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世紀90年代後,金正日逐漸走到了朝鮮政治舞台中央,由於當時國際國內局勢的劇變,朝鮮進入了充滿危機、困苦、動蕩、災難的時代。在金正日主政的20年間,朝鮮半島既有衝突和對抗,也有和解和交流。無論是對抗還是和解,其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原因。
金正日出生於1942年,為朝鮮建國領導人金日成長子,母親為革命家金正淑。圖為幼年金正日與父母在一起。
金正日於1972年勞動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於1974年勞動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被推戴為金日成的接班人。圖為金日成和金正日在觀察平壤長功街的微縮模型。
1991年,在金日成的提議下,金正日被推舉為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掌握了朝鮮的軍權。圖為1988年9月,金正日會見朝鮮人民軍將軍。
進入1990年代後,由於蘇東劇變導致經互會體係的崩潰,原先賴該體係朝鮮的工農業出現了嚴重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短缺。但到1992年,平壤等地城市居民生活似乎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我們家從來沒有擔心食物、衣服和住所”,家住平壤的家庭主婦允宗熙這樣說,右側是她女兒。
但同樣在1992年,農村居民生活要比在城市更加艱難,也似乎不如六七十年代安逸。圖為鐵路沿線的農村地區,婦女和兒童在汙濁的溪水中漿洗衣物。
由於朝鮮麵臨能源短缺,因此有著發展核電的迫切需求。其實朝鮮早在1962年就在寧邊地區興建核反應堆。朝鮮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於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80年代初在寧邊建造第二座反應堆,並於1987年開始運轉。圖為寧邊核反應堆。
朝鮮1992年簽訂《保障監督協定》,其核設施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並6次接受其核查。1993年,美韓舉行聯合軍事演習,3月12日,金正日指示政府發表聲明,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經美國斡旋,89天後朝鮮撤回退出聲明。圖為寧邊5兆瓦反應堆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製裁。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雙方達成《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按照協定,朝鮮須凍結其核項目,而美日韓三國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並每年提供重油。圖為6月16日,卡特與金日成會談。
1994年7月8日,金日成逝世。金正日為父守孝三年,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職務因此空缺。圖為7月20日,金正日(前排右二)出席金日成的葬禮。
由於原先的經互會體係崩潰,加上外匯短缺,朝鮮經濟空前孤立,麵臨崩潰。農業缺乏種子、化肥,及農機所需燃料,在1994-1996年間,糧食產量就銳減六成。到1994年秋季,饑荒問題日漸浮現。圖為饑荒中的朝鮮兒童。
1995年夏季,朝鮮暴雨成災,加上不少農民在山上伐木開墾導致水土流失、山崩和河床淤塞,使得洪水泛濫,大量耕地、收成、存放於地下的糧食儲蓄遭到摧毀。但阻於財困,朝鮮政府沒有購入糧食,令饑荒進一步惡化。圖為1996年7月31日,兔山郡的農民穿過在洪災中受損的農田。
1994-1997年的朝鮮饑荒,導致營養不良的問題蔓延至全國幾乎各階層,當中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最為嚴重,1997年全國逾14%的兒童出現體重過輕的情況。圖為1997年7月12日,江原道饑荒區托兒所裏營養不良的孩子,嚴重營養不良引發皮膚感染、頭發稀疏。
糧食困難對人口結構、居民的身體狀況產生了不良影響。尤其是19-29歲的年齡層中,朝鮮居民韓國同齡人相比,朝鮮男子的身高平均矮8.8厘米,女子平均矮6.5厘米。圖為1997年6月21日,黃海北道平山人民醫院,兩位營養不良的男子在醫院接受救治。
由於朝鮮政府從未對外公布饑荒死亡人數,因此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學術界隻能通過統計學等方式估算大概的死亡數字,但各種數據出入很大,從20餘萬到數百萬不等。圖為1997年5月31日,紅十字會在東新郡向饑民發放口糧。
朝鮮缺糧有許多結構性的原因,耕地麵積隻占國土的14.4%,又缺少足夠的化肥、生產設施,灌溉和抗自然災害能力也弱。每年夏天,朝鮮都會發生水災,還有春季的幹旱和秋季的台風,這些都是造成朝鮮農業減產的原因。圖為1997年4月22日,水災後的金川郡農民在栽種水稻秧苗。
1995年的洪災令朝鮮近85%的醫療物資受到破壞。另外,礦場、運輸係統,以及為朝鮮提供逾七成電力的鴨綠江水電站遭到嚴重破壞,這也使電力火車無法將煤運到占全國兩成發電量的火力發電站,加劇了朝鮮能源短缺。圖為夜色下的平壤,隻有金日成畫像閃著亮光。
饑荒暴發兩年後,朝韓同意在北京會談,討論糧食援助問題。1997年5月14日,漢城,韓國學生從家裏帶來的大米,集中起來捐給朝鮮災民。從1995-1999年,韓國總共提供了3.63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援助主要由政府和民間提供。
1997年8月,第13號台風再度使朝鮮洪水泛濫,圖為平壤以南肅川郡,倒灌的海潮摧毀房屋、淹沒農田和農機。
2005年4月25日,來自中國的援助物資駛過丹東中朝友誼大橋。中國逐漸成為朝鮮最大的援助國。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統計,2005年中國援朝糧食達53.1萬噸,此外中國每年還向朝鮮提供大量的化肥和原油。
自朝鮮饑荒爆發以來,“脫北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統計,截至2011年底,以難民身份在世界各國生活的脫北者人數為1052人。1996年7月24日,食不果腹的41歲朝鮮農民樸哲浩成功穿過朝韓之間的非軍事區的邊界線逃至韓國。
朝鮮官方稱該時期的饑荒和危機為“苦難行軍”,鼓勵民眾共度難關,並開始調整國民經濟體係。圖為1995年10月10日,金正日在觀禮台上和其他要員一起觀看慶祝勞動黨成立50周年百萬市民大遊行。
1997年7月8日,平壤,金日成逝世三周年哀悼日,金正日出席官方紀念儀式,他結束了為期三年的守孝,接任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97年,朝鮮勞動黨農業委員會委員長徐寬熙(右上)和集體農業管理委員長黃今淑(右下),分別以“美帝國主義間諜”和“竊取國家財產罪”被公開處死,並由此爆發了號稱搜尋美韓間諜的“深化組事件”,牽涉到約25000名高級幹部。大圖為北倉第18號政治犯管理所衛星照片。
此次事件由金正日妹夫、勞動黨中央行政部部長張成澤負責,由社會安全省執行。為此,社會安全省成立了“深化處理徐寬熙事件調查小組”,深化組事件因而得名。該事件既是為了轉移饑荒造成的政治壓力,同時也是清洗金日成舊部。圖為張成澤。
為平息事件,金正日派出“中央黨組織指導部第4科”人員調查社會安全省,發現“深化組”使用刑訊逼供及威嚇等方式迫使疑犯認罪,金正日隨後解散了深化組,將責任歸咎於蔡文德等調查人員,並安撫受害家屬。到2000年左右,此事件才告一段落。
2000年6月13日至15日,第一次朝韓首腦會晤在平壤舉行,金正日與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舉行會談。這是朝鮮半島分裂55年後的首次首腦會晤。
韓朝首腦會晤後發表了《北南共同宣言》,宣布自主解決國家統一問題、解決人道主義問題、增進南北經濟文化合作交流,增強互信,並舉行對話來實現以上協議。《宣言》對發展南北關係、促進和平統一具有曆史意義。
2000年9月15日,悉尼奧運會開幕式,朝韓雙方使用象征朝鮮半島統一的旗幟攜手入場。
2000年8月15日,韓朝雙方實行了第一次大規模離散家屬會麵,朝韓各有100人乘飛機跨越三八線,與離散的親人重聚4天。圖為在金剛山旅遊區,韓國96歲的金成雲(左)與他在朝鮮的80歲的妹妹金碩厲(左二)及其家庭成員團聚。
此後,韓朝雙方多次舉行離散家屬會麵,截至到2013年,韓朝政府間共安排4386個離散家庭團聚,總人數超過21000人。此外,民間層麵的離散家屬團聚也安排了1742個離散家庭會麵,總人數3387人。圖為朝鮮72歲的李運根(右)擁抱他在韓國的88歲的姐姐李善揚。
在1998年朝鮮政府向韓國遊客開放金剛山。初次利用金剛號客輪在束草港到金剛山之間的航線,接著在2003年9月開辟了陸路,從韓國領江原道高城郡出發,坐公共汽車前往金剛山旅遊觀光。圖為在金剛山旅遊區徒步觀光的韓國遊客。
根據《北南共同宣言》,韓國在在朝鮮南部建一個工業開發區,由原來的開城特級市及板門郡組成。開城工業地區計劃在2004年開始試驗運作。第一期工程於2007年6月完工,並於11月開始正式投入運作。圖為建設中的開城工業園區。
韓國金大中及盧武鉉政府,延續了朝韓首腦會晤後對朝的“陽光政策”,加大了對朝鮮的物資援助。圖為2006年8月30日,韓國木浦港,韓國工人將援助朝鮮的大米搬運上船舶。
2002年4月25日,慶祝金日成誕辰90周年和的人民軍建軍70周年閱兵式,金正日檢閱人民軍。當年7月,朝鮮宣布實施“七一經濟管理改善措施”,提高糧食購銷價格,調整物價與工資,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正式接納農民自由交換市場,批準除農產品外的消費品自由交換等。
2002年9月,與中國隔江相望新義州被朝鮮政府劃為特別行政地區。圖為新義州市中心。朝鮮的這些經濟調整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困難,但由於各種原因,調整收效十分有限。
2002年,一方麵由於美國總統小布什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另一方麵美韓等國幫助朝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和每年提供重油的承諾一拖再拖,朝鮮於12月12日宣布解凍其核計劃,立即重啟和建設核設施並拆除聯合國裝設的監察儀器。圖為寧邊核設施冷卻池中的乏燃料棒。
2002年12月26日朝鮮政府致信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驅逐該組織2名核查人員;並於2003年1月10日再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此後,朝鮮宣布開始對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即用以製造鈈。圖為重啟寧邊核設施後,內部的工作人員。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朝鮮核問題第一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會議未能彌合朝美兩國之間的巨大分歧,但代表們同意再次舉行會談。
2006年7月5日,朝鮮試射7枚導彈,並全部落入日本海。10月9日上午9點35分,朝鮮在鹹鏡北道吉州郡一座360米高的山的地下水平坑道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718號決議,譴責朝鮮核試驗,並決定采取製裁措施。圖片指示核爆地點。
2007年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2007年10月2日,韓國總統盧武鉉步行穿過38度線進入朝鮮,然後乘車抵達平壤與金正日會談,最終兩國領導人簽署了《北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
2008年朝核問題一度出現轉機,6月27日,朝鮮根據六方會談通過的《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將寧邊核反應堆的冷卻塔爆破拆除。同年10月11日,美國同意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除名。
2009年4月5日,朝鮮發射了一枚飛越日本的遠程彈道火箭。5月25日上午,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6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874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提出最嚴厲譴責,要求朝鮮立刻停止核武計劃及試射彈道導彈,加強對朝鮮的經濟製裁。朝核問題進一步惡化。
2009年11月30日,朝鮮官方宣布從12月1日起,全麵推行貨幣改革,原有的100圓將改為1圓。由於朝鮮實行計劃經濟,貨幣改革導致國家確定物價前商品無法銷售,加之民眾恐慌兌換外幣,導致新幣不斷加速貶值,經濟陷入癱瘓。圖為朝鮮居民手中的新版朝鮮圓。
貨幣改革失敗後,原勞動黨計劃財政部部長樸南基以“作為大地主的兒子,潛入革命隊伍,蓄意置國家經濟於死地”的罪名而被處決。圖為2009年3月26日,樸南基(右一)陪同金正日視察熙川水電站施工現場。
2008年李明博當選韓國總統後,改變對朝鮮持續近十年之久的“陽光政策”,朝韓局勢緊張。2010年韓國天安號護衛艦黃海海域白翎島和大青島之間巡邏時爆炸沉沒,46名艦上官兵死亡,韓國政府事後調查認定是被朝鮮擊沉。圖為天安艦殘骸打撈現場。
2010年11月23日,朝鮮和韓國在黃海延坪島爭議海域相互炮擊,造成韓國方麵4人死亡,20人受傷,事後,韓國國防部長金泰榮被撤職,朝鮮和韓國關係跌入冰點。圖為從韓方海域看去,遭炮擊延坪島濃煙滾滾。
2011年,由於受夏季洪水和台風侵襲,朝鮮黃海道農作物歉收,再次引發大規模饑荒。圖為2011年9月19日,黃海南道受災地區一所聯合農場,一個抱著鐵鍬的男孩站在歉收的玉米地裏。
2011年10月1日,營養不良的嬰兒躺在病床上。
2011年9月30日,一位朝鮮婦女帳篷裏擺著她一餐的食品。
2009年6月22日,朝鮮各地紛紛接到金正日的指示:將朝鮮國家領導人法定繼任權規定為第三子金正恩,朝鮮黨和國家第三代接班人逐漸浮出水麵。
2011年12月15日,金正日在金正恩、妹妹金敬姬(黑衣)、妹夫張成澤(右三淺色夾克)等的陪同下,參觀了平壤一家超市,這是金正日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朝鮮中央電視台於12月19日正午報道,金正日在乘火車視察地方的途中,因急性心肌梗死並發心源性休克於2011年12月17日上午8點30分去世。圖為新聞主播李春姬身穿喪服含淚播報金正日逝世的消息。
金正日逝世後,朝鮮在全國各地設立悼念地點,將12月17日至29日定為哀悼期,從12月20日至27日接受吊唁,28日在平壤舉行告別儀式,29日舉行中央追悼大會。圖為12月19日哀悼現場因悲痛而情緒失控的平壤居民。
金正日遺體將永久保存在錦繡山紀念宮,並被擁戴為“永遠的總書記”。圖為12月29日,中央追悼大會,金正恩、張成澤等護送金正日靈車。2013年,張成澤被解除職務並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