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四書五經精華一百句

(2016-01-09 09:24:23) 下一個

《大 學》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誌;想要端正自己的心誌,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釋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譯文:有錢的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仁德的人心裏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用忠誠信義來爭取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6、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譯文:創造財富有個大原則: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樣國家財富就可以經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譯文: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譯文:君子對於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後再去要求別人;對於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後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文;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中 庸》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恰當的做法施行於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譯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規律。

  6、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譯文:天下和國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祿是可以推辭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卻是很難做到的。

  7、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譯文:君子依據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卻半途而廢,可是我卻不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譯文: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要廣博地學習,要審慎地詢問,要謹慎地思慮,要明晰地辨析,要篤實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譯文:愚蠢的人,喜歡憑主觀意願做事,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喜歡獨斷專行。

 

《論 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複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麽?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麽?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免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是否用心認真地複習?

  3、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仁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隻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無所收獲;隻是思考而不讀書,有時就會空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三十歲開始自立,四十歲麵對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歲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歲時對別人所說的話能分清是非,七十歲便能隨心所欲、隨意而為,但一切行為都不會超越規矩準則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君子親密團結而不想到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親密團結。

  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曉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財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譯文:腐朽的木頭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樣的牆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明而喜愛學習,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並不感到恥辱。

  13、三思而後行。

  譯文:每件事情都要經過多次考慮,然後才去行動。

  1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1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消逝的時間,像流水一樣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譯文:三軍的統帥可以被奪去,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誌向改變。

  18、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譯文:如果不是天氣寒冷,就不會知道鬆樹、柏樹是最少落葉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孟 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3、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譯文:他們產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5、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譯文: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感到高興。

  6、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譯文:對於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分,拋棄自己的不對,接受人家對的,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做好事。

  7、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所以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誌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饑餓,使他的身子窮困,並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借此來使他的內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幹。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文: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譯文:在上位的有什麽愛好,在下麵的人一定愛好得更加利害。

  1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譯文:腦力勞動者統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

  11、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譯文:父子之間要親愛,君臣之間要有禮義,夫婦之間要摯愛但還要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要有誠信之德。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誌向,威武不能使我節操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13、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譯文:我愛人家,人家卻不親近我,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還不夠嗎?我管理人家,人家卻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識還不夠嗎?我有禮貌地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敬意還不夠嗎?

  14、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別人才攻打它。

  1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魚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擁有,就舍棄生命去取得大義。

 

《詩 經》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譯文: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中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對象。

  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譯文:緊緊拉著你的手,願意白頭偕老。

  3、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譯文: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

  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譯文:一天不見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長啊!

  5、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譯文:我已決心離開你,去那理想新樂土。

  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譯文:河畔蘆葦白茫茫,夜來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個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譯文:心中這樣愛著他,為什麽不大膽向他/她訴說?愛情的種子深埋心中,何時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譯文:當初我離開家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陽春;現在我戍邊歸來,冒著霏霏的雪花。

 

《尚 書》

  1、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譯文: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上天輕慢不敬。

  2、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譯文:輕慢眾人,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德義。

  3、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譯文: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4、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譯文: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5、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譯文:就好像把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6、玩人喪德,玩物喪誌。

  譯文:玩弄人會喪失德行,玩弄物會喪失抱負。

  7、為山九刃,功虧一簣。

  譯文: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隻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禮 記》

  《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高潔的誌向不可滿足,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記而且能禮讓,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4、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譯文: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後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後才能使喚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譯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

  譯文:善於唱歌的人,能讓人沉浸在他的歌聲中;善於教學的人,能讓人繼承他的誌向。

  7、差若毫厘,繆以千裏。

  譯文:開頭雖然隻有毫厘的差別,到後來卻錯到千裏那麽遠了。

 

《易 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天道剛健,君子以天為法,故而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譯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見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載物

  3、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譯文: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譯文: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5、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譯文:道行不通時就得變,變了之後就會豁然開通,行得通則可以長久。

  6、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譯文:天下人要歸同一個地方,隻是道路不同;達到同一個目的,隻是思慮多種多樣。

  7、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譯文:不積累善行達不到成名,不積累惡行達不到滅身。

  8、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譯文:見善就向他學習,有過就改。

  9,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譯文:處在尊貴的位置上不要驕傲,處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憂慮。

  10、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譯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卻不到處炫耀。而是看準時機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1、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譯文:對於“非常人”來說,合乎天地的意誌,有日月的光彩,符四季的秩序,也順應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在天意之後行事,就順應天理。

 

《春 秋》

  《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其中以《左轉》最為流行。

  1、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麵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舉不失德,賞不失勞。

  譯文:舉薦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遺漏;賞賜爵祿,不要忘記有功勞的人。

  7、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譯文:處於安樂的環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譯文:樹梢大於樹幹,樹就要折斷;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搖擺靈活。

  9、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譯文:樹立德行,最可貴的是使它不斷增長;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幹淨徹底。

(轉自新華視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今留 回複 悄悄話 一極好的一百句,謝謝分享
sunning 回複 悄悄話 下麵這句對“習”字的翻譯解釋值得商榷。“習”字該作“實踐、應用”解才符合作者的本意和一貫思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複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麽?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麽?
降魔 回複 悄悄話 儒家“八議”特權是貪汙腐敗的禍根

儒家講的是倫理和禮儀,以禮儀來展現倫理,它的約束手段是禮。法家講成文法,依成文法治國,它的約束手段是法。儒法家,就是用法家的法律手段來保障儒家追求的等級差別秩序。在儒家眼裏,從宇宙到社會,都是等級性的。天在上,地在下,所以天尊地卑。所以皇上是天,是天子,百姓是地,仰望上天。男人和女人不應該平等,是有尊卑等級的。禮如何表達呢?女人不能與男人同桌吃飯。法律如何表達呢?如果女人打男人一嘴巴,那就鞭這個女人300。如果說男人打女人一嘴巴,沒事。為保證男尊女卑,法律就規定女人不能擁有私有財產(除少量個人裝飾品外),不能成為一家之主。“儒法家”把這些差序的等級完全化為法律的形式。早期的法家不是這樣的,早期的法家還是比較講究“帝王之下人人平等”,但是後來儒家思想逐漸侵入了法律之中,中國的法律有一個儒家化的過程。儒家逐漸把自己的價值理念灌輸進了法律係統。這樣就用法律來明確保障一種等級秩序,一種尊卑有別的等級秩序,這就是儒法家的一個特點。

《周禮》是儒家聖典,裏麵有一個叫做“八柄”、“八統”的思想。

八柄:它認為君王治理整個國家,得有八柄。

一是用爵位駕馭人們地位的貴賤。
第二是以俸祿來駕馭人們財富的多少,
三以賞賜來駕馭人們所得的恩寵的大小,
第四,以職位安排來駕馭人們的行為。
第五,是以富裕的生活來駕馭人們的福分。
第六、是以剝奪財產來駕馭人們的貧窮。
第七、用廢除官職來駕馭人們的過失。
第八、以誅殺來駕馭人們的罪過。

這是八柄,也就是認為君王管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必須用這八種手段。

同時還有“八統”:

一、親近自己的親屬家族。
二、敬重故舊老友,
三、是利用賢德之人,
四、用能幹之人。
五、保護有功勞的人,
六、尊重地位高的人,
七、是要使官吏顯貴,
八、要對賓客有禮。

這樣的思想,在法律上表現為“八議”。案子發生了,法官判案的時候必須考慮八個方麵的因素:

第一議親,看看是不是皇家親戚;
第二議故,看看是不是跟隨皇家久的人;
第三議功,看看對皇家是否有功勞;
第四議賢,看看是不是有名望的人;
第五議能,看看是否是對皇上有用的能人;
第六議勤,看看有沒有苦勞。沒功勞也有苦勞;
第七議貴,看看是不是一定爵位以上的貴族。
第八議賓,看看是不是國賓級人物。

這“八議”一議,就刑不上大夫了,那有什麽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可言。這“八議”,可是明文寫進法典的。我們由此知道,在“八議”的背景中,那些明文規定的法律條文對權貴們來說,幾乎毫無意義。如果“八議”後仍不清楚如何處理,怎麽辦?叫做“上請製度”,“請”是請君王定奪。

早期的法家,比較講法的普遍性,很厭惡在法律裏麵搞特殊關係,講依法治國和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當然君王除外),講等級和特權的儒家對法家是比較排斥的。因此法家興起的時候,與儒家鬥爭,大家都知道焚書坑儒的故事,這是法家李斯和秦始皇搞出來的。但後來,儒法漸漸融合,法家的靈魂被挖空,填進了儒家思想,融合成儒法家,用法律的形式來保障親疏有別、貴賤有別、官民有別、男女有別的等級秩序。

今天我們都說“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但是一個部長貪汙了5萬元和一個村長貪汙5萬元,你作為一個法官去判案,恐怕你心裏就該嘀咕了,你一定不會很自然的認為,不管地位高低,應該都按5萬元算,刑法量刑,對著那條算那條,你會這樣做嗎?估計你不會這麽做,你也做不到。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即便在今天,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明文寫進了法律,但是在這種傳統的法律思想和現實政治文化影響下,我們追求“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現實運作中幾乎做不到。而且,更深層的是,這種做不到,老百姓某種程度上是承認的。如果你把一個部長拿下,因為他貪汙5萬元。老百姓就會說,“那不瞎扯淡嘛,5萬元就把他拿下了,這不可能。”如果是一個村長,老百姓會說“該”。我們的民族心理,有對法律不平等某種寬容,這就是一種政治文化心理結構,它是傳統的延伸,這個傳統固然不對,但它是一種我們必須麵對的力量。

作為今天的法律人,他心裏有“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看到滿世界都是不平等,而且百姓對這種不平等隻有牢騷而無真誠的憤怒,很無可奈何。敵人在哪兒,在不平等的製度裏,而這樣不平等的製度還能存在,還能延續,就因為有無形的傳統文化心理結構在支撐。

我們可以說,當官的願意這麽做,但是如果老百姓真誠地不答應,不忍耐,那麽他們也做不下去 。所以老百姓最起碼容忍了這麽些不平等的東西,這是一種彌漫在民間的一種政治或法律文化心態,這使我們“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實現不了。法律明規則是平等,現實潛規則是不平等。潛規則的思想基礎在哪兒?我們看看“八柄、八統、八議”這些東西,就知道現實中的法律麵前平等實現起來很困難。我們完全可以從法律實踐中,看到各種變形的“八柄、八統、八議”這些東西。如果君王是按照“八柄、八統、八議”來治理這個社會,那麽等級和不平等就是必然,每個人的生殺予奪的權力全都捏在君王手上了。君王的意誌就真正的法律,權貴的利益就是法律維護的對象了。法律不是沒有,是限製百姓而不是限製君王的,隻要君王願意,他可以輕輕鬆鬆超越法律,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心理負擔被“儒家”給清除了,這在文化傳統上或者說甚至是在法律上都是明文規定的。大家翻開中國古代留下來的法典,如《大明律》,“八議”是明確的寫進去的。

你們都是法律記者或者是搞研究法律的,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是基本共識,但大家還是會遇到現實中的法律麵前不平等,大家有很多怨恨、埋怨。法律平等的敵人是誰?最後你會發現,壞根子是在這儒家思想模型中,以法律來維護特權和等級的習慣。統治者願意這樣做是自然的,百姓對此有容忍則是習慣或文化病根。
降魔 回複 悄悄話 黑格爾最看不上《論語》,孔子要靠什麽走向世界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1-20

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他發現隻有學習了儒家經典,才能與當朝大夫拉關係、談朋友,傳教才方便,於是他開始讀孔譯孔。

從利瑪竇算起,400多年了,咱們的書,不光中國人讀,外國人也讀。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李零一出國就往書店鑽,據他講,國外的書店,漢籍之中,譯本最多的要數《老子》、《周易》和《孫子》。《論語》是咱們的看家寶,翻譯最早,但最早在西方出版卻是1985年左右,在比利時出版的,反而排在這三本書的後麵。

黑格爾在《哲學講演錄》中評論中國哲學,第一是孔子,第二是易經,第三是老子。按照他的三段論,排在前頭的最低級,排在後麵的反而高級。黑格爾最看不上《論語》,說這本書一點哲學味道都沒有,裏麵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在哪一個民族文化裏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黑格爾還說,為了保持孔子他老人家的名聲,《論語》最好別翻譯。

這是西方哲學家的一種代表性的看法,有道理。

但是,孔子是不是哲學家,在此先不論。哲學這個詞都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日本也是譯自歐美。但是,西方的筐從來就裝不了東方的白菜。

今天的中國有點像文藝複興初期的意大利,對古典文化出奇地感興趣,對於古籍文本的解讀絡繹不絕,這是民族複興的必經之路。

孔子活著的時候,像條喪家之犬東奔西走,倡導恢複古禮,可沒人搭理他。死後,他的思想卻被拿來當作治國要典。因為他的秩序觀念太適合牧民了,於是得到了追捧。這主要是從宋代開始的。也就是從宋代開始,《論語》才算入了經書之列。

曆史上捧孔子,有三種捧法,一是講治統,這是漢儒;二是講道統,這是宋儒;三是拿儒學當宗教,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說。三種都是意識形態,從來都是六經注我,沒有我注六經,說是捧孔子,其實是害孔子,都不能要。

世界正處在轉折期,孔子的學說在這時走向了全世界。那麽,這位老愛說些大白話的老人,到底靠了什麽走向世界的?

孔子“和”、“合”的思想今天最受推崇,“和而不同”的文化表現了一個多樣性的中國,也契合今天多樣化的世界。就像一片大陸,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和睦相處。這簡直可以成為一條所謂的普世價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安於有序,然後互敬互愛,再推而廣之,從家庭內部到人與人之間,再到不同國家之間都建立起和諧的關係,家家和,國國旺,天下平,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他走向世界之所憑。

誰家不吵鬧?哪國無紛爭?天下從來熙熙攘攘。一句“和而不同”,雖然好似牆上餅,但足以慰聊饑人之心。成不成,大家先朝著這方向努力再說。
鄉野一村夫 回複 悄悄話 此文作者國學水平不一般,佩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