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我出生在北京,並在這裏長大成人。我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美好記憶,樂趣和故事全留在這大街小巷,皇家園林和十大建築之間。我永遠愛我的故鄉和那裏的親朋好友。
我小時候的北京:1960年的北京站
60年代~70年代,因公因私進北京的人必需持有單位介紹信,才能在全國各地的火車站買到進京車票 ,此政策文革後取消。
北京站的經曆: 它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建築物。 每逢春節前,8歲的我就去北京站托列車員(我是長子,家裏的活都是我幹)把掛麵,用醬油醃的豬肉和北京特產帶給老家的親戚( 當年家家戶戶都有不斷資助老家親戚的經曆 ),整整的12年從未間斷,送著送著我就從一個小屁孩變成一個性情暴躁的糙漢子。
1968年後,我在這裏送走了很多的發小(去農村,建設兵團,部隊,外地工作和上學),曾含著淚送走了發配到遠方的親人,我曾親眼看著鐵哥們坐上去邊疆的火車後就再也沒回來。我是在這裏把老婆接回了家,結束了長達5年的分居兩地生活。在北京站迎來送往的歲月裏,我深深體驗了什麽是生死離別的真正含意,更體驗了人生的艱難與無常。16歲起,我是從這裏乘車走遍祖國大地,看到了很多很多.......。
1960年西長安街~民族文化宮的圖片
這條街是我7歲時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我的母校就在民族文化宮對麵的胡同裏,這條大街記錄著一個男孩六年的搗蛋經曆。
1959年天安門廣場東側革命曆史博物館
所有的老照片都有幾大特點,幹淨,安靜,人少,空氣好...。 1960年,我和父親到這裏參觀時,我為了能吃一根兒三分錢的紅果冰棍需要強忍著讓父親叫一聲我的外號,而且還必需響亮的答應才算數。
我小時候的北京:1959年的人民大會堂
大家注意看,當年的普通市民居然可以近距離的在大會堂邊上自由行走,但在1966年至2014是絕對不可能的。現在這個位置早已是警戒線以內了,你膽敢靠近這一區域,再來個彎腰或掏兜的動作,子弟兵肯定會給你無限的 “驚喜”。
我小時候的北京:60年代的兩會
1959年十一國慶節:北京展覽館
1974年我去上海出差時才知道,那裏也有一座幾乎一樣的展覽館。
我小時候的北京:1970年代老莫
北京展覽館莫斯科餐廳的照片,這是當時的就餐環境
老莫的故事:北展主樓西側後身有一個1970年~1984年期間很著名的餐廳;“莫斯科餐廳”,俗稱 “老莫”。以經營俄式大餐聞名。當年來這裏吃飯的幹部子弟很多,也有一些以打架鬧事為生的人,還有一些文人雅士和假洋鬼子等等。大部分的食客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70年代,一進餐廳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片的國防綠和中國藍。老莫還是個聚會和交友的好地方,吃飯時經常能碰到多年未見的老朋友。男子漢的聚會不但熱鬧,粗獷,而且所有的動作都是粗線條 ,糙漢子們能把 俄式大餐 吃出邊疆大車店和 “貼餅子” 的感覺來(很多人都是從農村,建設兵團和部隊回京探親的)。我大婚時和曉航兄弟也是在老莫小小的慶祝了一下。
我小時候的北京:紫禁城
從小學到成人,它是我最愛去的好地方之一。多有學問的人來到這裏還是有聽不完的故事,學不完的知識。
1960年的北海(公園)大橋
由西往東(由下往上),過了府右街往東就是北海的這座橋,橋的兩側風景如畫。橋的左邊是北海公園,橋的右邊就是 中南海。
我小時候的北京: 北海公園前門
北海公園:北海公園在京城中心,特別方便朋友聚會,談戀愛,聊天,散心,家庭來此度周末等等。 這裏有山有水,有飯館,樓閣,庭院.....。假山挺別好玩,它四通八達,從山下的洞口進去可直達山頂的好多地方,不過總有人在洞裏拉屎撒尿,根據大便的份量肯定是成年人所為,我每次進到洞裏都能聞到一股強烈的昭氣池味道。
北海公園前門的故事:70年代,我的朋友們談戀愛時,有70%的人首選在北海公園前門與女方第一次約會,但成功率不高。頭次約會,女方經常故意晚到30分鍾,想借此考驗男方的誠意和耐心,同時還想從心理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女方經常藏在馬路對麵的樹後邊偷偷觀察著男方,如果她認為男方的相貌和身高都不達標,她就會靜靜的消失,事後也不解釋。當年有些年輕的女同胞在這方麵真是個爐火純青的老遊擊隊員,沒有人教就能如此的老練,我從心裏佩服。
那些傻哥們經常跑到我宿舍裏痛苦的訴說著他是如何拿著兩根兒冰棍在公園門口傻站著的經曆。男人太糙,根本不懂女方晚到和語言暗示的真正含意。他們更不懂女人嘴上一個字,心裏一座山的傳統。他們天真的期盼著女方的“回音”,還甜蜜的回憶著初次見麵的分分秒秒。情場敗將都有一個通病,他們都愛把約會時的細節往對自己有利的方麵想。
那些丟人現眼的情場敗將老不停的問我;“哥們,那女的一見我就捂著嘴笑,她是不是喜歡我呀?
她讓我幫她拿大衣,說要去方便一下,是不是對我特別信任呀? 她問我工作忙不忙?是不是特別關心我的意思”....? 我不耐煩的打斷他;“行了吧,我的傻哥哥! 她能有什麽意思呀”!她對著你笑 ,那是因為你四個月沒換衣服,沒剃頭,頭發都趕沾了。上衣的五個扣就剩倆了,胸前的衣服上還沾著豆槳,牙膏,米粥和鹹菜湯..., 她隻要看看你的上衣就知道你這半月裏都吃啥了。
你TMD還一站三道彎兒,右腿不停的亂顫,一看就是個不拘小節的敗家子兒,女人能把終身托付給你這樣的”?! 她讓你幫著拿大衣,那是因為廁所太髒。她問你工作忙否? 那不就是沒話找話嗎,如果她再問你共產主義啥時實現,您不就更沒戲了嗎? 我的傻哥哥唉...”。
現在的人很難理解當時整個中國和個人的衛生條件及現狀,那時愛衛生的女人如一周能洗一次澡就是提前進入“共產主義” 的最大體現。
我小時候的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
我在這裏過少先隊隊日的情景,與發小和朋友們侃天侃地的笑聲,甜蜜的戀愛過程等很多的美好記憶全都留在了五龍亭。
我小時候的北京
1960年,北京市民~老習一家在五龍亭,那時的高幹子弟真的很普通。
我小時候的北京:景山公園
景山開發於金代。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建大都時,景山是皇城之內的禦園,曾是皇宮的一部分。明清兩代對景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時用拆除元代宮殿的渣土和挖掘故宮護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閣的基礎上堆起一座土山,就是現在的景山公園。 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是在這吊死在歪脖樹上。此樹保留到文革前,1966年讓紅衛兵砍了。1966以前,我經常去景山公園裏的北京少年宮學習課外知識和業餘愛好。
我小時候的北京:1960年的頤和園
頤和園是我最喜歡的地方,我在這裏留下了無數的足跡和故事。我曾在昆明湖裏滑過冰,劃過船,遊過泳,母校的春遊,與家人,同學,同事,朋友,發小們的聚會和初戀全在這裏。我從7歲起(66年~68年除外)幾乎每年都來這兩次....,好地方啊。
我小時候的北京:1960年的東單郵局
現在很少有人寄信了。
我小時候的北京北京的自行車存車處,老太太會把一對小竹牌的一半掛在你車把上,另一半給車主保存 ,它是取車的憑證,兩分錢能存好幾個小時。
我小時候的北京:德勝門
首汽出租汽車公司的營業車場
老鄉們可能忘了1960年的北京還有這麽大的出租汽車場。
1954年的百萬莊;三裏河路
剛剛峻工的國家建委和中國外貿進出口辦公大樓
當看到這張老照片時我倍感親切,我從2歲到26歲期間就在三裏河路這一帶生活,在往前走兩站地就是著名的 “釣魚台” 國賓館(照片由下往上)。 上小學時,每周六下午放學後我就到右邊這座樓裏等父親下班....。所有的寒暑假,我都在樓後的機關食堂吃早飯和午飯,這裏應該是我的老家吧。
我小時候的北京: 1959年的長安街
在天安門一眼可以看到香山
無論空氣和城區都比現在幹靜整潔很多,人們也非常的有禮貌。
國慶大遊行,少年兒童方陣。
我們所有的同代人都會有這種經曆
我小時候的北京:國慶煙火晚會
50年代末,國慶煙火晚會還允許普通市民到天安門廣場看煙火。大約是59年左右,我父親曾帶我去過一次,我坐在他肩上看煙花,那時放的煙花裏有好多小降落傘,它們能隨著風飄到很遠的地方。但很快十一國慶節,五一節的煙火晚會就不對民眾開放了。
我小時候的北京:1959年的工人體育場
西邊還有一座工人體育館
在1966年以前,凡有重大的政治活動,體育盛事都在這裏舉行,它的地名叫:“三裏屯 ”。是個人少,很幹淨,很安靜的新區。可現在的三裏屯已變成一個很混亂的地區, 天一黑滿大街的 “牛鬼蛇神”,窯妹子的招呼聲和大花流氓的脫褲子聲混成一片。
我小時候的北京:1959年的軍事博物館
軍博離我家很近,看槍看炮是男孩的酷愛,從軍報國是男孩的夢想。
1959年中央廣播事業局
這裏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電台,中央電視台的製作和廣播的所在地。大家聽到的各類 “喜訊“,“新聞” 和文藝節目就是從這裏傳遍祖國大地的。我曾在這裏進進出出8年之久。
我小時候的北京: 中國郵局大樓
1900年由外國人建成,在毛澤東紀念堂東側,已被拆除多年
1963年,在一樓營業廳裏有一台自動售郵票機,能售四分和八分錢的郵票。為了體驗現代化的感覺,我一有點零錢就來裏買郵票,實際就是想玩玩這台售票機。在那時,對小學生而言它完全是一台高科技產品。
我小時候的北京
其實北京最有曆史,故事最多,最有風格,京味兒最濃的地方就屬那三千多條胡同了。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主流民俗文化,京腔,京韻,京活兒(手藝絕活),京食,老北京的方言,老北京人那種 爺的感覺全是從胡同裏來的。真正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方言,口音,飲食習慣,民俗文化等等與我們這群外來戶有著天壤之別。
胡同裏的故事多,曆史長,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小時候,我去同學家串門時,同學告我胡同口賣冰棍的老奶奶是晚清的格格。很多的名人名舍就在你眼前,老人家提筆就是作品,隨便說句話就是精辟的人生哲理,可他們從來不提以前的輝煌,對一個7歲的孩子還特別的客氣。
2014年有個地方也叫北京?!
天天過這樣的日子,能有好心情,高素質和文明禮貌?
我小時候的北京,天安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