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幾十年來雖然生長在單位宿舍裏,但大多數時間住的單位宿舍在胡同兒裏,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化。雖然,北京籍的記者同行曾對我說:“郭老師,一聽您就是東城西城的,口音就是正!不像我們南城的口音這麽土!”其實,北京的南城——原崇文、宣武的口音,也說不上土不土,隻是老北京味兒濃;不過,那東城西城胡同兒裏的話,老北京味兒也差不到哪兒去!而且,我也會說那種所謂“胡同串子味兒”的北京方言,隻是平時說話不習慣而已,說話的語音比較靠近普通話,所以有時候竟然被外地人認為不是北京人。
對北京方言沒有深入了解的人,通常會把北京方言的語音特點歸結為“兒”化音多。其實,北京方言語音中的“兒”化音,遠沒有四川人多。而且,據我研究觀察,在北京的一些類似的地名中,就有的帶“兒”化音,而有的卻不帶“兒”化音;這無疑是一個很有趣的方言現象——
門與門兒
比如,老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城門,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就是內城九座城門,外城七座城門、皇城四座城門,大多數都叫作“門”——包括元大都時的健德門(位於德勝門外小關兒)和安貞門(位於安定門外小關兒)、光熙門(北三環太陽宮橋以南);而在四川同事嘴裏說起來,就全成了“門兒”了,諸如“前門兒”、“崇文門兒”、“宣武門兒”、“朝陽門兒”、“東直門兒”等等。其實,在北京方言中,隻是在指某個具體建築或物體的門的時候,才說“前門兒”、“後門兒”;甚至連地安門俗稱都是“後門”,而不是“後門兒”。不過,也有例外,對於非正式的城門,“門”後邊一般會加“兒”化音,比如“西便門兒”、“東便門兒”以及“黃化門兒”等等,還有跟當年皇家禦苑“南海子”有關的如“大紅門兒”、“小紅門兒”、“西紅門兒”、“角門兒”等就是如此。
橋與橋兒
而對於以“橋”作為地名的地方,語音上也有分別。比如立交橋,一般都不帶“兒”化音,如“長虹橋”、“三元橋”、“航天橋”、“國貿橋”等等。其他如“盧溝橋”、“金水橋”、“銀錠橋”等至今仍保留有橋的地方,也都不帶“兒”化音;隻是在原來有橋而後來沒有橋了的地方,一般會帶“兒”化音,如“天橋兒”、“北新橋兒”、“洋橋兒”、“草橋兒”、“半步橋兒”、“雙橋兒”、“白石橋兒”、“廠橋兒”等等;而“後門橋”(雖然後來挖出橋來了!)、“東大橋”(不過,最近聽一位60多歲的老哥說,他家原住朝外,現在的藍島大廈以東原是一條河,上世紀50年代東大橋的橋還存在呢!)等卻不知為何又沒有遵循這個規律!(後來有人提出:“後門橋”實際上口語裏是“後門橋兒”,我們家就住在北皇城根兒附近,這個“後門橋兒”的說法不會有錯,可供研究參考。另有人指出:小轍音向上兼容大轍音的情況很普遍,故“後門橋”正讀也沒有問題。在下拙見,願與君交流)——雖然我們家也在“後門橋”附近的原“中央實驗歌劇院”院兒裏住過,但在此還是感謝這些朋友的指教!
園與園兒
再有就是以“園”為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約與皇家園林及和皇家園林有關的,都不帶“兒”化音,如清代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和“清漪園(頤和園)”以及清華大學所在的“清華園”、北京大學所在的“燕園”等。而跟老百姓相關的則大都帶“兒”化音,如“木樨園兒”、“南菜園兒”、“齊家園兒”、“姚家園兒”、“道家園兒”、“潘家園兒”、“西羅園兒”、“甜水園兒”、“甘露園兒”等。
口與口兒
大多數以“口”作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帶“兒”化音,如東城區的“燈市口兒”、“蔣宅口兒”,西城區的“六部口兒”、“新街口兒”、“冰窖口兒”,宣武區的“珠市口兒”、“菜市口兒”、“校場口兒”(北京有多處,應與古代軍營有關)、“手帕口兒”,崇文區的“羊市口兒”、“小市口兒”、“磁器口兒”、“蒜市口兒”、“沙子口兒”、“鮮魚口兒”,石景山區的“模式口兒”等等。個別的不帶“兒”化音,如西城區的“宮門口”、石景山區的“衙門口”等,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有關係。
樓與樓兒
大多數以“樓”作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帶“兒”化音,如“騎河樓兒”、“呼家樓兒”、“安化樓兒”、“白家樓兒”(朝陽北路東五環處有立交橋)等,最有名的當屬“五四運動”時愛國學生火燒的那個“趙家樓兒”了。但與皇家或官府有關的則不帶“兒”化音,如“鼓樓”、“鍾樓”等。
街與街兒
一些以“街”作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帶“兒”化音,如“小街兒”(有東直門和朝陽門的南北“小街兒”)、“順城街兒”(北京的每個城門根兒底下一般都有)、“寬街兒”、“煤市街兒”等;而“長安街”、“石駙馬大街”、“柳蔭街”、“定阜大街”、“豬市大街”(現東四西大街,又稱“五四大街”)、“騾馬市大街”、“錦什坊街”、“李鐵拐斜街”、“煙袋斜街”等則不帶“兒”化音,也不知是遵循了什麽規律!
廟與廟兒
一些以“廟”作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不帶“兒”化音,如“皂君廟”、“真武廟”、“馬神廟”、“火神廟”、“老虎廟”、“牛王廟”(現三元橋一帶)、“城隍廟”等。但有些在北京方言中則帶“兒”化音,如“娘娘廟兒”(“水立方”以南有個“北頂娘娘廟兒”,曾長期住過的東四七條也有條小胡同叫“娘娘廟兒”)、“紅廟兒”、“宏廟”(西城的“紅廟”,可能是為了怕混淆,故改為““宏廟””)、“白廟兒”、“高廟兒”(豐台區蒲黃榆附近和朝陽區星火路附近都有該地名)等。
以上陋見,還望對此有研究者多加指點,共同探討之!
( 作者:郭大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