影是一個力氣活,謝晉已經年邁,不必站在第一線上了。我提議他在拍完《芙蓉鎮》後就可以收山,然後以自己的信譽、影響和經驗,辦一個電影公司,再建一個影視學院。簡單說來,讓他從一個電影導演變成一個“電影導師”。
我過了很久才知道,他對我們的這種想法,深感痛苦。他想拍電影,他想自己天天拿著話筒指揮現場,然後貓著腰在攝影機後麵調度一切。他早已不在乎名利,也不想證明自己依然還保持著藝術創造能力。……他要重拍《桃花扇》,他要籌拍美國華工修建西部鐵路的血淚史,他要拍《拉貝日記》,他要拍《大人家》,他更想拍前輩領袖的女兒們的生死恩仇、悲歡離合……
他在中國創建了一個獨立而龐大的藝術世界,但回到家,卻是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天地。
他與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個小孩,腦子正常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謝衍。謝衍的兩個弟弟就是前麵所說的老三和老四,都嚴重弱智,而姐姐的情況也不好。
這四個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這十年間。當時的社會,還很難找到輔導弱智兒童的專業學校,一切麻煩都堆在一門之內。家境極不寬裕,工作極其繁忙,這個門內天天在發生什麽?隻有天知道。
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家庭背景與謝晉的那麽多電影聯係在一起,真會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感覺。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憊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門的圖像,不能不讓人一次次落淚。落淚,不是出於一種同情,而是為了一種偉大。
一個錯亂的精神漩渦,能夠伸發出偉大的精神力量嗎?謝晉作出了回答,而全國的電影觀眾都在點頭。我覺得,這種情景,在整個人類藝術史上都難於重見。
謝晉親手把錯亂的精神漩渦,築成了人道主義的聖殿。我曾多次在他家裏吃飯,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圍著白圍單、手握著鍋鏟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好萊塢明星、法國大導演、日本製作人,但最後謝晉總會搓搓手,通過翻譯介紹自己兩個兒子的特殊情況,然後隆重請出。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曾讓我百脈俱開。在客人麵前,弱智兒子的每一個笑容和動作,在謝晉看來就是人類最本原的可愛造型,因此滿眼是欣賞的光彩。他把這種光彩,帶給了整個門庭,也帶給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時也會帶著兒子出行。我聽謝晉電影公司總經理張惠芳女士說,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輛麵包車,路上要好幾個小時,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謝晉過一會兒就要回過頭來問:“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嗎?”“阿四要不要睡一會兒?”……每次回頭,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家後代唯一的正常人,那個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兒子謝衍,竟先他而去。
謝晉和兒子謝衍
謝衍太知道父母親的生活重壓,一直瞞著自己的病情,不讓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後穿上一套幹淨的衣服,去了醫院,再也沒有出來。
他懇求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讓爸爸、媽媽到醫院來。他說,爸爸太出名,一來就會引動媒體,而自己現在的形象又會使爸爸、媽媽傷心。他一直念叨著:“不要來,千萬不要來,不要讓他們來……”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圍的人說,現在一定要讓你爸爸、媽媽來了。這次,他沒有說話。
謝晉一直以為兒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經那麽嚴重。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對話的兒子,已經不成樣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風幹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謝衍吃力地對他說:“爸爸,我給您添麻煩了!”
他顫聲地說:“我們治療,孩子,不要緊,我們治療……”
從這天起,他天天都陪著夫人去醫院。
獨身的謝衍已經五十九歲,現在卻每天在老人趕到前不斷問:“爸爸怎麽還不來?媽媽怎麽還不來?爸爸怎麽還不來?”
那天,他實在太痛了,要求打嗎啡,但醫生有猶豫,幸好有慈濟功德會的誌工來唱佛曲,他平靜了。
謝晉和夫人陪在兒子身邊,那夜幾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員怕這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撐不住,力勸他們暫時回家休息。但是,兩位老人的車還沒有到家,謝衍就去世了。
謝衍是2008年9月23日下葬的。不久,家鄉上虞的母校春暉中學打來電話,說有一個紀念活動要讓他出席,有車來接。他一生,每遇危難總會想念家鄉。今天,故鄉又有召喚,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春暉中學的紀念活動第二天才開,這天晚上謝晉在旅館吃了點冷餐,倒頭便睡。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隻剩下他一個人回來。他是朝左側睡的,再也沒有醒來。這天是2008年10月18日,離他85歲生日,還有一個月零三天。
此刻,謝晉上海的家,隻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髒問題,住進了醫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樣成天在門孔裏觀看。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任務是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門了,他把包遞給爸爸,並把爸爸換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來,他接過包,再遞上拖鞋。
好幾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裏去了?他有點奇怪,卻在耐心等待。突然來了很多人,在家裏擺了一排排白色的花。
白色的花越來越多,家裏放滿了。他從門孔裏往外一看,還有人送來。阿四穿行在白花間,突然發現,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門邊。
這個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個人,還有一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