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文/陳開善
圖/俞升昇
東交民巷原是明清兩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慶時期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臨時居住。鴉片戰爭(1840)以後在這地區先後設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館,1901年後改為使館街,英、美、法等11國在巷內成立聯合行政機構,還開設了銀行及教堂、醫院等多處,這段曆史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築。
比利時使館舊址始設於同治五年(1866)。1901年擴建。現存建築年代不詳,為英國都鐸式風格。主樓立麵作階梯式三角山花,是仿歐洲古典風格而建。現為紫金賓館。
聞名海內外的六國飯店,於1900年同由英國人建造,1905年,推倒再建為四層,由於是英、法、美、德、日、俄六國合資,所以取名為六國飯店。是當時北京最高的洋樓之一。飯店主要有各國公使、官員及上層人士在此住宿、餐飲、娛樂,形成達官貴人的聚會場所。
另外,當時這裏還是下台的軍政要人的避難所。曆經一百餘年的歲月滄桑,這裏記載了一段沉甸甸的曆史,在這個飯店裏發生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如八國聯軍攻占北京、袁世凱暗殺武昌起義功臣張振武、張作霖暗殺邵飄萍、張敬堯被殺案等。
1945年日本投降,這裏曾是美國軍官駐地。1949年4月,已經進入北平的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裏迎接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昔日聞名於海內外的“六國飯店”被改建為華風賓館(原外交部招待所),現為涉外三星級賓館。
使館設立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1900年義和團攻使館區時被焚毀,1901年《辛醜條約》後,荷蘭使館用地在原址向東移修建,現存有大門和樓房2棟。
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其中英軍首先搶占了滿清皇族醇親王奕譞的府邸作為使館館址,這也是英國在華的第一個大使館的雛形。使館保留了部分清式建築,也新建了一些外中內洋或完全西式的建築。如原醇王府的儀門、正殿、翼樓、後寢及配殿猶在,隻是內裝修已改。
最初的美國使館於清同治元年(1862)設在東交民巷路南,與俄國使館隔街相對。後遷至今前門東大街。存主樓1座和配樓4棟。
使館建於宣統元年(1909)。原為肅親王府。主樓地上2層,立麵為歐洲古典式,大門2層,模仿羅馬凱旋門,立麵3間,中間為磚券大門,兩邊裝飾粗大壁柱,並建有券廊和柱廊。主樓與大門仍存。現為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銀行建於宣統二年(1910),為兩層西洋古典式建築,磚石立麵,木結構,花崗岩的台基和壁柱,轉角中心設三層鐵皮穹頂樓。現為中融集團。
最初的意大利使館於同治八年(1869)設在東交民巷東口路北,義和團運動興起,較早被攻克。後來意大利將使館移到了東臨奧地利使館,西臨英國使館的現在位置。現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使用。
原為裕親王府舊址,清同治十年(1871)設立使館。由一棟二層主樓和配樓組成,為周繞外廊的殖民地式風格。1900年被義和團燒毀。《辛醜條約》簽訂後,曾擴建、重修。 其東部為使館,西部為兵營。新建使館主樓保留至今。現僅存大門與主樓。
聖彌厄爾教堂,又名東交民巷天主堂、法國教堂,是一座建於1901年的兩層哥特式建築,1904年,教堂建築竣工,正式開堂,為法國高司鐸(神父)創建。
法國使館原是純親王府的宅地,建於鹹豐十一年(1861),成為法國使館後,除保留門口兩石獅和中國亭閣,拆毀了大部分中國宮殿式建築,並建造了歐洲風格的使館建築,使館在義和團運動中損毀嚴重。現為北京市委市政府機關大院。
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建築主體為磚木結構平房。
清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在在東四六條胡同開設公使館,光緒十一年(1885)使館移建於東交民巷,1901年《辛醜條約》簽訂後,日本公使館遷入正義路的新館。是這一地區19世紀建造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帶有荷蘭風格。
1727年使館建立。1732年,在使館內建起了一座東正教堂,名為聖瑪麗教堂,又稱奉節教堂。1861年,改建了俄國駐華公使館。1924年,中蘇兩國正式建交後,使館一部分仍交由蘇聯使用。
之後,這裏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員進行地下活動的場所,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就和家人居住在這裏。1927年,在奉係張作霖的策動下,北京軍警突襲蘇聯大使館,逮捕了李大釗。4月28日,李大釗被殘忍殺害,時年隻有38歲。
建國後,在原俄國公使館舊址上,建設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辦公大樓,除圍牆邊保留的原公使館大門外,其餘建築已經全部拆除,那座聖瑪麗堂於1992年拆除。
旗銀行舊址該建築竣工於1914年,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石結構西洋式古典建築。2000年此處籌建北京警察博物館。
英國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大樓建於1919年,是最早在華開業的外國銀行之一,西方近代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其用地前身為禮部衙署之所在地。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建成於1917年,是一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西歐折衷主義風格的大樓,目前樓體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