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看了電影Nomadland. 我通常看了好看的電影或電視劇,會滔滔不絕地很呱噪地想評論很多,然而看完了這部卻一下說不出什麽,隻有內心被擊中的感覺。周末又看了一遍。對於一部很多人看二十分鍾就會打瞌睡的電影,我居然會看兩遍,還看得淚流滿麵。
NY Times 說這部電影展現了美國的靈魂,我覺得不僅僅如此,它有不分種族,政治和地域的屬於全人類的共情。我不是很喜歡中文片名《無依之地》。美國文化的根在路上,總有那些Unsettled Americans 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流浪的生活。如果開始時我感受到女主角Fern和其他在全球化衝擊下的普通美國人生活無依的困頓窘迫和她失去丈夫後感情無所依托的巨大空洞,漸漸地我不再覺得她是無依的。Fern 說, I am not homeless. I am just houseless. 何以為家? 天大地大,吾心安處是吾家。
這是一部散文詩一般的電影,故事情節簡單, 然而在極簡的表達中帶給我一幅幅難忘的畫麵:她在群山中大聲呼喚自己的名字,好象呼喚擁抱自己的靈魂,大約隻有在這樣的孤獨裏,這樣貼近自然,人才能如此貼近自己的靈魂;她赤裸著躺在山裏清澈的溪水裏,自在隨心舒展;她走在海邊,一步一步,被風吹得鼓鼓的外套裏包裹著一個敏感的靈魂,白色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我能清楚感受到她內心的波瀾起伏,也隨著她一起心潮澎湃;還有熟悉的美國西部公路,粗曠,荒涼,孤獨而自由,路邊她安坐在Swankie送給她的綠色藤椅上織毛線,宛如在自家的後院,自在,細膩,安適……
那個海邊據說是在San Francisco 附近。2016年年底的聖誕節去Lake Tahoe 滑雪,開車在San Francisco 經過了幾個海灘,浮光掠影,不記得了,拖家帶口的旅行其實是匆匆忙忙的觀光,隻記得和加州的大學好友短暫和快樂的相聚時光。下次再去,物是人非,麵對相同的景物,會有不同的感受吧。
影片中的那個真人扮演的配角75歲的老太太Swankie 也給人印象深刻。她肺癌晚期,醫生說隻有七八個月的時間了。她仍然選擇在路上,她說她不要把更多的時光花在indoors, in a hospital, 她要再回阿拉斯加,because of some good memories. And just do what I have to. 她不是說”do what I want to” , 而是”have to”, 必須回應的生命的呼召。她用那樣平實簡潔的語句描述她所見過的語言無法描述的奇妙美景。她的平凡而衰老的臉上閃著光,懸崖上成千上百的燕子在飛舞,I am flying too.I think I've lived a pretty life. My life was complete. If I died right then, it'd perfectly fine.
以前聽許巍的《藍蓮花》,“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我覺得太多太多的東西可以阻擋對自由的向往了,親情,責任,健康,金錢..... 看了Swankie, 真的是“沒有什麽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我不是說,要向她們那樣一直在路上才能獲得生命的自由,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獲得真正內心的自由,到了人生的終點時,坦然麵對,安詳平和, 也能對自己說,I think I've lived a pretty life. My life was complete.
影片的最後,Bob 說,”One of the things I love most about this life is that there's no final goodbye. You know, I've met hundreds of people out here, and I don't ever say a final goodbye. I always just say,“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 And I do. " Fern 再次上路。我們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