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在70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0日 (農曆九月十五),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獨立。
“外蒙古”指蒙古高原北部,既包括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還涵蓋了俄羅斯境內的唐努烏梁海地區、貝加爾湖與額爾古納河附近地帶,以及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的科布多地區。這片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地域,曾經都是中國領土。
16世紀初,沙俄經營西伯利亞,與外蒙地區開始往來。1660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進攻外蒙,外蒙宗教領袖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決定歸附清王朝。庫倫活佛不喜歡俄國人,他說:“俄羅斯持教不同,必以我為異類,宜投中國興黃教之地。”
1727年中俄簽訂《布連斯奇條約》,肯定蒙古屬於清朝管轄,沙俄則取得了通商貿易的特權。在沙俄和清朝政府簽訂的多數不平等條約中,都有關於俄國在蒙古利益的條款。俄國極力推進和蒙古各部的交流。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滿清王朝行將瓦解。沙俄本著趁火打劫的睦鄰友好原則,策動外蒙古的活佛和王公們獨立。
11月30日,俄蒙軍隊包圍滿清政府駐庫倫的辦事大臣衙門,解除清軍武裝,並將辦事大臣 “禮送出境”。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在庫倫登基,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此獨立未被當時清朝政府和後繼的中華民國政府承認。
1913年9月18日,沙俄政府欲逼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承認蒙古獨立,北洋政府雖國力不濟,但始終不肯妥協,最終兩國簽訂《中俄聲明》,北洋政府承認外蒙古自治,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雖然這個宗主權很虛無(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不得移民)。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簽定《恰克圖協定》,將此聲明具體化。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與共戴年號”。袁世凱冊封八世哲布尊丹巴為“呼圖克圖汗”,並赦免獨立運動人士。外蒙古實行自治,但實際上為沙俄所控製。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之後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對於外蒙古問題,蘇俄聲明:“外蒙古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意思是外蒙古仍然應該獨立。
外蒙古“自治”一直依賴沙俄援助,俄國人突然放手不管,外蒙當局無法維穩。民國政府抓緊時機,希望一舉收複外蒙,具體執行者就是被報界稱為“要不惜一切代價收回外蒙失土的愛國者”之一的徐樹錚。
1919年10月,徐樹錚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在路上,蒙古哨卡基本不敢抵抗,惟一敢於和中國軍隊交戰的,是已經失去了舊政府的俄國舊軍隊。但他們隻是劫掠物資,並沒有政治目的。
11月,徐樹錚部開進庫倫,軟禁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和其他王公。11月17日,外蒙古不得不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但是徐樹錚對待蒙古人的傲慢態度,最終還是給外蒙問題留下了隱患。
好景不長,段祺瑞政府下台,徐樹錚因戰敗被通緝,中國軍隊撤出庫倫。1921年3月19日,牧民出身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領導蒙古人民黨,組建了“蒙古臨時人民政府”,宣布獨立,並同蒙古上層王公勢力展開激戰。
蒙古人民黨為了取勝,臨時政府向蘇聯求助,迫使蒙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成立“蒙古人民革命政府”,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允許蘇聯駐軍。但中國及英、美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
此時中國國內軍閥混戰,直到抗戰爆發,大半個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反抗日本侵略。外蒙古便成了被“遺忘”的土地,外蒙古成為事實上的蘇聯衛星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外蒙政權建立了空軍、炮兵、坦克和通訊等軍兵種。
外蒙古地區在蘇聯的扶持下非法獨立,侵犯中國主權,遭到中國抗議。鑒於此,1923年蘇聯發表第三次對華宣言後,中蘇經過艱難談判,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
1927年,蔣介石主持中央政府時,蘇聯又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蔣介石回電拒絕,並責令外蒙古執政者放棄“獨立”,回歸中國。
1941年4月13日,蘇聯為了獲得日本支持 “蒙古國”獨立,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同日本簽署《蘇日中立條約》。蘇聯承認“滿洲國”,日本承認 “蒙古國”,兩塊中國領土成為蘇日友好的交換條件。蔣介石授意王世傑發布聲明:“《蘇日中立條約》對於中國絕對無效。”
二戰臨近尾聲時,決定遠東戰局的關鍵一步,落在了斯大林手中。蘇聯是否參加對日作戰,是1945年雅爾塔會議的重要議題。此時的外蒙,雖然依靠蘇聯實際已經獨立,但這種獨立一直缺乏法律效力。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美、英為了爭取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減少自己損失,不惜出賣中國利益,在沒有中方代表參加的情況下,擅自答應了蘇聯的無理要求,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外蒙古維持現狀。
1945年7月初,蔣介石派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和蔣經國赴莫斯科談判。在整個談判過程,斯大林翻來覆去就是一句話,如果中國不同意外蒙古獨立,蘇聯就不出兵攻打日本。
宋子文隻能退步、妥協,他提出“一中一蒙”,給外蒙古“高度的自主權”的主張,但蘇聯方麵根本就拒絕討論。
蔣介石隻能指令宋子文接受蘇聯的條件。同意蘇聯出兵擊敗日本後,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幹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
蔣經國的回憶錄裏,對蔣介石的此番指示有補充說明,即蔣介石所說的“同意外蒙古獨立”,必須經過公民投票,且是根據三民主義的原則來投票。如果外蒙古公民投票結果傾向於獨立,國民政府才能承認。
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莫斯科簽訂,宋子文拒絕簽字並提出辭職,王世傑接任外交部長,代表中國簽署了這份條約。第二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在政府人員監督下,以公開之簽名方式表示讚成獨立與否,人民實難表示自由之意誌。”投票結果顯示,共計49萬選民,98%參加投票,一致讚成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中國的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2月13日,國民政府與蒙古建立外交關係。從此,中國失去了對外蒙古的控製權。
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他對斯大林沒有信守“不援助共產黨”的承諾耿耿於懷。1952年,蔣介石告到聯合國,指責蘇聯違約,要求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聯合國確認蘇聯違背了條約規定,裁定條約無效。
1953年,在國民黨“七大”上,蔣介石宣布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就此作出沉痛檢討:“承認外蒙獨立的決策,雖然是中央正式通過一致讚成的,但我本人仍願負其全責。但我在當時,對外蒙問題唯有如此決策,或有確保戰果,爭取建國的機會。這是我的責任,亦是我的罪愆。”
1950年,毛澤東出訪蘇聯,與斯大林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這份條約也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後,毛澤東開始與赫魯曉夫交涉,試圖解決包括外蒙古問題,被蘇聯拒絕。隨後蒙古在蘇聯監督下與中國交換地圖,劃定邊界。中國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1955年8月,蒙古國申請加入聯合國,這是美蘇兩國已經達成默契的意見。此時,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合法席位仍屬台灣當局,蔣介石終於有了“出口氣”的機會,投票前他就堅定表示,反對蒙古加入聯合國。
1961年,蘇聯集團和非洲集團達成一攬子協議:蘇聯集團支持非洲的毛裏塔尼亞入聯合國,而非洲集團支持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美國政府擔心蔣介石再次否決,使得毛裏塔尼亞入聯合國受阻,激怒非洲國家,導致他們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合國。
迫於美國壓力,尤其是在與大陸政權爭奪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形勢下,台灣當局妥協,沒有參加這一年的大會投票。1961年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630號決議,接納蒙古加入聯合國。
1986年,鄧小平與蘇聯談判關係正常化時,提出了中蘇關係的“三大障礙”,其中之一就是蘇聯在蒙古國邊界的駐軍。1991年蘇聯紅軍全部撤出蒙古國。
直到2002年以後才逐漸和蒙古國建立非正式外交關係,再度承認其為獨立國家。然而,中華民國年鑒直到2005年止,仍然繼續主張疆域麵積1141萬8174平方公裏,以及陸界大多停格在清末條約,就是包括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