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大都,城方圓六十裏,城門十一座,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的國都。
明代北京的城郭建設達到了最高峰,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不斷改擴建,直至明中期定型,以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由皇城、內城、外城共四道城池組成。真正是“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明朝那會兒的北京城郭應該是最富麗堂皇的,從高空俯視或許像一串翡翠項鏈,恬靜如水靈動欲滴吧。
讓人永遠心痛的是,這些見證了無數金戈鐵馬和朝代更迭的壯麗城郭,如今卻大多已經不存在了。
唉!老北京最愛念叨的“皇城根兒”這會兒確實隻剩下“根兒”了。即便是根兒其實也越發淡漠,隻存在於年紀稍長的一些人的“念想”裏了,存在於北京的路牌和地名上了。
北京曾經有過的和今天仍然殘存的城門:
內九:東直、西直、朝陽、阜成、德勝、安定、宣武、崇文、前門
外七:廣渠、廣安、左安、右安、東便、西便、永定
皇城四:天安、地安、東安、西安
聽說過“燕京八景”嗎?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想來這會兒大多是些“不著調兒”的詞兒吧。沒了城郭,沒了古城原有的天際線,沒有了古椿古槐和忽兒飄過的鴿哨兒……埋在這玻璃幕牆的鋼筋水泥中,又何來這七景八景呢?!
我們的子孫不再能夠臨窗憑欄:“西山的峰巒透過牌樓和阜成門城樓所融匯的絕妙好景”(梁思成語)。手搭涼篷眯縫起眼睛,就能瞅見起伏的西山像屏風上的木刻圖案一樣橫臥在碧空與白雲之間。我們隻能無奈的看到夕陽和弦月在樓群中穿越。
唉!“西山不見使人愁”!
讓咱們透過賢哲們帶著眼淚的文字,回憶一下它曾經的模樣吧:
老舍,一提古城便微笑了:“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牆!麵向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憶北平)
老舍:“拆了,北京還叫北京麽?”
貝聿銘:“城牆你不要拆啊!”
梁思成:“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牆,就像剝掉我的一層皮!”
“蘇聯斯摩棱斯克有周長為7公裏的城牆,人稱俄國的項鏈,二次大戰毀於戰火,全蘇聯人民獻出愛心修複了它。北京的城牆不能僅僅叫中國的項鏈,而應該是世界的項鏈。”
林語堂:“一個城市即使尚未臻於完美,人們也依舊會喜歡它,還要留戀其旁的山巒,河流。即使人們很少去遊覽,有關那些勝地的古老故事也會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裏,西山越往遠處越顯高峻,上有數百年的古廟,從汨汨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進城中的太液池。香山狩獵公園占地麵積廣大,其中還建有許多富家別墅。如今要到此處,從西直門乘車隻需半小時。玉泉山上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白塔,在陽光下燦爛奪目。頤和園中的萬壽山也總是遙遙相對,依稀可見。北京城內的小溪都源於西邊山中……”
“……城外環繞著清澈的玉泉河,遠處有紫色的西山聳立於雲端。天空的顏色也功勞不小。天空若不是那麽晶瑩深藍,玉河的水就不會那麽清澈翠綠,西山的山腰就不會有那麽濃豔的淡紫。”(京華煙雲)
瑞典地理學家喜仁龍這樣寫道:“循著通向城頭的馬道拾階登上古老的城牆,你就踏上了一個趣味盎然美妙無比的場所……掩映在萬綠叢中,金色屋頂閃閃發光的故宮和廟宇,覆蓋著藍色和綠色琉璃瓦的華美住宅,帶著前廊的朱紅色房屋,半掩於百年古樹下的灰色矮小平房,橫跨著有綺麗牌樓的繁庶的大街,一片片牧童放羊的開闊地……”
作家林海音不敢麵對自己的“城南舊事”:“我常笑對此地的親友說,北平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麽? 正如吾友侯榕生(1990年故)十年前返大陸探親,回來寫的文章中有一句話我記得最清楚,她說,我的城牆呢? 短短五個字,我讀了差點兒沒哭出來。”
大家首先通過下麵這張圖了解全部城門的位置。然後,我按照“內九外七皇四”這個順序簡單介紹一下它們。
內九門: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從離卦中“日月麗乎天”得名,又稱前門。標誌是甕城裏的金身關帝廟。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從箭樓的正門進出。皇帝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1915年為了在正陽門兩側建火車站,雄偉壯觀的甕城被拆除。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通寬31﹒5米,通深15﹒3米,通高34米。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多走運木料的車。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甕城和閘樓拆除。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又於1958年拆除。1965年又將整個東直門城樓拆除。東直門城樓被拆除尤為可惜,這是北京留下來惟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梁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築。1965年拆除。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通寬31.35米,通深19.2米,通高32米。標誌是甕城門洞上刻有一枝穀穗。它是北京的糧門。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皆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甕城內建有關帝廟,廟裏隻有神牌而沒有神像。1953年拆除城樓,1957年又拆除箭樓。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通高35.2米,通寬39.1米。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當年它是北京城各門中最繁忙的門。那時北京南郊大興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大多由此門進城,所以那會兒有個說法:“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1950年拆掉甕城,1968年全部拆光。
宣武門,元代稱順城門。通寬32.6米,通深23米,通高33米。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也稱死門。那會兒墓地都集中在陶然亭一帶,送葬的人多走這個門,加上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走這兒。1965年拆除。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通寬31.2米,通深16米,通高31.7米。標誌是甕城牆壁上刻著一朵梅花。西山門頭溝產煤,此門距西山最近,故煤車都走此門。因為“煤”與“梅”同音,老年間有“阜城梅花報春暖”一說。1953年拆除甕城、箭樓台基(箭樓40年代拆除),1965年拆除其城樓。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通寬32米,通深15﹒6米,通高32﹒75米。標誌是甕城裏有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皇宮嫌城內的水質不好,於是取用玉泉山的水,因此每天清晨水車多走此門。1969年因為修建地鐵,將宏偉的城樓、箭樓、閘樓、甕城一並拆除。
德勝門,元稱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此門多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德勝門甕城內的珍品,應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禦製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其箭樓通寬32﹒5米,通深25米,通高30米。皇帝從此門去地壇祈禱豐年。軍隊出征也走此門。其他八座城門的甕城內都建有關帝廟,唯獨此甕城內建的是真武大帝廟,故真武大帝是此門的鎮門之寶。因修地鐵於1969年拆除。
外七門:
廣安門,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廣安門城樓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1957年城樓被拆除(40年代已拆除箭樓及甕城)。
永定門,是外城中最大的城門,“前有箭樓、中為甕城、後是城樓”,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時期,共跨越了明、清兩代。城樓形製一如內城,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麵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永定門於1957年被拆除,現存城樓為2004年重建。
東便門,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過木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簷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麵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麵辟箭窗,每麵各二層,弱麵每層4孔,東西麵每層2孔;麵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東便門角樓的西邊,殘存了一段大約1公裏長十幾米高的明代城牆遺跡。每到花季,城下百花爭豔,城頭雜草叢生,讓人頓生滄桑之感。
廣渠門,曾稱大通門,又稱沙窩門。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5年)。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麵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周有回廊。甕城呈弧形。箭樓為單簷山頂,正麵及兩側各辟箭窗二層,正麵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1930年代鬼子占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甕城。
左安門,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簷歇山式,灰筒與頂;麵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甕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麵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麵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麵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麵正中辟過木方門。1953年,將城樓、城台、箭樓、甕城全部拆除。
右安門,1956年拆除箭樓、城台及甕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麵開方門,無窗;麵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甕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1952年將城樓、箭樓、甕城一並拆除。
皇城四: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
地安門:又成為厚載門,位於皇城北垣中軸線上。明朝時稱為“北安門”。規格同東安門,但體量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垣偏南,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木結構殿宇式建築,麵闊七間,進深三間,中辟三門,各有一對紅漆金釘門扇。門內另有東安裏門,為隨牆門式建築。1912年曹錕兵變推翻張勳時被焚毀。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1917年東安門南段皇城城牆和西皇城根一帶城牆被拆除。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垣偏北。規格同東安門。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攤販不慎失火而被焚毀,後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紀念。
本文作者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