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80年代,DISCO開始在北京流行,“不正經”和“小流氓”曾是其代名詞兒。圖:於誌新
80年代,北京街頭電話亭。當時這種有人值守的電話亭還兼具“尋呼機”作用。圖:王文瀾
80年代,北京三裏屯,蒙娜麗莎、蛤蟆鏡、掛鞭兒、林青霞、成龍、膀爺,聯想一下現在的三裏屯……圖:王文瀾
80年代中期,白塔寺西夾道口裏的市井風情:跨欄背心、剃頭挑子、竹籃車、膀爺……圖:於誌新
80年代中期,白塔寺下的居民。圖:於誌新
90年代,王府井大街改造,近百年曆史的老東安市場被夷為平地,籌建新東安。圖:張風
90年代初,北京四大菜市場之一的東單菜市場節日景象。在計劃經濟時期,肉、魚、蛋需憑票供應時,“東菜”一到逢年過節時更是人頭攢動。如今,這裏已變成東方廣場。圖:劉新武
90年代中期,天壇公園裏自娛自樂的市民。圖:於誌新
1981年,西四街頭,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圖:張兆增
1981年,尹盛喜組織待業知青,在天安門前支起大碗茶攤兒。個體戶從此發端。圖:徐建中
1983年,北京街頭,人民警察人民愛,人民警察為人民。圖:張兆增
1983年,兩位市民在展覽路大街中間的交通崗上乘涼。交通崗隨著城市交通的飛速發展現已難覓其蹤。圖:王文揚
1984年,海澱區薊門裏小區。當時,搬家從車輛到勞力主要靠哥們兒。圖:張兆增
1985年,北海公園。雖然是黑白照片,但是還是能讓人一眼看出是紅果冰棍兒。圖:張兆增
1986年,胡同口兒掛曆攤兒。當時,掛曆是很搶手的年貨圖:王文揚
1987年,北京街頭的板兒爺。“蹬三輪兒的”最早是拉貨的,後來有一段時間變成拉客的,再後來,被“摩的”給敗了名聲。圖:鄧維
1987年,北京展覽館的一場服裝展銷會。廠商在塑料模特兒身上標注真假字樣,以示產品質量過硬。此前隻有質量問題,沒有真假問題。圖:陸中秋
1987年,地壇公園教迪斯科舞。蹦(一聲)恰恰,蹦(三聲)恰恰……圖:張兆增
1988年,北京朝陽門外…… 圖:王文瀾
1988年,朝陽分局的民警夜救患病嬰兒。當年,120急救中心才剛成立,彼時,人民警察時常還得幹點兒“兼職”。圖:陸中秋
1988年,到底是改革開放了。當老人們還在糾結於中山裝的料子是買腈綸的還是買毛料的時候,時髦青年們已經把踩蹬褲、牛仔褲、直筒褲甚至超短裙穿上了馬路。圖:王文瀾
1988年,老北京的街頭“檢閱”。圖:張風
1991年,勞動人民文化宮,一個小姑娘在模特兒麵前學模樣兒。圖:盧北峰
1993年,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後第二年,廊坊三條,胡同兩側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個體餐飲中間,是一輛“開往春天”的三輪車。 圖:鄧維
1994年,北京前門西大街129號院。圖:盧北峰
1994年,北京市民爭相兌換即將作廢的外匯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緊張的時代,外匯券能買到不常見到的“好東西”。圖:李舸
1994年,東安市場。看上去好懷舊。圖:李舸
1994年,書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學問的人都講究奔書市淘寶,為的是能淘到絕版書、便宜書。圖:劉新武
1994年,宣內大街,一家火爆的美發廳和一群愛美的人。圖:王文揚
1995年,北京球迷在賽場打出國安隊曹限東、高峰等球星畫像。彼時,北京甲A球市第一次火爆。圖:胡金喜
1997年,四川民工武富貞家3歲孩子手氣相當好,在地壇廟會當場抽中一輛桑塔納。上世紀九十年代,街頭彩票抽獎活動是人們過年的一大樂事兒。圖:胡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