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文明的斷層(中國近代史)

(2016-03-19 20:17:05) 下一個

譚嗣同《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近代史由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有它的道理,但是梳理不大容易。有幾個初步的結論:革命多是底層民眾為私利推翻現有製度的借口,勢必造成濫殺;內亂總是便宜外人;漢奸賣國和恐怖主義在藍黨紅黨裏都是存在的;不平等條約的好處是停戰,無實力支撐的愛國是亂國。正本清源,不論黨派利益,隻看國家民族民生,複原史實,任重道遠。

1. 鴉片戰爭

1839年9月4日至1842年8月29日,清朝英國因為港腳商人(見下述)在廣東沿海武裝公開販運鴉片而爆發的戰爭。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1839年清帝國欽差大臣林則徐道光皇帝聖旨廣東東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門銷煙接著道光帝下旨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英國為打開中國國門而發起戰爭。戰爭以英國遠征艦隊炮擊廣東九龍為起點,最後以清朝失敗,及以簽訂《南京條約》告終。這場戰爭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閉關大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南京條約》主要事項為:準英國人攜眷居住;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香港島給與英國;賠償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兵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準英國人在港口自由貿易,不經行商;釋放被禁英國人,寬免與英國人有來往之中國人等。

鴉片由罌粟提煉而來,在公元7世紀末或8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傳入中國,中國人稱其為“米囊”或簡稱“白皮”。明時稱為烏香、鴉片或阿芙蓉,南洋諸國以為貢品,市鎮亦有貨賣,價值與黃金相等,葡萄牙人自印度來粵,輸入漸漸增加16世紀晚年,海關開始徵稅,列入藥材項下,主要用來做止痛安神的藥。1620年,中國開始出現吸食鴉片的記載,由台灣傳到福建和廣東,吸食鴉片迅速成了有閑階層的一種時尚,不久後窮人也沾上了這種習慣。對鴉片的需求導致了外國進口的鴉片增加,也導致了在四川、雲南、福建、浙江和廣東種植罌粟。1729年,雍正皇帝以其淫蕩傷人,予以禁止,但所指為煙草與鴉片合製之鴉片煙,並非鴉片本身。因吸食鴉片極易上癮,導致健康衰退而不能勞作成為廢人。1796年,中國裁停鴉片煙稅,視為禁品,嘉慶皇帝明令取締進口和種植。1773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成為鴉片貿易的領頭羊,是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獲得了種植鴉片的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在得知中國禁煙之後,轉而將鴉片的銷售權讓給持該公司執照經營航運的港腳船去做,港腳商人係得東印度公司許可,來自印度之商人,港腳(Country)為譯音。

在早期的對外貿易中,清朝一直處於優勢的地位。但隨著鴉片的大量輸入,從根本上逆轉了這種局麵。自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英國人已占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印度裝運鴉片來華。鴉片商人泰勒說:“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兒子本身就是大鴉片商人。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1821年的4千餘箱,到1838年猛增約10倍。中英貿易逐漸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清國入超,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出現通貨膨脹,至1838年,西方鴉片商人向清朝輸入鴉片數量逐年遞增,導致清朝每年全部出口的絲、茶、土產,均不足以抵償進口鴉片的煙價。

小結:鴉片戰爭是英國強行推銷毒品(無論一開始鴉片是否規定為毒品)引起的侵略戰爭,導致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和慘痛的國力民生損失。英國從未被清算過。

2.甲午戰爭

清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間(即清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間),是清朝法國爭奪越南的戰爭[b]。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取得製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澎湖。後兩國和談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湘軍元老左宗棠對於李鴻章簽訂的條款十分不能諒解,對他作出如下批評:「對大清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以劉銘傳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戰爭中清朝駐朝軍隊撤走一部分與法國作戰,客觀上削弱了對朝鮮的控製。

甲申政變:1884年11月,朝鮮金玉均樸泳孝等和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密議政變,得到支持。12月4日,金玉均令人在王宮內放火多次後成功,閔妃外戚閔泳翊外出查看火災時遭開化黨人砍傷。金玉均等挾持國王李熙,矯詔稱清軍作亂,要求日軍支援王宮。日軍借此機會占領朝鮮王宮,開化黨人殺害了多位舊勢力大臣,宣布改革,內容有朝鮮獨立,廢除向清朝進貢等。12月6日在守舊勢力要求下,袁世凱等率領清軍突入朝鮮王宮,擊敗開化黨人和日軍,將李熙解救。竹添進一郎事敗後,自焚使館,逃亡仁川的日本領事館,甲申政變結束。洪英植被百姓所誅,其餘開化黨人均流亡日本。事後日方推卸全部責任,並強使朝鮮簽署《漢城條約》,中日簽定《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雙方同時從朝鮮撤兵,此後如果再出兵朝鮮應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日本似乎與中國一樣享有了宗主國特權。

東學黨政變:1894 年3月,崔時享於金羅道起兵叛變,號召殺日本人及政府權貴,國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4月,直隸提督葉誌超奉令率軍趕赴朝鮮,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 告日本。5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亂平,要求中日同時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 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被清廷所拒。6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是應主國事。後者為報1882年遭清廷誘捕囚禁中國保定之 恨,馬上答應為日本效力,下令驅逐在朝所有華人。

李鴻章眼看事態不妙,急調兵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陸軍十餘營,乘英輪高陞號趕赴牙山,7月23日晚,“高升”號從大沽啟程,三艦護航。25日,日本不宣而戰,襲擊濟遠、廣乙,悍然擊沉高升號運兵船,一千多名清軍官兵命喪大海。同一天日方又威逼大院君宣布廢除中韓《貿易章程》,宣布請求日軍將清軍逐出朝鮮。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發布宣戰詔書,相互指責。

9月12日,日軍分東西兩路向平壤發動大規模進攻,清軍將領馬玉崑、左寶貴、衛汝貴等率部奮力抵抗,戰鬥至15日,雙方互有死傷。平壤戰地最高統帥葉誌超與諸軍統領商量,決定放棄平壤,保存實力。結果,兵潰如山倒,後撤清軍猶如驚弓之鳥,一潰千裏,聞風而逃,退守中國境內,整個朝鮮成為日人囊中之物,9月17日上午十時,中日海軍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水域狹路相逢。是役為甲午戰爭轉折點。 北洋海軍“五艘軍艦或被擊沉或被擊毀。日本五艦受重傷。清軍死傷千餘,日軍死傷六百。1895年2月11日夜,被圍困在劉公島很長時間的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吞食鴉片自殺。劉步蟾、張文宣等將領也在此前後自盡身亡。 17日,日軍開進威海港,清政府傾三十年國家財力營建的北洋海軍,一度號稱“亞洲第一”,甚至世界第六或第八,至此全軍覆沒,成為曆史陳跡。山東半島淪陷,京畿門戶洞開,清廷終於在現實麵前 醒悟,終於知道李鴻章為什麽在戰前反複告誡不要輕啟戰端的理由了。

由於遼東半島地理位置特殊,影響多國權益,因此俄、德、法三國駐日本公使,同時向日本提出備忘錄,勸告日本不得佔領遼東半島;俄太平洋艦隊及西伯利亞陸軍亦悉行動員,示將一戰。在此強硬幹預下,日本不得已宣稱放棄,而由中國加償軍費三千萬兩。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清廷承認朝鮮獨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與日本;賠款二億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3.庚子之亂(義和團)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敗後,在西方列強劃分在華勢力範圍、華北農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災頻仍及宮廷權力爭鬥激化的情況下,由黃河北岸山東直隸農民首先發起的武裝衝突。 1900年春季直隸,為了反對教士對於傳統信仰的侵犯與對於司法的幹預,成千上萬習練義和拳並號稱「義和團」的農民動用私刑處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縱火燒毀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北京清朝中央政府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6];義和團又先於清軍進攻天津租界,最終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與正史不同,曆史上的諸多教案,除南昌教案知縣涉嫌為教會所殺外,大都是由於暴民私刑處死教徒和傳教士導致。“神助拳,義和團,隻因鬼子鬧中原。勸奉教,自信天,不敬神,忘祖先。男無倫,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天無雨,地焦幹, 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發怒,仙發怨,一同下山把道傳。非是邪,非白蓮,念咒語,法真言。升黃表,敬香煙,請下各洞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著人體把拳傳。 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拆鐵道,拔線杆,緊急毀壞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美俄德盡消然。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24]。”

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守舊派大臣恐光緒怨於將來,紛紛慫恿慈禧太後廢掉光緒。慈禧太後立新儲載漪之子後,天下嘩然,各國公使認為立儲事件影響中國形勢穩定,隨之提出警告,拒絕入賀。慈禧太後對列強怨恨甚深,“載漪又急欲其子得天位,計非藉兵力懾使臣,固難得誌也。適義和拳起,詭言能避火器,以仇教為名,載漪等遂利用之,以發大難。故廷臣據理力爭,謂邪術不足 信,兵端未可開,皆隔靴搔癢之談也。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後可論十年之朝局。”

1900年1月11日,清廷頒布上諭,要求地方官隻需查拿滋事的匪徒,無須過問練拳的和平鄉民。上諭讓各國公使感到擔憂和不安,於是在1月27日,英、法、德、美在華公使第一次聯合照會,要求清廷取締拳會[11]。但除袁世凱仍然取締各地拳會,其餘大臣或忽視或支持。3月2日,英、法、德、美、意第二次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在《京報》上發布禁止拳會的上諭。清廷予以拒絕,並解釋說已寄發廷寄,沒有必要在京報上發布上諭[10]。5月29日慈禧太後以光緒皇帝名義發布上諭:“著派出之統兵大員及地方文武,迅即嚴拿首要,解散脅從,倘敢列仗抗拒,應即相機剿辦,以昭炯戒。”[42]這是在1900年頒發的有關義和團的詔諭中第一次使用“剿”這個詞[9],之前均是但論匪不匪,不論會不會,拿辦首要,解散脅從。但外國公使並不信任清廷,而且豐台車站的被焚讓他們特別緊張,所以5月30日,公使團通知清廷,要調遣使館衛隊進京保護[9]。到6月局勢完全失控,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在永定門內被剛調入京的董福祥甘軍所殺,被開腹剖心。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陸並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但遭到拒絕。 下午四點,清軍開始攻打使館,遂展開了55天的圍攻。7月28日,許景澄外務大臣因上書慈禧說“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被斬首於北京菜市口。

1900年7月3日通告,美國的政策與目的說明。(發往駐華列國使團。通告電報送交美國駐柏林巴黎倫敦羅馬聖彼得堡大使館以及美國駐維也納布魯塞爾馬德裏東京海牙裏斯本使 館,華盛頓,國務院,1900年7月3日。)在這一中國事務的危機態勢中,在現有情況的準許下,我們認為說明美國的態度是適當的。我們堅持1857年製定 的對華和平政策。這項政策堅持和中國友好相處,並在治外法權條約所規定的權利和國家法律之下,促進合法商業貿易,以所有手段保護我們公民的生命財產。…… 迄至今日,美國總統的目的是與其他國家協同行動:首先,與北京對話並營救美國官員、傳教士和危難中的其他美國人;其次,努力盡一切可能保護中國各地的美國 人的生命財產;第三,保衛所有美國正當的利益;第四,幫助防止動亂擴展到這個帝國的其他省份,出現同樣的災難。當然,現在預計以什麽手段達到這樣的目的為 時尚早;但是美國政府的政策是尋求一種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的目的是能夠給中國帶來永久的安全與和平;維護中國領土與管理完整;保護一切友好國家在條約 和國際法保證下一切權利;維護世界各國與中華帝國各地(之間)的平等、公正貿易的原則[74] [75]

8月4日,聯軍開始進軍北京。8月12日,占領通州。8月14日,聯軍攻入北京[55]。沿途不少教民幫助聯軍,如天津城門為教民借口避雨炸毀。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命令各地官兵剿滅義和團。9月7日,清廷發佈上諭,稱「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同時,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為全權特使,與各國和談。1900年10月,李鴻章抵達北京,向八個佔領國展開談判。

俄國誌在另約取得中國的東北;但英、美則以商業為重,希望保持在華的貿易利益,對俄國的擴張存有戒心,故此反對各國的領土要求。李鴻章從國際法上,提出義和團為叛逆,皇室之前的宣戰詔令是被挾持之下發出,不承認中國與十一國交戰,事件是外國派兵來華助剿叛亂所引起。故此各國無割地的理據,而中國則隻有賠償軍費的義務。最後達成的《辛醜條約》的正式名稱,亦隻是一個中國與十一國之間的賠償協定,而並非交戰國之間的正式和約。至今,西方國家仍然以「拳民暴亂」(Boxer Rebellion),來稱呼整個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事件。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簽署《辛醜條約》,需要向各國給予總計4.5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分39年償還,史稱“庚子賠款”,由關稅及鹽稅中扣付。這個數目的意味著要向每個中國人懲罰一兩白銀。對此申報發表社論說“中國不能保護使臣致慘遭斃……曲誠在我……不得謂外人過於要挾也。”[97]賠款的總值按當時銀價,約為3億330萬美元。這筆賠款金額過於龐大,後來在美國國務卿海·約翰(Hay John)和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中國駐美公使梁誠、美國傳教士明恩溥、美伊利諾伊大學校長詹姆斯的交涉下,美國退還了部分賠款[98] [99];應付賠款2444萬,美國將當時尚未付足的1078萬從1909年1月起退還幫助中國建立海外留學教育係統。最初稱為「清華學堂」,為留美預備學校,即後來清華大學的基礎,成為後來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之一。其他收款各國也都陸續模仿這一模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退款來進行指定用途的在華文化事業[100]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宣 戰,並停止向這兩國賠付庚子賠款。一戰後到1924年中國政府先後與德奧匈俄達成了停付的協定。其他各國也都先後達成了全部或部分庚款退款協定規定將此後 收到的庚款用於指定在華事業,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起停付日本款,1939年停付法國庚款,1943年國民政府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從此徹底停付[101][102]

八國聯軍中德俄兩軍被普遍認為在鎮壓義和團中最為野蠻兇悍,而且軍紀差,德軍因其兇悍被冠以綽號為「匈奴」。而美日軍隊被認為「嚴守紀律,不擾居民」。當時為了避免危害,北京滿大街居民都臣服日軍,掛上自製的日本國旗及“Belong Japan(日本所有)”的標語。[89]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十餘萬人侵佔中國東北。北路俄軍8月侵佔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至9月侵佔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侵佔營口,10月1日侵佔瀋陽,10月6日兩軍會師,侵佔了東北全境。日本評價庚子俄難是:阿穆爾河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大悲劇、大罪行。[90]列寧指出:沙皇政府在中國的政策是一種犯罪的政策。他們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這就是所謂俄羅斯“文明傳播者使命”在遠東的新成功。[91]

聯軍占領津京後,當地排洋、仇洋的風氣大變,街頭一改人人包紅布、穿紅衣義和團打扮,天津百姓家門首皆插白旗,行人亦各持白旗,上寫“某某國戶人”,或“某某國順民、良民”。北京商鋪爭先貼出保護單,各國占管區居民,紛紛向洋兵送萬民傘,時人記載:「昔則挾刃尋仇、滅此朝食,今乃顏娟敵,載道口 碑,京師及各省都會,其翻譯通事之人,聲價驟增,勢力極盛,於是都中之人,鹹歆而慕之,昔之想望科舉者,今皆改而從事於此途。」[78]

《拳事雜記》記載:“聯軍嚐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胡同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小結:暴民排外與清朝官員類的愚昧,簽訂《辛醜條約》,奏響亡國的序曲。俄國乘虛而入,日俄矛盾激化導致日俄戰爭,最終滿洲的陷落。https://zh.wikisource.org/wiki/拳變餘聞

4.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中日民四條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日俄戰爭

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日語日露戦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的戰爭。日俄戰爭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東北駐軍的權利,令俄羅斯於此的拓展受阻撓。日俄戰爭的陸上戰場是清朝本土的東北地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清朝政府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獲得遼東半島。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為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國法國出麵要求日本放棄佔領遼東半島,即三國幹涉。日本戰後元氣未複,不得已隻能答允,與中國簽訂《遼南條約》歸還遼東半島,但怨氣立生。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軍艦任意出入中國港口的權利,並占據旅順港,此舉解決了俄羅斯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引起了八國聯軍,俄國以20萬大軍侵入東北。[4]沙俄一麵參加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山海關內,一麵策劃單獨進攻中國東北。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曆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了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裏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侵入中國東北地區。10月1日,俄軍攻占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於山海關登陸,4日占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係。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製。

俄軍入侵東北後燒殺搶掠,在通化海龍一帶遭到抵抗。1901年,英日訂立攻守同盟,以對付俄國。[4]英﹑美﹑日等國也因利害衝突出麵幹涉,德國、法國也表示反對,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沙俄因懾於當地反抗激烈及各國幹涉,於1902年4月,中俄訂立撤兵條約(《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明定俄國以六個月為一期分三階段最終全部撤兵東北,俄國第一期如約撤兵。[4]然而,1903年4月沙俄第二階段撤兵卻違約不撤,反而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所謂“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並重新占領沈陽。俄國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4],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以圖占領東北並進行統治。

在接到沙俄“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透露給了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 要求俄軍撤退。俄國拒絕撤軍,引發當地人民的拒俄事件,加劇俄日矛盾,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俄外交關係。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亞瑟港),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正式對俄宣戰。日俄戰爭全麵爆發。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下,日俄於1905年9月5日美國緬因州基特裏(Kittery)的樸次茅斯海軍基地(因離新罕布什爾州的樸次茅斯市不遠而得名)簽署的和約,結束了日俄戰爭。《樸次茅斯和約》的簽訂標誌著日本和俄國對中國東北朝鮮半島的重新瓜分。條約簽訂後,日本派代表與清國政府代表交涉“東三省善後事宜”,通過《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日俄《樸茨茅斯和約》中給予日本的各項權利。日本取得對南滿(中國東北南部)的控製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旅順、大連)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後來的南滿鐵路)均由日本控製,“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

小結:拳亂的後遺症導致日俄戰爭,國人多支持日軍,魯迅的同學看到電影中充當俄奸的國人被砍頭而叫好。北滿成了俄國的權利範圍,而南滿變成了日本的權利範圍。對中國來說是無比屈辱的平衡,卻讓日俄兩國都暫時不敢打獨吞東北的主意。

1914日本《朝日新聞》登出過日本即將向中國提出的“中日新議定書”6條,其內容類似於日韓合並前日本與韓國簽訂的議定書的翻版。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政府要求德國把侵占的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的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23日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4年11月18日,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撤軍要求。

民初,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為從日本獲取資金而打算與日本軍部關係密切的三井物産森恪簽訂近乎出賣中國主權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合同》,這一借款案的主謀正是時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二十一條》)的部分條款就是以孫中山早前提出的若幹出讓中國主權的條款為底本,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從日本返回中國,繞過外交部長陸徵祥,以“回任所拜見大總統”為由,在與袁世凱直接密談中直接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對此絕對保密。1915年1月至4月期間,袁世凱一麵命北洋政府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麵暗中逐步將條約的部分內容向報界洩露,希望獲得英美兩國支持抗衡日本。

2月2日,中日代表在外交部迎賓館開始極端秘密的會談,中方代表是外交部長陸徵祥和次長曹汝霖。中國的談判代表多次拒絕《二十一條》中的部份內容, 並向社會各界透漏日本之無理要求,以期國際社會幹涉此案,並喚起國內輿論討伐日本,迫使日本讓步。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後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讓步。5月1日中國方麵提出修正案,仍堅持自己的立場,於是日本政府刪削了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5 月6日,袁世凱在《大總統袁世凱致各省電》中稱: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可讓與或租於他國、聘用日本顧問、中日合辦警察、軍械等為‘其製我死命最要之點’。在我國不宜因此決裂,蹂躪全局。但應盡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權利。日本政府終於惱羞成怒於5月7日向袁世凱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5月9日下午6點前答複,否則將執行必要之手段。此時的日本擺出大戰一場的姿態,軍艦在渤海一帶遊弋,山東、奉天兵力增加,關東戒嚴,日僑紛紛回國。5月8日袁世凱召集政府要員開會,袁世凱認為日本已收回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各條款,其他條款已非亡國條件,他在中南海春藕齋召開特別會議,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也 在這天中午前往外交部找陸征祥談話。他說:“中國已經麵臨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我到中國40年,和大總統有30年的交情,今天不能不趕過來說幾句真摯的 話。最後通牒隻能回答是或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此時歐洲各國無暇東顧,中國政府除接受日本條件外,別無自全之道。”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也勸告袁政府“應避免與日本發生正麵衝突”。5月9日23時,北洋政府以「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為由,宣布接受二十一條中一至四號的部份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簽署《中日民四條約》。簽約當天,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憤然投江自殺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元「救國基金」。袁世凱下令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要求全國各級學校以每年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稱為「五九國恥」。https://zh.wikisource.org/zh/中日民四條約 

小結:始作俑者是孫中山,為了革命借助日蘇,蔣繼承了孫的做法。日本認為滿清亡了關外無主,孫受日本影響隻想拿回漢地18省。要是沒有袁世凱讓滿清退位滿漢一家,中國版圖隻有現在的一半。袁雖稱帝,簽約非本意,他與日本由朝鮮就開始打。如果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賣國,國共亦同。

順便說一句,中國第一位記者黃遠生,是孫下令,林森布置暗殺的,嫁禍袁世凱。林後任國民政府主席,名義國家元首。光複會首領陶成章,是孫的結拜兄弟陳其美下令,蔣動手暗殺的,蔣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5.中東路、皇姑屯與張作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東路事件 http://www.qulishi.com/huati/hgtshijian/ 

1896年6月3日清、俄簽訂中俄密約,其中一條為允許帝俄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橫貫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以縮短西伯利亞鐵路的路程。這條寬軌鐵路連同從哈爾濱旅順軍港的支線(實際上縱貫整個東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由清朝宰相李鴻章命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清東鐵路」,又作「東清鐵路」。 俄國的東省鐵路公司又取得沿鐵路兩側數十公裏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甚至司法管理權。

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控製了長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稱為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繼續被俄國控製。該鐵路和中國鐵路路軌寬度不一樣,不能同中國的鐵路接軌。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改稱“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路段由中華民國蘇聯合辦。基本仍維持“國中之國”的狀態。

1927年4月田中義一上台後,向張強索鐵路權,逼張解決一切“懸案”,從而激起了東北人民的反日怒潮。9月4日沈陽兩萬人示威遊行,高呼“打倒田中內閣”。關東軍斷定係張作霖煽動所致,對他恨之入骨。1928年4月5日,蔣介石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在徐州誓師,對以張作霖為首的北方舊軍閥舉行“第二次北伐”。4月9日,第一集團軍發起全線進攻。4月30日,各路國民軍對濟南發起總攻。這天夜晚,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5月下旬,國民軍已逼近京津地區。盤踞北京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在6月2日發出“出關通電”,宣布退出北京回東北。這次張作霖回東北,日本提出了最後通牒,脅迫他同意日本的要求,張作霖卻仗著自己手裏還有幾十萬軍隊,不肯鬆口。

張作霖是“東北王”,並一再向關內擴張,於1927年6月18日在北京建立安國軍政府,成為北洋政府的末代統治者。此時,張作霖試圖利用英、美來牽 製日本,如將美國資本引進東北,請美國修建大通(大虎山到通遼)、沈海(沈陽到海 龍)等鐵路和葫蘆島港口,而日本提出的增修吉(林)會(朝鮮會寧)鐵路和開礦、設廠、移民等,以及阻止中國在葫蘆島築港的要求,均未照辦,引起日本不滿。

1928年5月13日和15日,日本得寸進尺, 要他“解決滿蒙諸懸案”。據《時事新報》揭露:當時日本曾向張“提出條件十款,其苛毒不忍言”。有人回憶:芳澤曾屢次逼張,要他履行所謂的“密約”。為逼 張作霖退回東北,5月17日晚,日使芳澤會見張作霖,與張談至深夜。芳澤說:“大勢已經如此,為使戰亂不波及京、津,收拾軍隊撤回滿洲以維持滿洲治安,我想無論對中國國民還是對奉天派都是萬全之策。”張作霖聽後不悅,嚴詞拒絕。芳澤繼續追問說:“你們能打過北伐軍嗎?!”張作霖說:“若打不過他們,我們可以退回關外。”芳澤說:“恐怕未必回得去吧。”張作霖說:“關外是我們的家,願意回去就回去,有什麽不行呢?!”芳澤見張作霖不上其圈套,就進一步采取威脅手段,從懷裏掏出日本政府關於滿洲問題警告南北雙方的覺書。並向張作霖提出“滿蒙權益”的要求,逼張作霖答 應。不僅如此,他又向張作霖威脅說:“張宗昌的兵在濟南殺死幾十名日本僑民,你對此應負一切責任。”這一連串的威逼,使張勃然大怒,由座上猛地站起來,把手裏的翡翠嘴旱煙袋猛力地向地下一摔,搕成兩段,聲色俱厲地衝著芳澤說:“此事(指張宗昌殺日僑事)一無報告,二無調查,叫我負責,豈有此理!......”他說完之後,就扔下芳澤,怒氣衝衝地離開了客廳。三個多小時的會談就這樣結束了。

在日本迫使張作霖退回東北的時候,奉係內部的“新派”,為便於和蔣、閻妥協,也勸張作霖離京。張作霖在答複中表示“東三省及 京、津為中國領土,主權所在,不容漠視”,反對日本政府公然幹涉中國內政。當時報刊報道說張作霖“有不得不出關的苦衷”:(一)張不離京,一切妥協和其他 事均無從說起;(二)奉軍新派人物,均極盼張速去,以望與黨方合作“。1928年6月14日,日本關東軍在沈陽附近皇姑屯火車站製造了炸死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1946年7月,東京“遠東國際法庭”開庭審判日本戰犯時,日本前田中內閣海軍大臣岡田介出庭作證,供認張作霖被炸是關東軍所為。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北寧鐵路上刺殺而死,張學良繼任,統領奉係。同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複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7月1日,張學良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東北易幟(從民初的五色旗換成了南京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成了中國表麵上的統一。張學良隨即被南京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此時年僅28歲。次年3月26日,國民黨東北黨部在奉天成立,並主張收回旅順大連租界與南滿鐵路。

1929年7月10日,張學良強行以武力收回中東路電話權,14日占領蘇聯大使館,搜走兩箱秘密資料,並稱蘇共在哈爾濱蘇俄領事館地窖內召開“第三國際共產宣傳大會”,以“俄人宣傳赤化,顯違奉俄協定”為由,在搜查中將前來領事館的中東路沿線各站、三十六棚地區各工廠職工聯合會、蘇俄商船局,遠東煤油局、遠東國家貿易局等負責人逮 捕,抓走蘇俄駐哈總領事,同時封閉了蘇俄職工會,並強迫中東路蘇方正、副局長停職,逮捕和驅逐大批蘇聯僑民。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12月20日,張學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議定書恢複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會後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281人,受傷729人。張學良等因積極抗戰獲得了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南京政府指張越權並未承認伯力協定。東北軍的迅速潰敗,堅定了關東軍在東北采取行動的信心。兩年後(1931年),日本便發動九一八事變

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共產國際遠東局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領導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周恩來做出了積極的響應,決定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被開除黨籍。後世發現武裝保衛蘇聯標語石刻多處。蘇俄占領的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直到2004年以協議方式中俄各得一半,2008年10月14日,半個黑瞎子島正式移交給中國。

張作霖殺李大釗:張作霖1926年4月進京,段祺瑞辭職,馮玉祥敗走,李大釗率眾進蘇聯大使館避難,邵飄萍躲入六國飯店。警察抓李大釗不容易,卻成功誘捕了李大釗的黨羽邵飄萍,於兵荒馬亂之際,草草槍殺。羅章龍晚年曾披露,邵飄萍並非隻是《京報》老板,而是“特別黨員”,李大釗和羅章龍是他的入黨介紹人。1927年4月6日,京師警察廳派出三百餘人,突襲了蘇俄使館軍營,李大釗等人被捕。軍警共獲取七卡車文件檔案,裏麵有大量蘇聯政府和共產國際對中國各派 別的聯係證據和指令,翻譯編成《蘇聯陰謀文證匯編》。李大釗代表蘇聯和國民黨,是蘇聯控製下的共產國際的代言人。他秘密策反馮玉祥,以策應蔣中正北伐。在北洋看來,他是漢奸,替洋人做事,搜集國家軍事情報,並勾結南方亂黨,企圖顛覆政府,罪當以死。對李大釗的審判並不像對待邵飄萍那樣草率,因張作霖已控製北方。據查北京檔案館材料,李大釗並沒有遭受傳說中的嚴刑逼供,被揭掉指甲等,相反得到了很好的優待,他的供述詳盡而完整,態度上十分配合和坦白。值得注意的是,李大釗認可死刑,但不願接受槍決,希望接受絞刑。張作霖得知,批示撥款,訂購了那台著名的絞刑架。4月28日李大釗被絞死。據顧維鈞回憶,1924年他曾與李大釗會麵,李激昂地認為應當將外蒙置於蘇俄統治下,以致於顧認為李失去了理智。

小結:張作霖出身土匪後被清廷招安,愛國軍閥,北洋政府最後一任元首,安國軍政府大元帥。張學良受國民黨蠱惑,魯莽收回中東路,後不抵抗放棄東北。而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凸顯當時的紅黨為蘇聯附庸。

6. 9-18事變

1930年5月,阪垣征四郎表示滿蒙問題非外交手段所能了,惟有訴諸武力,驅逐張學良,石原莞爾擬有「攻瀋要領」。[4]:606關內爆發中原大戰,張學良於9月率領東北軍主力進入山海關,支持蔣介石中央軍。東北軍入關後,東三省駐兵減弱,張學良長期留在北平,注意力轉向關內。1931年5月,汪兆銘李宗仁廣州另立國民政府,派遣陳友仁日本接洽援助,並策動石友三叛變、出兵北伐同時以武器資助江西南部的紅軍。7月23日,蔣中正通電全國,宣布「攘外應先安內」。

1931年9月,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瀋陽附近破壞,史稱九一八事變

月18日深夜,張學良在他治療重症傷寒病所住的北平協和醫院召集在北平市的東北軍高級將領開會,會上張學良說:“日人圖謀東北由來已久,這次挑釁的舉動,來勢很大,可能再興起大的戰爭。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拚,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他全國的兵力可 以源源而來,絕非我一個人及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現在我們既已聽命於中央,所以軍事、外交均係全國整個的問題,我們隻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16]。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這次日本軍隊尋釁,又在柳河溝(準確地名是柳條湖)製造炸毀路軌事件,誣稱係我方的軍隊所為,我們避免衝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證明我軍對他們的進攻,都未予以還擊,更無由我方炸壞柳河溝路軌之理。總期這次的事件,勿使事態壙大,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

當時各將領亦以張學良的主張為然,連夜即照茱臻所報告的內容電報南京中央政府。[17]張 學良在接見北平市各界人民抗日救國會代表時說:“我姓張的如有賣國的事情,請你們將我打死,我都無怨。大家愛國,要從整個去做,總要使之平均發展。欲抵抗 日本,必須中國統一”。張學良對形勢判斷的依據是:中東路事件中,蘇聯是被動的,準備不充分,而東北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東北軍尚且失敗;“九一八”事變 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早已作好充分準備,東北軍孤軍奮戰,又談何能取勝?1904年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蘇相比,日軍戰力明顯強於蘇聯,那麽,東北軍與 蘇軍作戰都打不過,更何況要麵對比蘇聯更加強硬的日本人了。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粵係的逼迫下辭職,張學良也辭去副司令的職務,但獲得一個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的新任命,日軍奪取錦州之戰即在此後展開。以粵係為主的新南京政府,孫科行政院長陳友仁外交部長。在孫科政府上台以前,蔣介石、顧維鈞二人均屢次向張建議:“錦州一隅如可保全,則日人尚有所顧忌……關係東省存亡甚巨。”顧於12月5日致張電中猶敦促張: “現在日人如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前途計,自當力排困難,期能抵禦。”12月22日,張學良上蔣總統電 :「公(蔣)今旋裏,毋任痛心!日寇近迫錦州,河北局麵如何善處,乞公賜予最後指針。」就在國民政府孫科給張學良發出“死守錦州”命令的同時,身為參謀總長的朱培德就在特種外交委員會上指出,“錦州至多隻能守一個星期,而且關內無兵可援”,所以對於東北戰局,他以軍人立場認為:“一條路是不顧一切以赴之,另一條路便是和日本議和”。

當時的錦州,國民政府一再要求張固守,張也表示要固守,但是說,“日軍傾全國之力,而我僅一域之師”,“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同時牽動”,不斷去電請示援助。粵係南京政府向張學良共發了三個“死守錦州”的命令,張學良也向中央發出三次請援,內容超乎尋常,目的在給粵方難堪[14]。 請援無下文,“請械請彈無應,請航空隊救護隊,亦無應”。當時孫科已經出任行政院長,但財政部長黃漢契卻無財可用。中央政府的反應激起東北軍前方的強烈抗議,奉命守錦州的東北軍將領榮臻厲詞批評:“中央不撥一分糧餉,不發一槍一彈,隻在發命抗敵,顯然有意徒令東北軍犧牲,故置東北軍於死地”。獨霸東北稅收,沈陽兵工廠悉數留給日軍,卻要中央糧餉槍彈。榮臻後為漢奸,抗戰後期為國民政府判處死刑但未執行,60年病逝北京。諷刺的是,12月25日日軍總攻錦州,張學良撤軍主動放棄。1月2日錦州失守,當日陳銘樞在南京「中央政治會議」上報告:「自12月30日以後就沒有前線消息」。放棄錦州的消息是經由外國通訊社報導傳回中國,當時張學良未向中央提起。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1931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就包含“武裝保衛蘇聯”的內容。同日中共中央代總書記王明也發表了“武裝保衛蘇聯”的講話,受到共產國際嘉獎和國人鄙視。

八一宣言:http://www.oklink.net/lszl/minguo/81xy.html

A 清帝退位

1911年12月20日的《申報》,在名為《中國光複史》的欄目下,提到了“西報記第一日議和情形”:1911年12月18日下午,中華民國議和總 代表伍廷芳,與清議和使唐紹儀,各攜參讚,在大馬路議政廳密議媾和條件,曆4小時之久。伍曾向唐提出民國要求各款如下,第一條便是:“清帝應廢”,“代以共和政體”。

這一曆史性的場景,便是武昌起義後南北雙方的首次會談。武昌起義後,隨著各省相繼光複,清王朝已處分崩離析之狀。據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主任張憲文等所著《中華民國史》記載,“清政府為繼續挽救危機,一方麵於1911年10月30日下罪己詔,表示治國無方,要繼續實行憲政;另一方麵,決定 接受袁世凱的條件,借用袁世凱的實力反擊革命力量。11月1日,清廷宣布,袁世凱繼任內閣總理大臣,由此,袁世凱全麵控製了清政府的軍事、政治大權。 此時的袁世凱一麵陳兵長江北岸,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一麵利用革命黨人急於完成統一的願望,誘使其進行和平談判。在英國公使的斡旋下,湖北軍政府接受了和談建議。雙方原定在漢口舉行談判,但最終,地點定在上海。12月18日到31日,南北雙方共進行了5次公開會議,但這隻是桌麵上的例行公事。當時參加和談的人曾回憶,唐紹儀和伍廷芳白天在公共租界議政廳商議停戰,“板起麵孔,十足官話”,晚上則同往趙鳳昌之宅邸惜陰堂,此時談的,已是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誰來主政,以及怎樣讓外國承認等核心問題。“1月中旬, 清帝退位的詔書在上海擬好,再送到北京給袁世凱過目,最後以隆裕太後的名義發表。 ”曆史學者葛劍雄說。1912年1月中旬,南北雙方在趙宅惜陰堂達成清帝退位、擁護袁世凱為大總統的密約。

在宣告清帝退位的《遜位詔書》中,最關鍵的一段,是把權力移交給了袁世凱。“查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這句話到底是誰草擬的,至今說法不一:一說為隆裕太後求袁世凱草擬此文,袁世凱又轉請張謇代擬。張謇不敢大意,與其幕賓楊度、雷季馨潛至蘇州,在姑蘇城中的閶門外錢萬裏橋附近的維瀛旅館內草擬此文。另一說為這份詔書的主導者是胡漢民,執行者是張謇,留日才子楊廷棟起草初稿,張謇再潤色修改,最後由唐紹儀發電報給袁世凱。胡漢民在其自傳中稱“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語係袁自行添加。唐在禮在50年後回憶此事,則提供了另外一種解釋:“稿內原無‘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語,隆裕閱後再三斟酌,認為:‘這樣下詔 豈不是把天下雙手交給革命黨了嗎?如果他們一翻臉,我們母子怎麽活下去呢? ’因此她兩次提出要‘由袁世凱組織共和政府’。因此,就來往商量了兩趟,才由袁叫人添加了這個句意。 ”

1912年1月16日,獲得隆裕太後同意後,袁世凱得償所願,不想卻又橫生枝節,他從紫禁城出來,行至東華門時,險些被埋伏在此的兩組刺客炸死。刺客擲出了用煉乳罐頭做的炸彈,威力強大,殺傷衛士、行人二十餘人,袁世凱的馬車卻僥幸躲過一劫。暗殺者很快被捕,不想卻是一幫革命黨。和談中,革命黨力勸袁世凱反正,卻又下此狠手,到底為了什麽?原來,革命黨內部意見紛雜,被袁世凱多次鎮壓的北方革命黨人與南方革命黨人意見迥異,他們希望除掉袁世凱,進而拿下北京城,另起爐灶。如果那幾個刺客把炸彈投得再準一點,中國不知又會有什麽亂局。袁世凱借口東華門遇險事故,再不進宮,往後的禦前會議,隻剩下一班皇親國戚。20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向袁世凱提交了清帝退位優待條件。22 日,隆裕召開禦前會議,載澤、溥偉等宗社黨成員仍竭力反對共和,他們攛掇隆裕用宮中金銀作犒賞向亂黨開戰。隆裕回頭問主管陸軍的載濤,清廷兵力如何,載濤 惶恐地說“奴才沒有打過仗,不知道”。一貫謹慎懦弱的隆裕太後,這回卻顯示出少有的果斷理性,她說:“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嗎? ”

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將領46人聯名電奏,要求立定共和政體。當天,宗社黨強硬派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此後,親貴們或請假,或出走,來上朝者寥寥。溥儀在自傳裏說,當時部分王公跑進了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進了天津的外國租界。隆裕此時更是膽戰心驚,她哭著對民政大臣趙秉鈞等三人說:“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們回去好好對袁世凱說,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攜六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直至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諭發布。隆裕對內閣全體說:“我們先辦了這事,我再見他們,免得又有耽擱。 ”於是將遜位詔書蓋印發出。至此,2132年的帝製曆史告終,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1911年,共有皇帝492位,溥儀就是最後一位。《遜位詔書》發出兩日後,《順天時報》評論讚美,遜位之舉猶如“三代之治,堯舜禪讓,公天下之心也”。評論說,太後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對共和論,獨使皇上讓政,以泯南北官民兩軍 之戰禍。其識能洞見世界之趨勢,其功足與唐虞(唐堯與虞舜)媲美。這位叫孫佩珩的作者還設想到和議不成的可怕後果:“倘使皇太後極端反對共和,雖至社稷為墟而不悔,勢必兵連禍結,葬吾中國生民大多數於槍煙炮雨中。 ”

而攝政王載灃在“罪己詔”中一一檢點了宣統治下三年來政治上的失敗。他認為,正是“新政”中的各項舉措,使得清廷入不敷出,人心大失。一是用人多用親貴,施政寡術;一是新政促行新治成官紳漁利的名目,更改舊製,權豪們敷衍了事;一是新政經費多取民財,卻無利於人民。這三條“罪狀”條條切入肯綮,直指清帝國的時弊。然而,以當時清朝官員所不可能具備的眼光論,所有問題都隻是表在,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曆史發展中不可逆不可違的大勢所趨。而由此帶來的收獲便是,中國終於跳出了王朝的輪回。

退位條件

在隆裕代表大清王朝頒布皇帝退位詔書的同時,由任北方議和的全權代表唐紹儀 (後任袁世凱政府第一位國務總理)草擬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的文書也一並公布於世,優待條件一共有八款,其中主要的內容有: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靈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
第五款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小結:東北是滿清所謂的龍興之地,其實滿人也是後來南下去東北的。沒有袁世凱讓清帝和平退位五族共和,中國的版圖限於關內。日本借口滿清亡國所以關外是無主之地,扶持滿洲國,有滿清貴族支持,法理上有借口。我認為皇帝退位,北洋政府統領全中國,更合法理。

B. 北洋政府

1923年民國憲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83220010003u4.html 

“新華網天津頻道2006年2月12日電 (劉元旭 張浩)日前,天津市政協港澳委員曹繼信先生,向天津市政府捐獻近代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手寫本。

    曹繼信先生捐獻的《中華民國憲法》,是1923年10月10日由其祖父曹錕任中華民國總統時頒行的,故又被稱為"曹錕憲法"。該部憲法長11.9米,寬0.93米,黃綾質地、墨書楷體,共有13章141條。其內容強調國家統一、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等。  曹錕去世後,這件文物保存在其女兒曹士英手中。1984年曹士英病危時,將文物轉給了曹繼信,並囑道:在適當的時候,將這一珍貴文物交給國家。

    文物專家鑒定認為,該文物流傳有序,品相完整,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符合文物收藏標準。這件文物將由天津博物館保存,並在適當的時候對外展出。”

袁世凱大總統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出的,大家都承認。後來袁大總統為了當皇帝,解散了第一屆國會,國會也就分裂了。吳景濂是國民黨議長,是宋教仁思想,不是早期同盟會轉過來的,所以各方都接受他當議長。議會解散後,一部分人到南方選舉孫中山做非常大總統,但人數不合法。他們任命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但不肯選舉他為非常大總統,用了‘七總裁’會議維護平等地位,對抗非常大總統。陳炯明就是用吳景濂的理論要搞聯省自治,不願意北伐統一。部下認 為孫中山禍粵,炮轟趕他走,海軍也叛了。真的是眾叛親離。這裏吳議長議會派顯然是堅持了原則的,所以他在袁死後,被黎元洪召回第一屆國會,返回到了北方,還是大家認同的議長。國民黨議員總是不參會,弄得吳景濂議長發了無數的會議通知,最後的原話是吳議長宣稱,隻要肯到場,不管選誰,都可以獲得五千元酬謝。結果593人簽到,480票選曹錕,孫文才33票。不選曹錕,也有五千元錢啊。但是選曹錕,至少召回了第一屆議會,而且認這個憲法啊。也有拿了錢不開會的,如辜鴻銘。

兩屆任期,期滿五年,曹當了一年多,皖係奉係聯合反直係,奉係張雨亭討伐吳佩孚,馮玉祥背叛吳佩孚,郭鬆齡反張加入馮玉祥,張作霖又討伐馮玉祥,吳佩孚和張雨亭聯合反馮玉祥,馮下台遠走蘇聯。三方武力反直,國家更亂,引起南方革命派的奪權欲望。

小結:曹錕賄選基本是革命黨的宣傳。該憲法條文直至今天仍然是閃光的。

C 東北易幟

1928年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殺後,其子張學良立返瀋陽,受到張作相等宿將擁護,繼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為東北政治、軍事和社會集團主帥,主掌東北兵權。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革命軍宣告停戰,表明不會幹涉「重新統一」的任務,而日本則不滿其做法,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派遣特使林權助與張學良要求滿洲獨立,但張學良立即拒絕日方要求,轉投國民革命軍。同年7月3日,蔣方至北京奉係的代表會麵,商討和平解決方案。

1928年12月29日,奉係張學良改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東四省易幟,通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全國統一宣告完成。兩日後,依照先前談判條件,國民政府命張學良為東北軍政領袖,海陸空副總司令,與蔣結為兄弟。

小結:由於日本人暗殺了張作霖,導致了北洋政府的滅亡,中國政府歸一化。同樣,日本全麵侵華,導致各地軍閥的削弱和紅黨崛起,使得中國更加強大。

D.北伐和4-12政變

北伐是藍黨得到蘇俄的金錢和武器支持要推翻北洋政府,南北分治,國家分裂,在日人謀殺張大師後北洋覆滅,隻剩下民國政府,握有五省稅收。

4-12政變完成國民黨向統治獨裁的轉化,開始代表買辦資本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得到江浙和國際資本的支持。

反帝反封建是由紅黨真正完成的。以孔朱理學為主幹的氏族地主士大夫文化,是數千年中國封建朝代不斷循環的主因,分等是士農工商,工商是賤業,剩下90%以上的才是人,賤人。人不是民,民指的是鄉紳,農指的是地主。萬民傘是鄉紳送給官員,與民爭利是皇家與士大夫爭利。

周朝八百年天子與諸侯國士掌天下,秦漢魏晉是天子門閥坐天下,唐宋明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其實是士大夫挾製皇帝,直到成為蠻夷的奴隸。士大夫文化湮沒了曆代璀璨的科技發明(奇技淫巧),奴性成為文化的主流,看清末草民麻木不仁的臉就明白了。由士大夫書寫的曆史多是扭曲的,暴君奸臣多是改革者,因此狂人日記中的曆史隻是兩個字:吃人!

賽珍珠作品《大地》:http://vdisk.weibo.com/s/uCdQNqWis_XOM?sudaref=www.google.com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